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接受一切悲喜事,自成歡喜彌勒
佛家有雲:人生活於世上當然要快快樂樂地活著才懂得生命,但人由於過度的自我覺知,乃至發展出“有我”的自我意識。此言之意即是人們過於看重自己,以至於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最後懼怕生活中種種人事,擔心死後種種後事,自尋三千煩惱絲。許多人更因不能免於死的痛苦,所以常為此悲哀。然而,人所能做的最為氣魄之事,不是青雲直上、一手遮天,恰恰是有看透生死的勇氣。有了對死亡的徹悟,對生命才能倍加珍重和愛惜,才能順應自然、重生樂生。
佛祖開釋:成為人生旅途上最執著的旅行者做人生旅途上最執著的旅行者
成功,是每一個奮鬥者的熱烈企盼和向往,是每一個奮鬥者為之傾心的夙願。而對成功的追尋就像是一次出門旅行,比如說到近郊的鄉下,一天在那裏吃上三頓,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走一百裏路呢,就不同了,得帶一點幹糧,說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裏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
因此前途遠大的人,就需要遠大的計劃,在計劃的推動下,人才能夠被激勵、鞭策,處於一種昂揚、激奮的狀態下,去積極進取、創造,向著美好的未來挺進;眼光短淺,隻看現實的人,恐怕隻能抓住今天。我們應該做的不隻是擁有今天,還應該抓住明天、後天,抓住永遠。
作為一個尚未取得地位的年輕人,應當誌存高遠,但計劃也必須是符合內心的渴望並切合實際的。如果你隻是含含糊糊地給自己製定一個大概的計劃,希望在行動的過程中再加以調整或更改,那麼,即便你的計劃再遠大宏偉,也隻能如海市蜃樓般虛無縹緲。
有些人的計劃用籠統的詞句表達,比如說:“當一名成功的醫師。”有的則比較具體,如:“要發明能有效治療胃痛或頭痛的藥物。”廣泛的事業計劃也有用,因為它們有整體的觀點,可以解放想象力,幫助我們探究所有可能的選擇。但是,廣泛的計劃卻不能使我們確定自己所要做的是什麼。由於這個緣故,我們需要具體的事業計劃。
如果暫時無法達到中心計劃,不妨設定一個較小、較易達到的計劃,並竭力工作直到達到。舉例來說,找出更快、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完成每天的例行工作,或者是趁自己精力旺盛的時候先選做最難的工作,簡單的則稍後解決。許多小的成功終會引來更大的成就。
俗語說得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既然一天建不成輝煌的羅馬,那就讓我們專注於建造羅馬的每一天。這樣,把每一天連起來,終將會建成一個美麗輝煌的羅馬。
在四川一個偏遠的大山裏,有一座很少有人去的寺廟。寺廟裏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很貧窮,穿著衣不蔽體,吃得也很簡單,身體瘦瘦的;另一個和尚很富有,穿著絲綢的衣服,吃著上等的食物,大腹便便,臉上油光發亮。
當時,人們都認為南海(今浙江普陀)是個佛教聖地,很多外地的和尚都把能去一次南海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覺得怎麼樣?”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認真地打量了一通窮和尚,突然大笑起來。
窮和尚被他笑得莫名其妙,就說:“怎麼了?”
富和尚問:“我沒有聽錯吧!你想去南海?你憑借什麼東西去南海啊?”
