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欲望:財可傷人,食可亡鳥(1 / 3)

第十一章 欲望:財可傷人,食可亡鳥

無德禪師茶語:六根淨,心自靜

某日,無德禪師遇見三位信徒,他們向禪師詢問道:“信佛真的能解除痛苦嗎?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我們信佛多年卻還是不快樂呢?”

無德禪師說:“你們為什麼要活著?”

過了片刻,甲說:“我活著是為了不死,死亡太可怕了,我不想死,所以我要活著。”

乙說:“我活著是為了現在努力勞動,老的時候能享受豐裕的生活。”

丙說:“我活著是為了養活一家老小,沒有我他們就無法生活,我是一家的頂梁柱,缺了我,這個家就要崩潰。”

禪師說:“你們整天想著死亡、年老、辛勞,怎麼能夠快樂呢?你們應該想到理想、信念和責任,想著這些,你們就會快樂!”

信徒們對禪師的話半信半疑,說:“它們能當飯吃嗎?沒有飯吃怎麼能快樂呢?”

禪師說:“那你們說擁有什麼才能夠快樂呢?”

甲說:“擁有名譽就擁有了一切,所以擁有名譽就能夠快樂。”

乙說:“愛情是最甜蜜的,擁有了愛情,就能夠快樂。”

丙說:“金錢是最有用的,擁有了金錢,就能夠快樂。”

無德禪師聽後,告誡信徒:“你們這樣永遠不會快樂。當你們有了金錢、愛情、名譽以後,煩惱、憂慮仍然會跟在你們後麵。”

三位信徒無可奈何:“那怎麼辦?”

無德禪師說:“想要快樂就要改變你們的觀念。金錢要布施才快樂,愛情要奉獻才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眾,你們才會快樂。”

一切事物都要付出,才能快樂。所求越多,所貪的就會越多,不知付出,心中也就雜念繁多。人隻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清空了心靈,才能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清空了心靈,才能擁有讓生命一次次遠行的條件。

弘一大師一生不求名譽,別人寫文章讚揚他的師德,他卻對此進行斥責。他一生不曾貪蓄財物,他人供養的眾多錢財,大師都用在了弘揚佛法或救濟災難等事上;一生都沒有為弟子剃度,而全國僧眾都欽服他的教化;一生都不曾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被人占奪的,大師必定盡力設法加以保全。

從大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智慧清明時,正是放下一切時。沒有私欲,盡力布施,愛惜一切,心自空明,自然也就能得人信任,得人愛護,得人尊敬。

人格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趙州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則,問:“白雲自在時如何?”師雲:“爭似春風處處閑!”

天邊的白雲什麼時候才能逍遙自在呢?當它像那輕柔的春風一樣,內心充滿閑適,本性處於安靜的狀態,沒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質欲望,放下了世間的一切,它就能逍遙自在了。

無數事實證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無求品自高”,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誌,不辱其身”。

布袋和尚曾寫過一首詩: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就會得道而逍遙。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乾闥婆城(即如幻如化的海市蜃樓)是幻象,並非真實。世間萬物無常,如果執著於占有的欲望,就會感覺不到滿足,心中充滿痛苦。殊不知這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場夢而已。

盞茶銘心

生活的真諦就是放下一切虛幻的障礙,放棄不合理的抱負、期許,用清醒的生活態度和自由的心智,去體驗生活的意義,發現生活恬淡的美。不模仿別人,不嫉羨別人,好好接納自己,走出空幻不實的乾闥婆城,你會發現真實的世界天藍、草綠,輕鬆自由。

來果禪師茶語:放下執念,破除苦惱

《信心銘》中說:智者寂寂總無為,愚人碌碌把身縛。萬物之間無差別,虛妄偏愛和執著。整天思慮太用心,豈非犯了大過錯?事事用心,偏執執著,都是修佛之人不可犯的過錯。

有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禪師:“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禪師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

兩個年輕人回到公司,一個人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卻沒動。

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了。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裏的,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後來成為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相遇了,“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對啊,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麼難過,何必硬巴著公司,所以辭職了。”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什麼沒聽師父的話呢?”“我聽了啊!”那經理笑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不論多受氣、多受累,我隻要想‘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麼是什麼,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一起去拜望禪師,禪師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隔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

人的一生,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住的,無論是物,還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計較,刻意追逐。對於不生不滅的生命,要把握得住,要認識得透徹,才能夠善始善終。“不知常,妄作凶”,醉生夢死,碌碌無為,終將痛苦離去。想要抓住一切的人,往往什麼都抓不住。

曾經有這樣一個頗有人氣的電視娛樂節目,節目內容是數鈔票。主持人拿出一大遝鈔票,幣值大小不一,雜亂重疊,現場選拔四名觀眾在規定的三分鍾內進行點鈔比賽,誰數得最多、數目又最準確,就將獲得自己剛剛數得的現金。現場氣氛火暴,遊戲開始,四個人開始埋頭數鈔票,而主持人則輪流給參賽者提問以打斷其思路,參賽者隻有在答對題目的情況下才能繼續。時間一晃而過,四位觀眾手裏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遝鈔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筆,讓他們寫出剛才所數鈔票的金額。第一位,3658元;第二位,5942元;第三位,2833元;第四位,896元。四位觀眾所數鈔票的數目,相去甚遠,台下的人都搖頭嘲笑第四位觀眾的“業績”。隨後,主持人開始當場驗證所數鈔票數目的準確性,最後發現,正確的結果分別是:3659、5842、2838、896,隻有數得最少的第四位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