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怨恨:嗔恚,是上帝的棄兒
聖嚴法師茶語:心小事則大,心大事則小
在貪嗔癡疑慢五毒中,嗔是煩惱毒的根源。貪欲可以隱藏在內心深處,而很少有人能夠喜怒不行於色;快樂可以不動聲色,怒氣卻往往很明顯地就浮現在臉上或者付諸報複。
聖嚴法師說:“生活中,很多人隻要心中有嗔有怨有恨,很快就從麵色、言辭、行動上表現出來了。修行人要得心安和安定,就一定要把嗔心除掉。有些人沒有表現貪欲,但嗔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祿、權勢,也不想追求男色、女色,但對很多事情、很多人就是看不順眼。既然對任何事都怨忿不平,對任何人都采取對立的心態,心中豈能安定?”在貪嗔癡這三種最常見的煩惱中,聖嚴法師認為嗔心的毒害最大,因為貪是需要個人來背負的重擔,通常隻是給人類帶來煩惱,而嗔怒的爆發是有指向性的,一旦發作,害人害己,是“雙重的罪惡”。
嗔怒常常發生於不知不覺之間,當人想要控製自己的情緒時,情緒往往已經失控。嗔怒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奔跑的方向難以掌控,隻能在它闖禍之後,自己再來麵對一個更加尷尬,更加難以把握的結果。“殺嗔心安穩,殺嗔心不悔;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人往往會後悔,但是能將這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的也是少數。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人,那人憤怒地衝進精舍。原來是他同族的人出家到佛陀這裏來了,因此他大發嗔火。
佛陀默默地聽了他的無理辱罵後,等他稍微安靜時,對他說:“你家偶爾也有訪客吧?”
那人回答:“當然有了,你為什麼問這些?”
佛陀不答,繼續問道:“那個時候,你偶爾也會款待客人吧?”
那個人說:“那是當然了。”
佛陀繼續問:“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那些菜肴應該歸誰呢?”
那個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隻好歸我了。”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盯著他看了一會兒,然後說:“你今天在我麵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我並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謾罵,還是歸於你自己的啊!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然後,佛陀說:“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勝於自己,而且勝於他人。”
麵對他人的無理謾罵,佛陀並未生氣,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甚至以一顆寬容之心為他剖析其中緣由,實際上這是佛陀對他的點悟和開示,是否能夠參透,則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滅嗔心是修行的必經之路,“如果能滅嗔心,就能修行一切善法。當嗔心的火熄滅時,就會對人生起慈悲心,會以關懷、原諒、同情的心待人;當嗔心消滅時,對一切事物的決斷,會以智慧來處理。一旦嗔心滅,一切善法就生了。”
盞茶銘心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布施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心讓人更加柔韌,堅韌是一種特質,像水一樣,刀劍斬不斷,繩索縛不住,牢籠困不得,而水滴卻能穿石。
圓慈法師茶語:擺正位置,不生憤怒
古賢雲:“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弘一大師觀此句,不由得感歎:“嗔習最不易除……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可不畏。”
究竟何為“嗔”。在佛家術語當中,嗔是怒、生氣、胡言的意思,也是佛教認為的“貪、嗔、癡”人生三毒之一。憤怒的人往往在憤怒的同時丟失了自己,弘一法師在出家前就深知遠離憤怒、保持平和的道理。他為人一向平和,即使在他身為老師麵臨課堂有學生搗亂時也沒有發怒,而是在課後找那名搗亂的學生心平氣和地談話,而且這招還確實挺管用的,比在課堂上發怒效果好多了。
有一位學僧請教圓慈禪師:“我脾氣暴躁,氣短心急,以前參禪時師父曾經屢次批評我,我也知道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掉它。但這是一個天生的毛病,已成為習氣,根本無法控製,所以始終沒有辦法改正。請問禪師,您有什麼辦法幫我糾正這個毛病嗎?”
圓慈禪師非常認真地回答道:“好,把你心急的習氣拿出來,我一定能夠幫你改正。”
學僧不禁失笑,說:“現在我沒有事情,不會心急,有時候遇到事情它就會自然地跑出來。”
圓慈禪師微微一笑,說:“你看,你的心急有時候存在,有時候不存在,這哪裏是習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來沒有,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而發的。你自己無法控製自己,還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認為自己太不孝了嗎?父母給你的,隻有佛心,其他沒有。”
學僧慚愧而退。
很多人也許會像故事中的學僧那樣,認為自己的“脾氣暴躁,氣短心急”是父母所生,不能改變,其實正如禪師所說,那樣的品性根本不是來源於父母,絕不是不可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