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最後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而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總是想著自己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仍然沒有完成,碌碌無為地度過了自己平庸的一生。這不能不說是生命的一種悲哀。
人,倘若能時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麼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著,一定會感到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可愛,再難處理的事也會變得輕鬆,人自然而然就會豁達、超脫起來。人隻有麵對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靜理智、大徹大悟、超越自我。
因此,當你得意或失意的時候,請站在生命的製高點上,叩問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順應自然、重生樂生,選擇超越自我的人生觀,創造超越自我的人生價值。
淨空禪師:享受生活的靜美[此節標題與內容好像不符]
人生各有各的樂趣,並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質,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得到富貴是非常可恥的事。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於浮雲一樣,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環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有一次,淨空禪師在香港講經。
期間,遇見一位金銀珠寶很多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著禪師前往銀行去見識見識他那些珠寶,因為他的珠寶放在銀行保險櫃裏了。
到了銀行,經過層層的鑒別,再由守衛送到保險庫,進入保險箱取出金銀珠寶。這時禪師說:“這是你的?你就這麼一點點嗎?”
聽了這話之後,居士心裏很不痛快。他有那麼多的財產,禪師居然說不是他的?這些珠寶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搶劫。隻好放在銀行保險櫃裏,一個星期去打開看一下。
這時,禪師說:“如果這樣算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銀樓都是我的。為什麼?我到那裏,叫人拿出來給我看看、摸摸,好!收起來,給我保管好。這有什麼兩樣?也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裏,怎麼能算是自己的?”
每一個人在擁有豐富物質的那一瞬間能夠感覺到滿足,但是之後因為擁有而產生的恐懼感卻會一直存在。所以有時候擁有太多的東西有時還會成為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欲望,才能夠幸福生活。
從前,有個山民靠打柴為生,他長年累月地辛苦勞作,仍改變不了困頓局麵。他自己也不記得曾在佛前燒了多少柱高香,祈求佛祖降臨好運,幫他出苦海。
佛祖果然慈悲,有一天,山民無意中在山坳裏挖出了一個百十來斤的金羅漢。轉眼間他就過上了他從前做夢都無法夢到的生活,又是買房又是置地。而他的賓朋親友一時間竟多出十幾倍,從四麵八方趕來向他祝賀。
可是這個山民隻高興了一陣,繼而卻犯起愁來,食不知味,睡不安穩。
“偌大的家產,就是賊偷,一時也不能偷個精光,看你愁得像個喪氣鬼!”他老婆勸了幾次都沒效果,不由地高聲埋怨起來。
“你一個婦道人家怎能理解我的愁事呢,怕人偷隻是原因之一啊!”山民歎了口氣,說了半句便很懊惱地用雙手抱住了頭,又變成了一隻悶葫蘆。
“18尊羅漢我隻挖到了一個,其他十七個不知在什麼地方?要是那十七個羅漢一齊歸我所有,那該有多好啊!”——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
在人的一生中,要學會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欲望,隻有這樣,才能夠生活幸福。而如果貪得無厭,陪伴自己的將隻有痛苦,並且,貪欲與痛苦是成正比的。
幸福與物質無關,不生病,不缺錢,做自己愛做的事,就是生活的幸福。
雲照禪師:直麵痛苦,才是快樂
不管人們為自己樹立了多麼偉大的理想,最後無非是想得到快樂。有的人追求物質的快樂,有的人追求享受自然的快樂,然而在佛教的觀點中,人生本就是苦海,無法脫離苦的本質,所以便有很多人在對快樂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最後反而變得痛苦。其實,想要真正的獲得自在與欣慰,星雲大師告訴世人,唯有豁達和坦然麵對,才能以一種愉悅的心情看待人生的苦與樂、悲與喜。這種豁達就是智慧,而真正充滿智慧的人,會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會對一切都充滿包容,不管是苦是樂,都一樣接受,都一樣放在心中。
雲照禪師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麵容慈祥,常常帶著微笑。每次與信徒們開示時,他總是會說:“人生中有那麼多的快樂,所以要樂觀地生活。”
雲照禪師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染著身邊的人,所以在眾人眼中,他儼然已經成為快樂的象征。可是有一次雲照禪師生病了,臥病在床時,他不住地呻吟道:“痛苦啊,好痛苦呀!”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寺院,住持聽說了,便忍不住前來責備他:“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個出家人總是喊‘苦’,是不是不太合適?”
