第十四章 精進:水滯流,不至海;人怠惰,遠菩提
趙州和尚茶語:擔責任便是賺功德
一個官吏問趙州從諗:“和尚會進地獄嗎?”趙州和尚回答:“老僧第一個進!”官人不解地問:“你是得道高僧,修行這麼好,怎麼會進地獄呢?”趙州從諗回答道:“我不下地獄,誰來教化你?”
禪宗的情懷,不在於潔身自好,而在於毫無保留、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地幫助別人。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是大徹大悟而成道。發菩提心用的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是那些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感悟不出來的。
不置身事外,勇敢地入世行慈悲,度一切眾生,這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善,正是佛的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有一回佛陀往世時與五百位商人同坐一條船,船上有一個賊,想殺商人竊取金銀珠寶。佛陀當時已知道賊要殺商人,而且是絕對勸不聽的。他心裏想:“如果告訴商人,這賊一定活不了;不告訴商人,這賊一定會殺商人。那怎麼辦呢?”
最終,佛陀自己把這賊殺了,這叫“殺一賊而救五百商人”。
不殺此賊,讓他殺五百商人,他會墮無間地獄的,怎麼得了!佛陀大慈大悲完全無我,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陀想:“我自己來下地獄,我來解救他。”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其實是一種責任。這是承擔了重擔的人對於自己的激勵,是以個人的犧牲換來整體利益的一種承擔。
某國總統說:“我不敢休息,我休息半個小時,我的國家的前進就慢了半個小時。”這句話讓人感動,這是國家總統的境界,對於他來說,自己沒有權利休息,哪怕自己過著地獄般的生活,隻要自己的國家美好就可以了。當然,他自己未必就是在地獄中。
身居高位的人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他們擁有權力和名利的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犧牲精神。這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他們要承受很多的誤解,承受很多的壓力,甚至不得不做出很多讓人痛恨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地獄。
對此,他們隻是自我安慰:“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責任感是對一個人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我們一般可以看出,有責任感的人,絕不是個人中心主義者,他們從來都認為他人的、集體的、國家的利益總是先於自己的利益。在家庭生活中,他們孝敬父母,嗬護家人,毫無怨言地挑起最重的擔子;在社會生活中,他們對屬於自己的任務總是全力以赴,從不會袖手旁觀或推給別人。
責任感也是一個人思想品德的表現。有責任感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是在幫助別人中獲得幸福和滿足,而他們自己卻少有索求,有責任感的人能夠顧全大局、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助人為樂、謙遜禮讓。他們表裏如一,心境澄明,從不追名逐利,對於失誤、不足也從不推諉、不塞責。
盞茶銘心
大乘佛法說:“人要勇於擔當。要具法眼故,知好賴故,明是非故,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應世入世。”人要勇於承擔責任,如果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更好地生存的機會。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我們都有一定的責任,正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星雲大師茶語:勤者創造機會,惰者等待機會
古諺說得好,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當你因為沒有抓住而後悔時,卻隻能摸到他的禿頭了。一個人有深厚的學問,有統帥眾人的才幹,也要有合適的機遇讓他展現,否則他也不過是碌碌無為的庸常之輩。那些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後窗進入的幸運。隻有敢於衝鋒、主動進攻的人,才能發覺並抓住勝利的先機,人生當中,並不總是存在掉到等待者頭上的機遇之果。
星雲大師說:“機會在心裏,在能力裏,在理想裏,在結緣裏。”
從星雲大師的話裏不難看出,機遇既需要緣分,也需要個人能力來支持,需要個人去樹立理想,主動爭取機遇,取得成功。其實,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都渴望得到很好的發展機遇,因為好機遇不僅是通向成功的起點,更是每個人獲得快樂心情的契機。但是機遇“千載難逢,萬劫難遇”,所以大師敬告世人,不要光顧著等待機遇,也別忘了去開創機遇。
機遇的消亡來自於人們的懶惰和等待,“守株待兔”的事情不可能每天都發生。想要有一番成就,創造一段精彩的生命曆程,就必須主動為自己爭取出路,抓住那些讓自己施展拳腳的機會。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見一位老農正坐在樹樁上抽煙鬥,他上前打招呼說:“您好,您在這兒幹什麼呢?”
這位老農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樹,但就在這時風雨大作,刮倒了許多參天大樹,這省了我不少力氣。”
“您真幸運!”
“您說對了!還有一次,暴風雨中的閃電把我準備焚燒的幹草點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