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幸福與快樂源自於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快樂。
古人有句話叫“大道至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越是真理的就越是簡單的”。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有一個很有趣的“數學人生法則”,數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九九歸一,化繁為簡。智者的簡單,並非因為貧乏或缺少內容,而是繁華過後的一種覺醒,是一種去繁就簡的境界。簡單的過程是一個覺醒的過程。大道至簡,健康的人生一定是一個去繁就簡的人生。
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串結,誰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地將結打開。這時亞曆山大率領軍隊入侵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的車前,毫不猶豫地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在現實生活中,困擾我們的繩結同樣存在,並且有可能就在我們的心中。
有一個年輕人從家裏出門,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正好經過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禪師。他說:“什麼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年輕人聽了大吃一驚。
老禪師問道:“什麼事讓你這樣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是怎麼會未卜先知呢?”年輕人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了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場上去吃草,誰知它轉來轉去,就是脫不開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卻沒想到你一口就說中了。”
老禪師微笑道:“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解脫,一理通百事啊。”年輕人大悟。
其實,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隨緣吧,不要過分強求什麼,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麼。世間萬事轉頭空,名利到頭一場夢,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名利是繩,貪欲是繩,嫉妒和褊狹都是繩,還有一些過分的強求也是繩。牽絆我們的繩子很多,一個人,隻有擺脫這些心的繩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體會到做人的樂趣。
生命各有各自的快樂,在於不同個體對各自生活的一種簡單的滿足。不要被世俗的繩結羈絆,聽從內心真切的呼喚,便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
龍王與青蛙一天在海濱相遇,打過招呼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簷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反問了一句,“你呢?你的住處如何?”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潺潺。”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打閃放電,叫千裏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麵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後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幸福。
有些人,他們活著,卻沒有時間去多愁善感;愛著,他們卻不懂怎麼詮釋愛情;他們滿足,因為他們沒有奢望生活過多的給予;他們簡單,不用在人前掩飾什麼。他們也許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幸福的就是這麼一群簡單的人。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為不能夠活得單純;其實,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塑造形象,其實,簡單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禪宗訓示慧海和尚:當有包容萬象的氣魄
佛法在哪裏?在佛經中嗎?其實不然,世間法皆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出世間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他沒有看不起人。學佛的人第一個胸襟要大。所以學佛,第一要學彌勒佛,學常開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薩,就是肚子要大一點,包容萬象,什麼都是好的,都對;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學他胸襟大,麵孔對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這個就是佛法。
有好多天,慧海和尚獨坐寺內,鬱悶不語。
師父看出其中玄機,並不言語,微笑著和弟子走出寺門。
門外則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之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慧海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安詳打坐於半山坡上。
慧海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上午,師父才起身,還是不說一句話,打個手勢,把慧海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慧海關在寺外。
慧海不明白師父的意思,獨自坐於門前,納悶不語。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慧海的名字。
進去後師父問:“外邊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邊的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慧海頓悟,明白了師父的苦心。
慧海隻明白無,卻不明“無”中的有。其實,隻有明白“無”中的有,才能夠明白,佛法無處不在。
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即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就是佛境界。世間一切都不是具體的佛法,但是世間的一切卻都包含了佛法,這正是佛的境界。一個想要學佛的人,必須首先學會體察萬物,因為佛法就蘊含其中。
拾得禪師: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
什麼是真正的自在?對佛學深有研究的南懷瑾先生曾經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手裏拿著一個東西時好像很牢,但是他沒有用力,若有若無之間,安詳而寧靜卻把握得很牢,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萬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唐代豐幹禪師,住在天台山國清寺,一天,在鬆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幹禪師不得已,隻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後,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裏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
“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有謂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閭丘胤問豐幹禪師,何方有真身菩薩?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幹饒舌,彌陀不識。”
意指豐幹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說後,二人隱身岩中,人不複見。胤遣人錄其二人散題石壁間詩偈,今行於世。寒山、拾得二大士不為世事纏縛,灑脫自在,其處世秘訣確實高人一等。
一個人對生命之中的一切,總想把握得很牢,其實生命永遠都不會給你完全把握的,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料的事情,有時無需太過執著。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細沙,握得越緊,越容易流失。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中,一切藏得嚴嚴實實,其實卻十分不牢靠。
看看呱呱墜地的嬰兒,生下來都是兩手緊握,成為兩隻小小的拳頭,仿佛想要抓住些什麼;看看垂死的老人,臨終前都是兩手攤開,撒手而去。這是上天對人的懲罰嗎?無論窮漢富翁,無論高官百姓,無論名流常人,都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上天總讓人兩手空空來到人世,又兩手空空離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於某一點、某一事、某一物呢?想永遠藏在一點,是不可能的。生命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有時必須放下“執著”。
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它就像一本大書,隻有用心去讀,才能品味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處處有真。隻有駕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遠;深知生活中的訣竅,才能活得更自在、更灑脫、更遊刃有餘。生活閃現著智慧與學問,隻有用心去領悟,才能體驗到自在的真諦。
無際大師:生命不能太負重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比如說,十五歲的時候,立誌做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到了四十歲,才真正沒有任何疑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耳中經過心中自定,毀譽不搖,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使其成為好人。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而又不超過人與人之間的範圍。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是什麼?”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位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什麼,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