窮和尚說:“帶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行了。”
“哈哈……” 富和尚笑得都喘不過氣來,“去南海來回好幾千裏路,路上的艱難險阻多得很,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幾年前就作準備去南海的,等我準備充足的糧食、醫藥、用具,再買上一條大船,找幾個水手和保鏢,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怎麼可能去南海呢?還是算了吧,別做白日夢了。”
窮和尚不再與富和尚爭執。第二天,富和尚發現窮和尚不見了。原來,窮和尚一大早就帶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悄悄地離開寺廟,步行前往南海而去了。
果然,就像富和尚說的一樣,去南海的路很遠很艱辛。但是,窮和尚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一路上,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齋。有時,一連幾天都遇不上一戶人家,他就忍饑挨餓。路上有些地方是懸崖峭壁,有些地方野獸成群;有時狂風暴雨,有時大雪紛飛。窮和尚一路上嚐盡了各種艱難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餓暈、凍僵、摔倒。但是,他一點也沒想到過放棄,始終向著南海而去。
一年過去了,窮和尚終於到達了日思夜想的南海。
又過了兩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依然是帶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窮和尚由於在南海學習了許多知識,回到寺廟後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了。而那個富和尚還在準備買大船呢!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明確自己的人生計劃,並為實現這個計劃而生活和工作。如果你能把你的人生計劃清楚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能幫助你隨時集中精力,發揮出你人生進取的最高效率。隻是,一定要記住,你在表達你的人生計劃時,一定要以你的夢想和個人的信念作為基礎,因為這有助於你把自己的計劃訂得具體,且具有現實可行性。
佛祖開釋:易朽的是生命易朽,永存的是生的激情永存
天地造化賦予人一個生命的形體,讓我們勞碌度過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後才讓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後的安頓,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這是一個重要的結論。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會善待自己的死。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這是一個重要的結論。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複回。一個人隻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善於好好地活著,才能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死亡的人。
生命究竟是什麼?
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
“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佛祖聽後搖搖頭說。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又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隻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於飲食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不隻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麵麵相覷,一臉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後連連點頭微笑。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側麵。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故而曆史上那麼多的帝王將相苦練長生之道,但卻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遊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隻爭朝夕”,從不鬆懈。
在非洲的戈壁灘上,有一種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通常,它要花費五年的時間來完成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後,一點點地積蓄養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麵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鮮花,尤其讓人們惋歎的是,這種極難長成的小花,花期並不長,僅僅兩天工夫,它便隨母株一起香銷玉殞。
小花的生長和蟬的生命曆程驚人的相似。它們隻是大自然萬千家族中極為弱小的一員,可是,它們卻以其獨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一次,美麗一次。
生命之旅,無論短如小花,還是長如人類,都應當珍惜這僅有一次的生存權利,讓生命更精彩。我們理應在有限的時間裏,綻放生命的花朵。生死是人生的一個大學問。一個真正善其身的人,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能夠善其死。
她是一個年輕的護士,很多時間都是在病房裏度過,病人床頭的花開花謝讓她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有時候,她甚至覺得病人床頭大朵綻放的花仿佛渾然不知死亡的存在,冰冷的花蕊就像一隻隻嘲弄的眼睛。因此,她一點也不喜歡花。
一天,病房裏一個新來的男孩送給她一盆花,她竟然沒有拒絕。也許是為了他的稚氣、孩子一般的笑容,也許是怕傷害對方的心。從搬進來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他再沒有機會離開這間病房了。
那次,他趁她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溜達到外麵玩了,回來的時候正好碰見了她。他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站在她麵前,低著頭一聲不吭。到了傍晚,她的桌上多了一盆三色堇,紫、黃、紅,斑斕交錯,像蝴蝶展翅,又像一張頑皮的鬼臉,旁邊還附上一張小條子:“想知道你不高興的樣子像什麼嗎?”她忍俊不禁。第二天她又收到了他送的一盆太陽花,小小圓圓的紅花,每一朵都是一個燦爛的微笑:“想知道你笑的樣子像什麼嗎?”
後來,他帶她到附近的小花店閑逛,她這才驚奇地知道,世上居然有這麼多種花,玫瑰深紅,康乃馨粉黃,馬蹄蓮幼弱婉轉,鬱金香豔異咄咄,梔子香得動人魂,而七裏香更是攝人心魄。她也驚奇於他談起花時燃燒的眼睛,仿佛在那裏麵燃燒著生命的光芒。
他問:“你愛花嗎?”
