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世:明心見性,參透眾生可笑(1 / 3)

參世:明心見性,參透眾生可笑

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所以心為原罪的根本。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必勞心勞力。每個人都會犯錯,但錯不在他人,而在於自己容易迷惘,容易輕信,容易愚鈍。所以明心見性,認清自己的弱點,參透他人的愚行,自然發現一切都是可笑,都可原諒,然後自然活得身心舒坦,自在安然。

佛祖開釋:不禪不動不迷惘

人生就是一個大夢,醒時做白日夢,睡時做黑夜夢,現象不同,本質一樣,夜裏的夢是白天夢裏的夢,如此而已。“愚者”常自以為是,竊喜自己的清醒,其實像牧童放牛一樣,被人牽了鼻子走。本來天地間無主宰,沒有人能夠牽你,可你自己卻被它限製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不懂人生,實在是冥頑不靈、頑固不化。什麼時候才真正不做夢呢?必須得道,隻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大徹大悟大清醒以後,便會頓悟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三國演義》諸葛亮詩雲:“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便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學。

中國古代流傳了許多“恍然如夢”的故事,讀來讓人回味悠久。

相傳,唐代有個姓淳於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節。一天適逢生日,他在門前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喝得爛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別有洞天。車行數十裏,行人不絕於途,景色繁華。前方朱門懸著金匾,上書“大槐安國”。有丞相出門相迎,告稱國君願將公主許配,招他為駙馬。淳於棼十分惶恐,不覺已成婚禮,與金枝公主結親,並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於棼到任後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後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於棼率兵拒敵,屢戰屢敗,公主又不幸病故,淳於棼連遭不測,失去國君寵信。後來他辭去太守職務,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歡。後來,君王準他回故裏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山川依舊。淳於棼返回家中,隻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餘暉還留在牆上,而夢中經曆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淳於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

故事恐怕大家都聽過,但每每讀來仍別有意味,真正參透夢境、參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幾個?說到“大夢誰先覺”,又想到了禪宗中著名的“桶底脫落”。

某日,清了禪師在廚房看到一位弟子在倒水,忽然水桶的底掉了,整桶水全灑了。眾人見狀說:“好可惜啊!水全灑了!”可是,禪師卻說:“桶底脫落是件好事啊!各位為什麼煩惱呢?扶持舊桶,桶底呼脫,桶底無水,水中無月。”

想想,桶底都掉了,桶中還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而且東西再也裝不進去,豈不是很好。“桶底脫落”是頓悟的境界,“大夢先覺”也是醒悟的表現,人生恍然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道家中的莊子臨死前弟子很悲傷,因為莊子比起顏回的貧窮也差不了多少。莊子看著那些哭泣的弟子們就說:“我要大地做我的棺,天空做我的槨!你們還有什麼好悲傷的呢?你們怕我被烏鴉給吃了肉,難道就不怕我埋在地下被螻蟻所啃掉嗎?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偏心螻蟻呢?”這是莊子式的灑脫與詼諧!但凡修養很高的人是不會介意自己死後的事情的——因為想管也管不了了。人的生命在走向盡頭的時候,兩手張開似乎是在昭示:“看,我什麼也不能帶走。人生真的就是一場夢啊。” 

人生的這場大夢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不知道能有幾個人真的清醒。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走完了,有的人等醒悟的時候已經晚了,生命之車已經快駛到了終點。

正是:“錦樣年華水樣過,輪蹄風雨暗消磨。倉皇一枕黃粱夢,都付人間春夢婆。”

人生本來是夢,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夢中之夢,都是妄執,都是假的。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空,既然是空,還要求個果位?還想得個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麵路上漂浮著水,這其實是陽焰。陽焰就是光影,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麼會是水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兩條腿盤起來,把心裏的念頭拚命壓下去,以為這就是學佛,以為這就是靜,其實,這才動得厲害。不求清淨不求空,“隻緣無事可思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不禪不動即如如”。

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一個人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就會得道而逍遙。

禪宗開釋:大智若愚實非愚

佛曰:聰明與智慧是不同的,否則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說。智慧能使人了脫生死、解除煩惱。真正的智慧是奧妙無窮的。

現實的大智若愚者,往往看似無用,實則抱愚藏拙,能包容一切人,而自己以“無用”的麵目示人,比如高祖劉邦,三國的劉備,水滸的宋江。他們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能永世而成不朽之功業,正因為他善於運用眾智,攬有識之士,、天下英雄盡入我囊中,從而成其大智。

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表麵看來,滿不在乎、大而化之,當他統一天下,登上帝位後,他曾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天縱睿知的最高境界便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詞源》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麵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均有此意,表現的是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麵。

三國中也有一個“天縱睿知、大智若愚”的傑出代表,即劉備。或許在許多人眼中劉備軟弱無能,隻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國千古功業的隻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驍將,文有可比“興周八百年之薑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的臥龍鳳雛。然而,劉備成就帝王霸業的關鍵卻在於他能夠一一收服這些清高孤傲、桀驁不馴的文武之士,讓其對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都肝腦塗地以求報答知遇之恩。將每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各用其能、各展所長,難道不算大智嗎?

