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迷茫:岔路口,停下來問問心
淨慧法師茶語:無所事事,與坐牢無異
很多現代人都在為工作而苦惱,他們向往無所事事的悠閑生活,但事實是,無所事事非但不能帶給人快樂,反而是非常有害的。
小和尚總是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燒水、做飯、打禪,瑣碎的事太多。
無德禪師就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死後,去了閻殿。到了那裏,看到那裏生活非常安逸,這個人心想:“我活著的時候生活太辛苦了,現在我死了,終於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沒有別的事情,也不用辛苦地工作,這樣的生活實在是太好了!這裏簡直就是天堂!”
然後,他向負責的人問道:“這裏是地獄嗎?我實在難以想象地獄居然這樣好!”負責人說:“沒錯,這裏就是地獄,在這裏你什麼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過一段時間你就知道這裏為什麼是真正的地獄。”
對負責人的話不以為然,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樂得像個神仙。可是時間長了,他開始覺得十分寂寞和空虛,於是他去找負責的人,說道:“我每天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和豬有什麼區別?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了,你還是給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點我也願意。”負責人答道:“這裏從來就沒有工作,想要什麼馬上就能得到,隻有工作得不到!”
那個人沒有辦法,隻好回去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又去找那個負責人,說道:“我不想在這裏住了,這種生活實在是難以忍受,你還不如讓我下地獄!”
負責人說:“已經告訴過你了,你以為這裏是天堂嗎?實在是太笨了!這就是真正的地獄。”
如果我們僅僅視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我們就不會去重視它、喜歡它;如果我們把它看做是禪者自我完善的必經途徑時,我們就會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工作將不僅僅是工作,而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主動選擇,你會從中得到類似童年遊戲般的單純快樂。
工作從來都是人類生活的第一要義,正如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專家威廉·賴克所說的那樣:“愛工作和知識是我們的幸福之源,也是支配我們生活的力量。”
工作讓生活富有生氣,工作才能體現你活著的價值。勞動是上天賦予人類的快樂,身體不運作,就會像鐵銅一樣生鏽,懶惰空閑的身心就會生出許多雜念和說不出的煩惱。
盞茶銘心
淨慧禪師告誡世人說:“人要懂得‘惜福’。”人的福分是有限的,如果無限地享受,肆意地浪費,則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負麵的影響。每個人都向往安逸的生活,經過長途跋涉,短暫的安逸生活可以使我們得到休息和寧靜,但是長期的安逸,會磨滅人的理想,摧毀人的鬥誌,最終毀掉其一生。一開始就選擇享受的人和一開始就執著奔波、千錘百煉的人,最後的結局往往是後者成了珍品,前者成了廢料。
星雲大師茶語:承認自己偉大,便是認同自己愚蠢
很多人都會因為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其實,驕傲自滿是我們前進中的絆腳石,它就像有色眼鏡一樣,使我們看不到別人的閃光點,讓我們變得自以為是,因而止步不前。驕傲自大的人會在自己與外界之間樹起一道無形的“城牆”,使自己與外界產生隔膜,從而變得狹隘、自私、目中無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
蘇東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滿回京。想當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貶的結局,這次回來應投門拜見。於是,蘇東坡便往宰相府去。
此時,王安石正在午睡,書童便將蘇軾迎入東書房等候。
蘇軾閑坐無事,見硯下有一方素箋,原來是王安石兩句未完的詩稿,題是詠菊。蘇東坡不由笑道:“想當年我在京為官時,此老筆數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後,卻已江郎才盡,起了兩句頭便續不下去了。”
他把這兩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來連這兩句詩都是不通的。”
詩是這樣寫的: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在蘇東坡看來,西風盛行於秋,而菊花在深秋盛開,最能耐久,隨你焦幹枯爛,卻不會落瓣。一念及此,蘇東坡按捺不住,依韻添了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東坡將詩稿放回原處,便告辭回去了。
第二天,皇上降詔,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將近一年,轉眼便已深秋,這幾日忽然起了大風。風息之後,後園菊花棚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一時目瞪口呆,此時方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對友人道:“小弟被貶,隻以為宰相是公報私仇,誰知是我錯了。切記啊,不可輕易譏笑人,正所謂經一失,長一智呀。”
蘇東坡心中含愧,便想找個機會向王安石賠罪。想起臨出京時,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峽之中的水用來衝陽羨茶,現在便想趁冬至送賀表到京的機會,帶著三峽水給宰相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