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禪:過詩意人生,不問後世果(1 / 3)

悅禪:過詩意人生,不問後世果

佛曰:苦海無邊。唯有放下,才能解脫。人如同苦海上的孤舟,尋尋覓覓、兜兜轉轉,想要尋到彼岸。殊不知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自己的固執,才讓自己陷入更加孤獨和危險的境地。有時候回頭才發現,原來幸福就在身後,卻因自己的好奇心太重、欲望心太強,而與美好的生活擦肩而過。把人生化腐朽為神奇其實並不難,隻要過得詩意,就會看到,原來世界上並不是隻有巍峨的青山、奔騰的海浪,還有那流雲溪川、林蔭小道,這些一樣會使我們愉悅,一樣能幫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

佛祖開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何謂因果?因者就像是種子,種在泥土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先要種子發芽,然後才能漸漸地開花結果。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不好的行為必然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而好的行為也自然會帶來好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就必須要多種善因,努力改過從善,這樣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的好結果。

因果報應可以說是佛法教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之所在。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在佛教教義體係中,因果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因”是能生、“果”是的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複,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產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佛教在講因果報應的同時強調主體的自覺,把個人的解脫與度眾生結合起來。這是佛教的重要教義,促使佛教徒靜心,腳踏實地地求佛。大願禪師說:修行要腳跟著地,不能狂妄急躁。要知因識果,如果沒有因果律,任何宗教都會崩潰瓦解。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因果報應的觀點有益於規範人們的行為,所以,佛教講因果律時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殺人一定要償命。這說明了佛教是不會違反世間法律的,而是承認世間法律的。不殺生是這樣,不貪、不說謊也是這種精神。若是為國家生財,為人民謀利,這是利益眾生的事,是大好事;若為個人斂財,為泄私憤而害人,那便為戒律所不許。

因果報應的思想,對貪汙腐敗分子、行為不端的人,也有懲戒意義。這些違法亂紀的人,一般有僥幸心理,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自己的違法行為會暴露,所謂利令智昏。佛教宣傳因果報應,時時提醒人們行善抑惡,是世間法的重要補充。

弘一大師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

陳毅生前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齊俱報。”這句話既是佛教的循環報的思想,也是其他宗教或儒家的觀點。如《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道家《太上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入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的佛教意義是:今生一切是前世安排,來生幸福,全看今生積德行善。

慶諸禪師:苦海有邊,放下是岸

佛法常常告誡世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果一個人能夠放下,那麼在你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就能看到苦海的岸,根本不用回頭去找,因此,一個人必須學會放下。放下是一切的根本。

唐朝僖宗太子看破紅塵,出家拜在石霜慶諸禪師門下,法號普聞。

一天,普聞問禪師:“師父啊,你能告訴我一個簡單的方法悟道嗎?”

禪師說:“好啊!”

普聞就立刻跪了下來:“師父,你趕快告訴我吧!”

禪師用手指一下廟子前麵的案山,說:“等前麵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

普聞聽了這一句話當時就開悟了。

這是什麼意思?禪師的意思是說,你等前麵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裏,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

撫州石鞏寺的慧藏禪師,出家前是個獵人。他最討厭見到和尚,有一天他追趕一隻獵物時,被馬祖道一攔住。

這位討厭和尚的獵人,見有個和尚幹擾他打獵,就掄起胳膊,要與馬祖動武。

馬祖問他:“你是什麼人?”

石鞏:“我是打獵的人。”

馬祖:“那,你會射箭嗎?”

石鞏:“當然會。”

馬祖:“你一箭能射幾個?”

石鞏:“我一箭能射一個。”

馬祖:“你實在不懂射法。”

石鞏:“那麼,和尚你可懂得射法?”

馬祖:“我當然懂得射法。”

石鞏:“你一箭又能射得幾個?”

馬祖:“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鞏:“彼此都是生命,你怎麼會忍心射殺一群?獵人雖以殺生為本,但殺取有道,這叫不失本心。”

馬祖語含機鋒地問:“哦,看來你也懂一箭一群的真義,可怎麼不去照一箭一群的法則去射呢?”

石鞏:“我知道和尚一箭一群的意思,可要讓我自己去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

馬祖高興地說:“嗬!嗬!你這漢子曠劫以來的無明煩惱,今日算是斷除了。”於是,石鞏便扔掉弓箭,出家拜馬祖為師。

石鞏不可謂不厭佛法,但是他有幸遇到了馬祖,所以當他下跪的當下,就已經上岸了。其實就是這樣,隻要你在一轉念之間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岸就會呈現在你的麵前,又何須回頭呢?

同樣的道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拿屠刀的人是真有殺人的心思,但隻要他一念向善、一心向善,放下屠刀,當然立地成佛!悟佛,不要鑽到禪師所講的字眼中不放,應該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去理解這個問題。其實,為人何嚐不是如此,任何時候,隻要你想上岸,隻要你心中的念頭一轉,岸就在你的麵前了,根本不須回頭。

禪宗開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當一個人可以放下一切的時候,他自然能夠逍遙自在,快樂無窮。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學會放下,就是佛的境界,就會無為無不為,就能夠逍遙人間。

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而如果不丟掉,換句話說,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而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才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此段評論與前文重複]

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為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位過路的僧人得知這個情況,就決定點化一下他。

僧人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書生正疑惑間,畫麵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裏,就問僧人。

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聽後,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

書生為什麼會病倒?就因為他太在乎、太執著,對自己的未婚妻始終放不下。當僧人幫他解釋了未婚妻的情況後,他就能從心底將這件事放下了。放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禪宗認為,一個人隻有把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萬裏行遊而心中不留一念。或許放下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人生有太多事物值得我們好好留戀、仔細珍惜。但是有些不必執著,因為執著累的是人的心,對人有害無益。如果能把一些煩惱放下,人生會少去很多糾結,煩惱也就不會找上門來。

佛祖開釋:心空自然天地寬

放下一切,是開始處。一個人不但要放下,而且要放得徹底,不但要將自我肉體和物質享受放下,而且還要將各種淨土觀念也放下,完全空下來,人生才能有一個新的開始。

有一個弟子前去拜見禪師,問道:“師父,為什麼我覺得自己這些年來總是沒有長進?”

禪師笑著說:“先喝杯水吧!”於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壺,往杯子裏倒水。水很快滿了,禪師卻仍不罷手,依舊往杯裏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經注滿了。”禪師意味深長地對弟子說:“再倒一些吧,說不定能倒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著說:“杯子已經滿了,你再怎麼倒也不能增加杯裏的水。”

禪師意味深長地答道:“人生也是這道理,要想裝進去東西,就必須先把舊東西倒出來。”

空杯心態,最早由禪宗而來,最後被引用到人生勵誌方向上去,教育了世人學會謙虛,學會采納,學會放下沉重的自滿。在這個世界上,人是最難知足的生靈,他對外物的追求沒有止境,他的生命已經滿溢各種各樣的人世知識,哪還有再追求的可能。因此,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來,必須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來,才能擁有無限的可能。

趙州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則:

問:“白雲自在時如何?”師雲:“爭似春風處處閑!”

看,那天邊的白雲什麼時候才能逍遙自在呢?就在它像那輕柔的春風一樣,內心充滿閑適,本性處於安靜的狀態,沒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質欲望,放下了世間的一切時,它就能逍遙自在了。

布袋和尚曾寫過一首詩: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能夠獲得自由逍遙的心境,對於現實中的大事小事舉重若輕。

禪宗開釋:不幸福隻因不單純

在人的一生中,也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