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迷茫:岔路口,停下來問問心(2 / 3)

時間已近冬至,蘇東坡告了假,帶著因病返鄉的夫人向四川進發了。在夔州與夫人分手後,蘇軾獨自順江而下,不想因連日鞍馬勞頓,竟睡著了,及至醒來,已是下峽,再回頭取中峽水又怕誤了上京時辰。此時,當地老人道:“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一般樣水,難分好歹。”蘇東坡便裝了一瓷壇下峽水,帶著上京去了。

到達京城,蘇東坡先到宰相府拜見宰相。王安石命門官帶蘇東坡到東書房。蘇東坡想到去年在此改詩,心下愧然,忙向王安石謝罪。

王安石原諒了蘇東坡。待蘇東坡獻上瓷壇,書童取水煮了陽羨茶。

王安石問水從何來,蘇東坡道:“三峽。”

王安石笑道:

“又來欺瞞我了,此明明是下峽之水,怎麼冒充中峽?”

蘇東坡大驚,急忙辯解道:“誤聽當地人言,三峽相連,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何以能辨別?”

王安石語重心長地說道:“讀書人定要細心察理。我若不是到過黃州,親見菊花落瓣,怎敢在詩中亂道?三峽水性之說,出於《水經補注》,上峽水太急,下峽水太緩,唯中峽緩急相伴,如果用來衝陽羨茶,則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蘇東坡敬服。

王安石又把書櫥盡數打開,對蘇東坡道:“你隻管從這二十四櫥中取書一冊,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無學之輩。”

蘇東坡專揀那些積灰較多,顯然久不觀看的書來考王安石,誰知王安石竟對答如流。

蘇東坡不禁折服:“老太師學問淵深,非我晚輩淺學可及!”

蘇東坡乃一代文豪,詩詞歌賦,都有佳作傳世,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從此再也不敢輕易譏笑他人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們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了如指掌,不妨低下頭來聽聽他人的見解。

一個人無論有多少見識都是有限的,他人總有你意想不到的見識,低下頭來,用謙虛的姿態虛心請教,你能學到知識、拓寬眼界、增長閱曆,同時還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讚美。頭顱不是高高昂起才尊貴,頷首微笑的姿態才最讓人尊敬。

古人常說:“謙卑者其實最高貴。”這是因為懂得謙卑的人才是最高貴的,君子就是因為懂得謙讓,所以才會路途順暢行萬裏。小人好爭鬥,因此還未動步,路已被堵塞。君子知道屈可以為伸,因而受辱時不反擊,知道謙讓可以戰勝對手,因而甘居人下而不猶豫,到最後時,就會轉禍為福,讓對手知錯而退,使怨仇不傳給後人,而美名揚,以至無窮。君子能忍受纖微的嫌隙,因此沒有打鬥之類的爭論;小人不能忍受小忿,結果釀成巨大的恥辱。

盞茶銘心

星雲大師說:“空才能容萬物,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錢。鼻子、耳朵、口腔、五髒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就像兩個人相對交談,也需要一個空間,才能進行。”生活中懂得謙卑,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脫。

石屋禪師茶語:走出迷夢,照亮前程

石屋禪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個大夢,醒時做白日夢,睡時做黑夜夢,現象不同,本質一樣,夜裏的夢是白天夢裏的夢,如此而已。”愚者常自以為是,竊喜自己的清醒,其實他們像牧童放牛一樣,被人牽著鼻子走。什麼時候才真正不做夢呢?必須得道,隻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大徹大悟大清醒以後,便會頓悟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

中國古代流傳著許多“恍然如夢”的故事,讀來讓人回味悠久。

相傳,唐代有個姓淳於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節。一天適逢生日,他在門前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喝得爛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別有洞天,車行數十裏,行人不絕於途,景色繁華。前方朱門懸著金匾,上書“大槐安國”。有丞相出門相迎,告稱國君願將公主許配,招他為駙馬。淳於棼十分惶恐,不覺已成婚禮,與金枝公主結親,並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於棼到任後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後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於棼率兵拒敵,屢戰屢敗,公主又不幸病故,淳於棼連遭不測,失去國君寵信。後來他辭去太守職務,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歡。後來,君王準他回故裏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山川依舊。淳於棼返回家中,隻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餘暉還留在牆上,而夢中經曆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淳於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邊有個孔上麵寫著南柯,另有小蟻穴一個上麵寫著槐安。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