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一天,他打算給自己寫的那些文章編號,排查一下自己的寫作數量。讓他吃驚的是,他寫的文章,已經超過100篇了。也就是說,他神不知鬼不覺地與死亡擦肩而過!
第100個逝者,不是自己!
他喜出望外!他淚流滿麵!
醫生不相信這個奇跡。醫生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直接給每個絕症患者開具《死亡通知書》好了,讓患者與死神零距離接觸!
他沒有和醫生爭辯。每天,他依然跑到醫院門口,抄寫訃告,然後,回家整理成文章。
對死亡的懼怕每個人都有,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人就能有嵇康那樣的氣魄,他在臨刑前還要撫琴彈奏一曲《廣陵散》,並無奈地說:“從此之後就無人再懂廣陵散了。它要遺失了。”但是我們也要明白這樣的道理,把大好的光陰用在如何懼怕死的問題上還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樣好好活著。
雪峰禪師:且行且珍惜
學佛人是修福慧,《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福惜福是為往生西方淨土積累資糧,百年光陰易過,所以,我們應該多修福積德於世間。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了今生的相識!”看來再平常不過的相遇和周圍的事物其實都是太多的前麵的因才給出了今天這難得的果。所謂“十年修得共船渡,百年修得人枕眠。”佛是在用他唯美的文字告訴世人應該要懂得去珍惜,不僅僅是珍惜自身、更要去珍惜他人、珍惜身邊的每一件東西、每一件事物,即使它現今已變得殘舊或者失去了有用的價值,但依然不要去隨便丟棄它,因為總有一天,它會有所利用。
是的,在佛的眼裏,今天的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都是無數的因緣際會才有的最後結果,我們更是應該去倍加珍惜。
烏達雅納王妃夏馬伐蒂向阿難陀供養五百件衣服,阿難陀欣然接受了。
烏達雅納王聽說後,他懷疑阿難陀可能是出自貪心才接受了這些衣服。於是他探望了阿難陀,對阿難陀說:“尊敬的,你為什麼一下子接受五百件衣服呢?”
阿難陀回答說:“大王,有許多比丘都穿著破衣服,我準備把這件衣服分給他們。”
“那麼,破舊的衣服做什麼用呢?”
“破舊的衣服作床單用。”
“舊床單呢?”
“做枕頭套。”
“舊枕頭套呢?”
“做床墊。”
“舊床墊呢?”
“做擦腳布。”
“舊擦腳布呢?”
“做抹布。”
“舊抹布呢?”
“大王,我們把舊襪布撕碎了混在泥土中,蓋房子時抹在牆上。”
阿難陀對一塊布尚且如此珍惜,可見他對其他的事物及他人更是倍加地珍惜。在我們常人看來並不值得去珍惜的一塊破布,在阿難陀的眼中卻值得與任何一件事物一樣地去珍惜。的確,真正的珍惜是不管有沒有利用價值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因為物盡其用本身就是一種珍惜。
存在即為合理,世間萬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隻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地珍惜的。因為,一個人越是懂得去珍惜那些常人看來不值得珍惜的東西,他越是懂得去珍惜自己、珍惜人生。而隻有一個真正懂得珍惜的人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雪峰、岩頭、欽山三位禪師結伴而行,有一天經過一條河流,正商量到哪兒去化緣、講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綠新鮮的菜葉,緩緩從上遊漂來。
三個人議論開了。
欽山:“你們看!河中有菜葉漂流,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向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岩頭:“這麼好的一片菜葉,竟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吧!”
三人談得正熱鬧,一個人匆匆地從上遊那邊跑來,問:“師父!你們看到水中的一片菜葉了嗎?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聽後,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到他家去講法吧!”
的確,一片菜葉能值多少錢?但我們若對萬事萬物都以金錢來加以計量,那麼,我們便永遠都不會去懂得珍惜。要知道,哪怕隻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自然界的饋贈,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去珍惜它嗎?
因為惜福,所以使我們懂得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惜福,所以知道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裏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就是惜福。
人生欲壑難填,惜福讓人懂得勤儉節約,更加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少一些攀比,從而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欲望,學會知足常樂,讓心靈保持一種從容而優裕的境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所以幸福不忘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幸福既來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暫的。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格外珍惜幸福。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愛惜,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要時時牢記惜福。
且行且珍惜。人生原來就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人、發生的事、擁有過的物品都是一種緣分,人生原來就是很不容易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更應該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盡管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是那麼的少,但並不是微不足道的,並不是沒有價值的。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當初沒有去珍惜,要知道,所謂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懂得去珍惜。一個懂得去珍惜的人,盡管他擁有的可能很少,但他卻是幸福的。
玄奘法師:世路難行仍要行
世上的路很難走,生命要想有價值,就必須在不同的環境中,懂得怎麼處,否則隻會自取其辱。人生要善於處、守本分,明白在什麼立場做什麼事,處什麼態度。大家喝醉了你就要裝醉,大家清醒起來你也要跟著清醒。
自從人生下來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回去。這中間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便是人的命運。不要因為命運的怪誕而俯首聽命於它,任憑它的擺布。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就會發覺,命運有一半在你手裏,隻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裏。你一生的全部就在於:運用你手裏所擁有的去獲取上天上帝所掌握的。佛祖明知修行苦,也要修行。玄奘明知取經難,仍不遠千裏到印度取經。修佛如同生活,世路難行仍要行。
一個日本和尚要翻越重洋和高山,到中國唐朝學習禪學。有人對和尚說,到中國的路途太遙遠,危險太多,萬一你回不來怎麼辦?和尚說:“男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到外地留學,學不成的話就死在他鄉。這是何等的追求精神。沒有一顆堅忍的心,和尚如何能學成?