“花是無情的,不懂得生命的可貴。”
他微笑著告訴她:“懂得花的人,才會明白花的可敬。”
一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她遠遠看見他在住院部的花園裏站呆了,她剛要喊一聲,他聽到了腳步,急切回身,食指掩唇:“噓——”
那是一株矮矮的灌木,綴滿紅色燈籠的小花,此時每一朵花囊都在爆裂,無數花子向四周飛濺,仿佛一場密集的流星雨。他們默默地站著,見證了一種生命最輝煌的曆程。
第二天,他送給她一個花盆,盆裏隻有滿滿的黑土。他微笑著說:“我把昨天撿回來的花籽種在盆裏了,一個月後就會開花。”
三天後,深夜,他床頭的急救鈴聲突然響起。她第一時間衝到病人的身邊,在家屬的眼淚中,她知道一切都已經太晚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始終保持奇異的清醒,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露出了一個燦爛的笑容,像剛剛展翅便遭遇風雪的花朵,漸漸凍凝成化石。
她並沒有哭,每天給那一盆光禿禿的土澆水。後來,她到外地出差一個星期,回來後,發現那盆花不見了。同屋的女伴看見裏麵什麼都沒有種,就把它扔到窗外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她打開桌前久閉的窗,整個人驚呆了——
窗戶下,一個摔成兩半的花盆裏長出了一株瘦瘦的嫩苗,青翠欲滴,還有一個羞澀的含苞,好像一盞燃起的生命之燈。這時,她忽然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易朽的是生命,似那轉瞬即謝的花朵;然而永存的,是對生的激情。每一朵勇敢開放的花,都是一個麵對死亡的燦爛微笑。死是生的結束,也是另一個生的開始。一個人看透了生死的意義,看清了生命的價值,才會將生演繹得更美麗、更燦爛,這才是對死亡最好的回答。
佛祖開釋:輪回又是一場新的開始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很怕提到“死”字,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這個道理。佛門講究生死輪回,把一次死亡的結束當成是另一次生命的開始。
著名佛家法師弘一法師是一九四二年在福建逝世的,弘一法師逝世時神智很清楚,提筆在片紙上寫“悲欣交集”四個字,便轉入涅槃了。法師的離去,令人想到了“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的話語,他對於死亡實在的認識和淡定的心態,實在叫人的魂靈都為之震顫。
對於我們來說,的生命終究是要走向終結的,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劫。因此何妨把生死看得像大師一樣淡然、坦然一點呢?死其實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隻有死才有生,宇宙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生生死死中循環不息的。
有一個人每天他都要去醫院門口看訃告,看看誰又被貼出來了。然後,他記下逝者的名字,將訃告抄寫在小本子上。醫院,是通往死亡的平台,隔三差五,總有人要離開這個世界。有時,一天會送走好幾個。
看見他抄寫訃告,人們就把他當成一個很怪異的人,誤以為他有收藏癖,專門收藏訃告。
人們哪裏知道,他是個身患絕症的人,死神已經向他招手了,他幾乎可以聽見黃泉路上的潺潺流水聲了。
他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每一個有生命的人,都不想死。他也曾經自暴自棄,想一頭撞死到牆上。死亡的方法有許多種。也許是出於膽怯,他沒有選擇自盡,而是硬撐著活下來了。活一天算一天吧——他這麼想。這是個很簡單的想法。有時,簡單勝於複雜。簡單,可以讓人看見另一道風景。
忽然,有一天,他在醫院門口看見了訃告。過去,他從未留意過醫院門口的訃告。而這一次,訃告磁石般地將他吸引了。訃告上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道閃電劃過腦際,燃亮了他心中的那片死海。
於是,他每天都到醫院門口看訃告,看誰又被貼出來了。一個又一個名字。有些是他很熟悉的:熟悉他們的音容笑貌,熟悉他們的家庭子女。於是,他開始一筆一畫地抄寫訃告。日積月累,他抄寫了厚厚的一個本子。有這麼多人,在前麵走了,自己對死亡,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訃告上那些沉痛的詞語感染著他,燃燒著他。燃燒過後,他的內心反倒平靜下來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名字真的被加上了黑框,真的被寫到訃告上了,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醫院門口,人們腳步匆匆,誰會在意一粒灰塵融入大海呢?生來死去,醫院不過是一條現實中的通道。
閑下來的時候,他開始整理那些訃告了。他將每一條訃告整理成文辭精美的散文。他歌頌死者,超度死亡,心裏沒有一絲倦怠和雜念。
他有一個樸實的想法,寫夠99個人,然後,就掛筆,將第100個位置留給自己。雖然,他不知道,有誰會把他當做第100個逝者來寫,但他相信,會有人來做這件事情。他的心,真的很平靜。有99個人,在另一個世界等著自己,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第100個死亡的人,他希望是自己。
死亡,對他來說,已經無所謂了,真的無所謂了。隻要上帝來召喚,鞋一蹬,說去就去了。
可是,上帝一直沒有露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