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精進:水滯流,不至海;人怠惰,遠菩提(2 / 3)

“真是奇跡!那現在您準備做什麼?”

“我正等待著發生一場地震把土豆從地裏翻出來。”

老農是一個坐等機遇者。好運有時候會光顧他,但不可能永遠都是,他坐在樹樁上不過是在浪費時光。而一個主動尋找機遇的人,當機遇出現,他就會一鳴驚人,成為響當當的成功者。

偉大的成就永遠屬於那些富有奮鬥精神的人們,而不是那些一味癡等的人們。而良好的機遇完全在於自己的創造。如果你以為個人發展的機遇在別的地方,在別人身上,那麼一定會遭遇失敗。機遇其實就在每個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裏一樣。

智者所創造的機遇,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櫻樹雖在靜靜地等待春天的到來,而它卻無時無刻不在養精蓄銳。人在等待時機之時,不能放鬆積累,還要時時窺測方位,審時度勢,以利於自身發展。機遇這東西稍縱即逝,好運也不是常常都有,人們單單去發現它還遠遠不夠,還要懂得利用它,同時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遇。我們應有這樣的意識,機會並非均等,它出現的幾率未定,但強者往往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穩穩地把握住生命的航向,為自己拓展一條更好的出路。

生活長久,機運一時。行動宜速,享受宜緩。機遇是一次次偶然的爆發,更是一次次勇敢的開創。

盞茶銘心

星雲大師說:“機會不是完全靠別人給予,也不會有上天賜予,機會還是要靠自己創造。”聰明人,不會把光陰消耗在無謂的等待中,他們總是能夠在過程中尋找到恰當的時機和方式,從而將一切推向高潮或導向更完美的福地。

靈佑禪師茶語:人世百味,凡事躬行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滿腹經綸卻不知如何運用的人被稱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矮子”很多,既有趙括紙上談兵成為千年笑柄,又有馬謖痛失街亭萬古遺恨,所以古人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行,既是行動,也是行走,行動是一種隨時而發的實踐,行走是永遠身在途中的狀態,也就是說,修行與學習相伴相隨,永遠都不會停止。

唐代的智閑和尚拜靈佑禪師為師,有一次,靈佑問智閑:“你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在做什麼事呢?”

“還在娘胎裏的時候,能做什麼事呢?”他冥思苦想,無言以對,於是說:“弟子愚鈍,請師父賜教!”

靈佑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

智閑隻好回去,翻箱倒櫃查閱經典,但沒有一本書給出答案。他這才感悟道:“本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體味佛法,參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場空啊!”

灰心之餘,智閑一把火將佛籍經典全部燒掉,並發誓說:“從今以後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於是他前去辭別靈佑禪師,準備下山,禪師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話,也沒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閑來到一個破損的寺廟裏,還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但心裏總是放不下禪師問他的話。有一天,他隨便把一片碎瓦塊拋了出去,瓦塊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智閑腦中突然一片空明,內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顫抖和喜悅,體驗到了禪悟的境界。

他終於醒悟:“隻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於是他立即趕到靈佑禪師身邊說:“禪師如果當時為我說破了題意,我今天怎麼會體會到頓悟的感覺呢。”

真正的學禪絕不僅僅是參禪,念幾句彌陀,它更在於參悟禪宗道理,在於以慈悲的“行”來實踐開悟的“知”。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是如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自己在經典中學到,還是由聖人大德告知,都不是真正的懂得,仍然需要通過親身實踐來參悟。

佛法是需要修證的,一個人修證、實踐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個不去修證、實踐的學佛者則絕不可能獲得解脫。星雲大師主張人要實踐的原因也是在此。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破萬卷與在讀書中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隻有如此,學習才能多有所獲。

盞茶銘心

許多人“修煉不精進,入冥才知悔”,隻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隻有在生活實踐中反複驗證,才能真正修成正果。世間的事正如玄奘法師的一句名言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些隻知道一味空想、與現實脫節的不思進取之人,是永遠無法理解人生真諦的。

道源法師茶語:美器在於雕琢

道源法師說:“不拒絕生命的雕琢,才能有所作為。”正如古諺所雲,自古英雄多磨難。

深山裏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曆一下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選擇磨難,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