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老路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刻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刻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中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紮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後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
世上無處不淨地。
物質欲望太盛的人也許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與世無爭的生活中,給小城掃出了一片淨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淨,掃出了137歲的高壽,掃出了一生的平淡美。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諸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淨,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貪心、怒心,於是陷在塵世裏各種誘惑、迷惘中不能自拔,從而難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樂。
如果心靈是汙濁的,人的道路就會坎坷不平;如果心靈是清淨的,人的道路就會寬廣平坦。淨心不僅要去除怒心、嗔心、淫心,還要從根本上去除私心。去除私心不是在表麵上標榜大仁大義,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心靈淨化,從心底裏為他人著想,把他人的苦痛當成自己的苦痛,為了讓他人脫離苦海,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利益。
擁有清淨心的人,必定由此而生出無盡的大愛。
盞茶銘心
濟群法師開釋錄有雲:“心若清淨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美好。”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麵,波紋帶走了原來的平靜。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那他的人生真是極其可悲了。要達到佛境界的人生,就不要想得太多,也不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於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這就是內心清淨的人生。
聖嚴法師禪語:悟有心燈可燃,何愁天地汙濁
開悟之人常言世間處處是淨土,處處存佛法,人人皆可成佛,而佛法的真正奧義卻並非語言所能描述。修行一生,未必能得正法、成佛身;一心說禪,未必能夠點化眾生。悟與惑,就在眾生一念之間,佛祖禪師皆可引導,卻從不左右。
聖嚴法師講禪所求的是對“禪”的悟:“禪並不一定是什麼,也不肯定或否定什麼,禪是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抱著一顆領悟與感知的平常心,做到有所追求而拋卻貪欲,所求即意味著所得,這就是“禪”了。好比當釋迦牟尼對著眾人拈花微笑時,大弟子摩訶迦葉自然而然地上揚嘴角,回應了一個微笑。原來他心中牽係著個人修行,卻又並不單純執著於修行,有所信仰而無所執著。禪在兩位尊者的相視一笑間盛開,智慧與慈悲的光芒便普照四方。
禪門第一課,須發菩提心,尋上求佛道的智慧心,下化眾生的慈悲心。
菩提心是慈悲之心,智慧之心。發菩提心是為了實現眾生平等、維護眾生利益而使修行者自覺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意願。修禪之人希望借助修行提升自我境界,進而以自我的力量關懷世人、普度眾生。他們一心向善,既追求道德層麵的真善美,更不斷攀登著人生境界的大自在。對於“善”的追求是一種慈悲,而對人生境界的探尋則需要智慧。
聖嚴法師說,發菩提心實際上就是發願,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廣度眾生的願心。禪修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自度,二是為了度人。自度以求成佛,成佛後進而度化世人。普度眾生是真心向佛且心求成佛之人的理想,也是禪宗中常常提到的慈悲心的體現。慈悲心是禪宗的精髓,也是禪宗的起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拋開原本的人間富貴去出家修行,正是源於對人世間生老病死的困惑以及對眾生的同情——敏銳的觀察以及深刻的洞悉令他苦惱從而努力尋求解脫。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本是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印度與孟加拉國交界區域)的王子,他出生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衣食無憂,天資聰慧,外在條件與個人品質讓他長時間過著一帆風順的生活。他16歲娶妻,後生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但是與生俱來的慈悲之心使他無法忽視世間的生老病死與轉世輪回,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又讓他常常感歎命運的不公正。不滿於婆羅門祭司說教的他終於決定外出修行,想尋求一種解脫之道,掙脫自己的苦惱,也解脫苦難的眾生。於是,在一個月夜,他騎著白馬悄悄離宮,開始了修行。
釋迦牟尼的開悟是在菩提樹下六年苦思之後而得,但他出家的原因卻可直接歸於他的慈悲心,他因同情眾生,所以願意舍棄世俗浮華,以自我修行換得解脫之法。這種不求回報、救眾生脫離苦海的美好願望,正是促使其參禪悟道的推動力,也就是菩提心中最重要的部分。
發菩提心是禪修的第一步,但是有了菩提心不一定能夠參悟到禪學的真諦,就像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為自己設定了很多人生目標,但是到最後,所有願望依舊如鏡花水月一般美好卻又虛幻,遙不可及。想到和得到之間的區別在於,行動與否決定著願望能否達成,修行過程中若不能嚴於律己而一味自我放縱,則必然業障重重,難以悟透佛法。
聖嚴法師曾提到,在隨他修行的眾多禪眾中,常有人在打坐之前發這樣的誓願:在引磬聲響起之前,要保持內心的絕對寧靜,同時靜坐時身體不會亂動。發願的人很多,做到的卻很少,很多人因痛苦而放棄了自己所發的誓願。對於這些修禪人,聖嚴法師教導他們要生“慚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