雲照禪師回答:“既然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曆,痛苦時為何不能叫苦?”
住持說:“曾經有一次,你不慎落水,死亡麵前依然麵不改色,而且平時你也一直教導信徒們要快樂地生活,為什麼一生病就反而一味的講痛苦呢?”
雲照禪師向著住持招了招手,說:“你來,你來,請到我床前來吧。”
住持朝前走了幾步,來到他床前。雲照禪師輕輕地問道:“住持,你剛才提到我以前一直在講快樂,現在反而一直說痛苦,那麼,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說快樂對呢?還是說痛苦對呢?”
快樂與痛苦都沒有對錯。對這則故事,星雲大師解讀說:人生有苦樂的兩麵,無論是太過痛苦還是太過快樂,都容易物極必反。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是很好的度日選擇。苦時說說樂,讓自己得到些寬慰,樂時說說苦,憶苦思甜。
雖然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不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能得到的,但卻可以追求。人這一生,快樂與痛苦相伴而生,若一味享受快樂的精彩,必然會在安逸的陷阱中喪失警惕;若長期沉溺於痛苦的深淵,又將在絕望的泥沼中無法自拔。生活總是苦樂參半的,不要期待隻有快樂而沒有痛苦,也不要偏執地認為人生毫無快樂可言。正視快樂的短暫,不回避痛苦的現實,在快樂中保持清醒,在痛苦時積極應對,這才是智慧的人生。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睿智如星雲大師,也說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源自人內心的灑脫與淡定。在他看來:“智慧就是對萬事萬物的豁達和穿透一切的力量,別人看到外,你看到內,別人看到相,你看到裏;別人看到點,你看到麵。”智慧是什麼,就是你可以豁達地對待萬事萬物,苦樂皆可接受,那時你就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事物本質,達到洞悉一切的大智慧境界。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裏不摻雜任何雜質,就能夠長久地保持潔淨的狀態,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了一些酸甜苦辣的東西,這杯水很快就會變質。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複雜,就容易變質;而樂於接受現實苦樂的人,能夠坦然地麵對苦樂,能享受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其智慧的境界,絕對是非凡的。
禪宗開釋:三千世界各有各的樂
生物界壽命的長短,決定了生命境界的不同感受:樹根上的小蘑菇壽命不到一個月,因此它不理解一個月的時間是多長;蟬的壽命很短,生於夏天,死於秋末,它們不知道一年當中有春天和秋天。它們的生命都是短暫的,一般人覺得它們可憐。
其實,不完全就是這樣。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幾秒鍾也覺得自己活了一輩子,因為它們有它們的快樂。感受的境界各自不同,生命也各有各的幸福。
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樂趣。人生的真正幸福,就在於最簡單的滿足。
有一天,佛遇見一個農夫,農夫非常苦惱,他向佛說:“我家的水牛死了,沒有它幫忙,我怎能下田工作?”佛聽了後賜給他一頭牛,農夫很高興,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見一個外出做生意的男人,他向佛說:“我的錢被人騙光了,沒有盤纏回家了。”於是佛送給他路費,男人很高興,佛在這個男人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再有一日,佛在路上遇到一位詩人,詩人年輕、英俊、有才華而且富有,妻子也年輕美貌,善良賢惠,但詩人過得不快樂。
佛問詩人:“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
詩人對佛說:“我什麼都有,就是欠一樣東西,你能給我嗎?”
