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隱禪師茶語:驕傲是一種不幸
一個傲慢的人常常會因為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身邊人的感受,會漠視甚至傷害到身邊的人,而且經受不住挫折,一旦遭到別人的批評或者責怪,就容易憤怒,甚至攻擊別人。
修行之人,要戒驕戒躁。對“自我”的強烈執著,使人無法認清自我而容易自大,在待人處世之時就會表現得傲慢無禮。
日本明治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隱禪師,他的境界很高,常常能用一兩句話給人以深刻的點撥,很多人慕名而至,前來問佛參禪。
有一天,一位官員前來拜訪,請南隱禪師為他講解何謂天堂,何謂地獄,並希望禪師能夠帶他到天堂和地獄去看一看。南隱禪師麵露鄙夷之色,開始用很刻薄的語言嘲笑官員的無知。
官員大怒,立刻讓身邊的差役棒打南隱禪師,南隱禪師跑到佛像之後,露出頭來對著官員喊:“你不是讓我帶你參觀地獄嗎?看,這就是地獄!”
官員頓時明白了南隱禪師所指,心生愧疚,於是低頭向禪師道歉,官員為南隱禪師的智慧所折服,神情之中流露出謙卑之色。
南隱禪師又說:“看啊,這不就是天堂了嗎?”
在聽到南隱禪師的辱罵之後,這名官員尚未思考禪師的用意便勃然大怒,是因為過於執著,一念之間,便墜入了地獄;反之,當他以一顆謙卑之心待人時,天堂也就在眼前了。這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由此可知,謙虛能夠助人克服傲慢之心,將人從情緒波動的煉獄之中解脫出來。
從前有一個學僧在無德禪師座下學禪,剛開始他還非常專心,學到了不少東西。可一年之後他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雲遊四方,禪師講法的時候他什麼都聽不進去,還常常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無德禪師把這些全看在了眼裏。
這天無德禪師決定問清緣由,他找到學僧問道:“這些日子,你聽法時經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學僧見禪師已識透他的心機,便不再隱瞞什麼,便對禪師說:“老師,我這一年來學的東西已經夠了,我想去雲遊四方,到外麵去參禪學道。”
“什麼是夠了呢?”禪師問。
“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了。”學僧認真地回答。
禪師隨手找來一個木盆,然後裝滿鵝卵石,對學僧說道:“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滿了。”學僧毫不含糊地答道。
禪師又抓了好幾把沙子撒入盆裏,沙子漏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道。
“滿了!”學僧還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裏,石灰也不見了。
“滿了嗎?”禪師再問。
“好像滿了。”學僧開始猶豫了。
禪師又順手往盆裏倒入一杯水,水也不見了。
“滿了嗎?”禪師又問。
學僧沒有說話,跪拜在禪師麵前道:“老師,弟子明白了!”
學到一點東西就不可一世、盲目驕傲是可笑而且可憐的。一顆謙虛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總是能盛放下更多的東西,人生的價值也才能在這不斷的日積月累中逐漸提升。隻有謙虛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智者。
人一旦驕傲起來,就容易產生“慢”的心理,從而認為所有的成就完全是來自於自身的能力。聖嚴法師將“我慢”的表現分為了四種:第一種是源於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而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第二種是覺得自己強過別人而產生的慢心;第三種是增上慢,在修行中有了一點經驗就自己覺得修成了正果;第四種是卑劣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明明有缺點,卻不肯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甚至鄙視別人的優點和成就。
驕傲是一種不幸,自負是一種毀滅。俗話說:“謙虛的人馬到成功,驕傲的人途窮日暮。”謙虛的人,因為看得透徹,所以不急躁;因為想得長遠,所以不狂妄;因為立得正,所以不畏懼。謙虛之人,虛懷若穀,能納百川於胸中;而驕傲自滿,必難吸收有用之物。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隻有保持一顆謙虛的心,以一種謙卑的態度處世,才能夠一步一步接近禪的至高境界。
盞茶銘心
謙虛是一種美德,古語有雲:“謙受益,滿招損。”一個謙虛的人,始終將自己放在比真正的自我更低的地方,就好像大海位置定得低,才能擁有更加廣闊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