追求任何事物的過程,都是一個艱辛的曆程,人生就是在艱辛中度過的。而在懂得自處,學會與人相處,守住本分,保持一份平常心,任庭前花開花落,看天上雲卷雲舒,做好自己應做的事,便可以了。人生這個大舞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要想不淪為看客眼中的跳梁小醜,隻有擁有堅毅的心靈,找到自己的立場,選擇合適的態度,作出正確的行為才行。
。
有一天,上帝來到人間,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鑽研人生的問題。上帝敲了敲門,走到智者的跟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麵前這個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絕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問上帝您是誰,上帝說:“我們隻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地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麵迷失了理智。”
上帝感慨地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不得不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之中;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像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像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上帝的論述感到非常精辟,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您怎麼利用時間呢?”
“是嗎?我的時間是永恒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
智者靜靜地聽上帝說著,然後,他要求上帝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上帝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上邊卻隻有這麼幾行字: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於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東西,而是去做什麼樣的人和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富有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在於貪欲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隻要幾秒鍾,但是治療它卻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地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並不是非要極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智者看完了這些文字,激動地說:“隻有上帝,才能……”抬頭一看,上帝已經走得沒影沒蹤了,隻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最重要的便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莊子告訴人們“世路難行”並非讓人一味“知其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而是告誡人們要在艱難的世途中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佛祖開釋:參透死的意義,能得生的喜悅
生死是人最根本的大問題,是人一生中要遭遇的最大挫折,哲學家常常會思索死亡的問題。所謂“千古艱難唯一死”,如果這一點能夠看透的話,人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老子也曾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麼你就算用死亡來嚇唬他也沒有用。
生與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大轉折,有看透生死的勇氣,就等於把人生中的生死問題徹底解決了。
上帝給了我們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讓我們學會麵對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與死的重大問題。如果不給我們生命,連死的機會都沒有,現在總算給我們一個死的機會,多可貴呀!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氣。
人來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卻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與死能引起幾聲歡呼、幾陣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會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見到一些人,成則輕狂驕妄、得意忘形,敗則一蹶不振、沮喪絕望,對得失錙銖必較,對成敗患得患失,對誘惑欲壑難填。無論大事小事,整天煩惱、憂愁、痛苦、懊喪,甚至去猜忌、爭鬥、相互陷害。不識人生之輕重、不辨生命之真諦,真可謂一葉障目,不識泰山!
感慨生命的短暫,不是學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歎息,也不是拾蘇東坡“人生如夢”的無奈,更不是看破紅塵的消極頹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樂地活著,我們就沒有什麼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熱愛生活、好好活著,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婦人,她隻生了一個兒子,因此,她對這唯一的孩子百般嗬護,特別關愛。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婦人的獨生子忽然染上惡疾,雖然婦人盡其所能地邀請各方名醫來給她的兒子看病,但是,醫師們診視以後都相繼搖頭歎息,束手無策。不久,婦人的獨生子就離開了人世。
這突然而至的打擊,就像晴天霹靂,婦人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天天守在兒子的墳前,夜以繼日地哀傷哭泣。她形若槁木,麵如死灰,悲傷的喃喃自語:
“在這個世間,兒子是我唯一的親人,現在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著,有什麼意思啊?今後我要依靠誰啊?……唉!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婦人決定不再離開墳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愛的兒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過去了,婦人一粒米也沒有吃,她哀傷地守在墳前哭泣。愛子就此永別的事實如錐刺心,實在是讓婦人痛不欲生啊!
這時,遠方的佛陀在定中觀察到這個情形,就帶領了五百位清淨比丘前往墓塚。佛陀與比丘們是這麼樣的安詳、莊嚴,以至當這一行清淨的隊伍寧靜的從遠處走過來時,婦人遠遠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攝受,她認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煩憂。於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體投地行接足禮。佛陀慈憫地望著她,緩緩地問道:“你為什麼一個人孤單地在這墓塚之間呢?”婦人忍住悲痛回答:“偉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兒子帶著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氣也隨著他走了!”
佛陀聽了婦人哀痛的敘述,便問道:“你想讓你的兒子死而複生嗎?”“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婦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隻要你點著上好的香來到這裏,我便能咒願,使你的兒子複活。”
佛陀接著囑咐:“但是,記住!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來點燃。”
婦人聽了,二話不說,趕緊準備上好的香,拿著香立刻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她見人就問:“您家中是否從來沒有人過世呢?”“家父前不久剛往生。”“您家中是否從來沒有人過世呢?”“妹妹一個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從來沒有人過世呢?”“家中祖先乃至於與我同輩的兄弟姊妹都一個接著一個過世了。”婦人始終不死心,然而,問遍了村裏的人家,沒有一家是沒死過人的,她找不到這種火來點香,失望地走回墳前,向佛陀說:“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個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沒有家裏不死人的啊……”
佛陀見因緣成熟,就對婦人說:“這個娑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遵循著生滅、無常的道理在運行。春天,百花盛開,樹木抽芽,到了秋天,樹葉飄落,乃至草木枯萎:這就是無常相。人也是一樣的,有生必有死,誰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並不是隻有你心愛的兒子才經曆這變化無常的過程啊!所以,你又何必執迷不悟,一心尋死呢?能活著,就要珍惜可貴的生命,運用這個人身來修行,體悟無常的真理,從苦中解脫。”婦人聽了佛陀為她宣說無常的真諦立刻扭轉了自己錯誤的觀念知見,頓時斷盡見惑入聖人之流,證得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須陀洹道。此時圍繞在塚間觀看的數千人群,在聽聞佛法真理的當下,也一起發起了無上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