佛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佛說:“我要的是幸福。”
這下子把佛難倒了。佛想了想說:“我明白了。”然後把詩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拿走。佛拿走了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走他的財富,並使詩人的妻子大病一場,佛做完這些後就離去了。
一個月後,佛回到詩人身邊,詩人那時已餓得奄奄一息,衣衫襤褸地躺在地上掙紮。於是,佛又把詩人曾經擁有的一切又都還給了他。半個月後,佛再去看望詩人。這次詩人摟著他的妻子,不住地向佛道謝,感謝佛讓他得到了幸福。
其實,幸福每時每刻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發現它、理解它、感受它,創造它。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幸福是使人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有人說幸福是你得到了想得到的東西,有人說幸福是衣食不愁高枕無憂,有人說幸福是健康,是長壽。有人說幸福是你饑餓時的麵包;是你勞累時美美地睡上一覺的席夢思;是你傷心時的一句安慰的話語;是你哭泣時遞過來的那一張柔軟的紙巾;是嚴寒時你身邊的那一盆炭火,是酷暑時你暢飲的那一瓶冰紅茶;幸福是海外遊子回到那久別的故土;幸福是……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算是幸福?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生活態度。
首先我們學會理解幸福,幸福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把對幸福的理解建立在客觀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切不可脫離實際,不可好高騖遠,那麼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人來到這個世界後,一開始無憂無慮,因為需求的東西少,負擔少,所以得到的快樂也就多。隨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斷地增加,要求不斷地提高,各種各樣的負擔和煩惱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掙紮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不是過得快樂。到了最後,等到終於明白了這個問題,生命的守護神已經開始遠離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生命的衰落、滅亡。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那山中的芙蓉花並不因生在深山而黯然神傷。春來秋去,它依然綻放自己生命的美麗,燦爛地活在世上,體驗生命的大幸福。
禪宗開釋:沉浮動靜皆人生
生是頭,死是尾,中間的是過程,人生就是如此。不問來處,不問去處,隻問今何處,才是現實。對於一個人來說,從胎兒,嬰兒,孩童,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是這個過程詮釋了生命的真諦,它包含了人活著的酸甜苦辣,凸顯著人生得意的光芒和失意的暗淡。
人們苦苦追求,苦苦尋覓,隻為了得到一個結果,但當你得到了那個果時,常會變得失望,反而是在爭取的過程中,你嚐遍了各種快樂和心酸,那種滋味才令人回味無窮。不要因為在人生過程中失去了那些得到的東西而憂心忡忡,因為已經得到,就不怕失去。否則,在你的不斷為失去而感歎時,你會錯過大好的時光,而說不定你錯過的時光,會讓你得到更好的事物。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上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委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
一位僧人由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要做的所有的事了。”
“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孤獨者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你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嗎?”孤獨者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道。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嗎?”
孤獨者無言以對。
“蘭生幽穀,不為無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掛中天,不因暫滿還缺而不自圓;桃李灼灼,不因秋節將至而不開花;江水奔騰,不以一去不返而拒東流。更何況是人呢?”僧人說完,拂袖而去。
人生是過程,這是一個最簡單但又最不為人注意的錯誤。人生目標是我們永遠的明天,我們的人生永遠是今天,是此刻,是轉瞬即逝的現在!
有目標的人是活得有意義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這一過程並把握住過程的人是活得充實而真實的人。“沒白活一輩子”,應該是目的和過程兩方麵都有質量。許多人活了一輩子,到頭來,還沒有得到人生過程的樂趣,沒有享受人生,這是一種生命自覺與自省的缺乏。沉浮動靜皆人生,體悟每種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獲的賜予。
沉浮動靜皆人生。如果我們總用一種效益坐標來判別人生的狀況,前進為正,後退為負,上升為優,下沉為劣,那麼,我們就永遠不能讀懂人生。所以星雲大師才說,在追求的幸福的過程中,才是最幸福的。既然每個人的未來結果是相同,均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麼還不如在追求一切的過程中好好享受,這才不枉在塵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