當陽長阪坡摔阿鬥,對子龍言:“豎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也!”一句話換來趙雲的萬死不辭。白帝城托孤,對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一句話讓諸葛孔明戰戰兢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梟雄劉備有識人之明,臨終之時,曾經提醒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基於長期的共事,對馬謖做出了中肯評價,不可大用並不是不用,而是擔心諸葛亮因親近而任人失準,可謂高瞻遠矚。無奈諸葛不以為然,後痛失街亭。

劉備深明用人不疑的道理,對手下人推心置腹,對其盡心竭力,看似毫無主見,實則成竹在胸。劉備深明韜光養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時騙盡天下英雄。煮酒論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謂一語中的。隻是曹操過於自負,在劉備種菜澆花、心無大誌的假象之下,掉以輕心,使得龍歸大海、鵬程萬裏。

天縱睿知的境界不易達到。古語道: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窮盡生靈之性,故其靈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

好自誇其才,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麵似愚,實則非愚也,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禪宗開釋:裝聾作啞,不智之智乃真智

任何人都不喜歡言過其實的人,這也是我們做人的準則。我們不做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言語的訥者,行動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有四個和尚為了修行,參加禪宗的“不說話修煉”。

四個人當中,有三個道行較高,隻有一個道行較淺。由於該修煉必須點燈,所以點燈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淺的和尚負責。

“不說話修煉”開始後,四個和尚就盤腿打坐,圍繞著那盞燈,進行修煉。經過好幾個小時,四個人都默不作聲,因為這是“不說話修煉”。無人出聲說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油燈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負責管燈的那個和尚,見狀大為著急。此時,突然吹來一陣風,燈火被風吹得左搖右晃,幾乎就快熄滅了。

管燈和尚實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說:“糟糕!火快熄滅了。”

其他三個和尚,原來都閉目打坐,始終沒說話,聽到管燈和尚的喊叫聲,道行在他上麵的第二個和尚立刻斥責他說:“你叫什麼!我們在做‘不說話修煉’,怎能開口說話?”第三個和尚聞聲大怒,他罵第二個和尚說:“你不也說話了嗎?太不像樣了。”第四個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終沉默靜坐。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就睜眼傲視另外三個和尚說:“隻有我沒說話。”

四個參加“不說話修煉”的和尚,為了一盞燈,先後都開口說話了;最好笑的是,有三個得道的和尚在指責別人“說話”之時,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說話”的錯誤了。

學會裝聾作啞,沉默是最好的武器,隻有這樣,一個人的修行才算是到家了。

詩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靈輝內熾。用察為明,古人所忌。學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極巧。一事無能,萬法俱了。露才揚己,古人所少。學道之士,樸以自保。在人生的談判桌上,“訥者”有時才是最傑出的談判家。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單位裏有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攻擊之後,不是辭職就是請調。一天,她的矛頭指向了一個平日隻是默默工作,話並不多的女孩子。誰知那位女孩隻是默默地笑著,一句話沒說,隻偶爾問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女孩主動鳴金收兵了,但也已經被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也主動辭職了。

很多人或許都會覺得那個沉默的女孩子修養實在太好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聽力不大好,雖然理解別人的話不至於有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而當她仔細聆聽你話語並思索你話語的意思時,臉上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當那個好鬥的女孩子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費力,她回應對方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的聲音,難怪好鬥的女孩鬥不下去,隻好收兵了。

仔細想一下,這個故事可以告訴人們一個事實:麵對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消失了!

在生活中,你可以不去攻擊別人,但保護自己的防衛網一定要有,這種時候有個很好的做法就是:裝聾作啞!

聾啞之人是不會和人起爭鬥的,因為他聽不到也說不出。別人也不會找這種人鬥因為鬥了也是白鬥。他如果還一再挑釁,隻會凸顯他的好鬥與無理取鬧,因此麵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後就倉皇地且罵且退,離開現場!如果你還裝出一副聽不懂的樣子,那麼更能讓對方敗走!不過大部分人都不聾不啞,一聽到不順耳的話就會回嘴,其實一回嘴就中了對方的計。

世界紛繁複雜,真真假假,看著聰明其實愚蠢至極;看著英俊瀟灑的卻是外強中幹;看著是占盡便宜其實是滿盤皆虧。《老子》中寫道: “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訥一樣,所以,要想成為最傑出的談判家,口才隻是其中一個要素,內在修為才是最重要的。

禪宗開釋:花言一句六月寒

以李叔同揚名天下、而後作為法師再度出名的弘一法師,他對“法師”、“老法師”、“律師”等諸如此類的名目十分反感,總是要求別人在寫書或稱呼他時除掉。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就應該是孑然一身的,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的,不應該為了虛名而去沽名釣譽,因為虛名隻會讓我們驕傲自滿,而學問則是實實在在的。不喜歡他人的奉承和褒揚,令弘一大師時刻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精進。

對於芸芸眾生而言,每個人都喜歡被別人逢迎奉承,因而麵對奉承或批評仍能泰然處之,則是就十分不易的。所以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缺點盡管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缺點,待人的時候,卻不一定能看到表麵的還是會被表麵的“巧言令色”所迷惑。當別人將你捧到高處,心中不免會覺得很舒服時,此刻就要為自己敲響警鍾了。

有個修行的弟子問法師師父什麼是“巧言令色”,法師師父給他講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個在朝廷做官的要放到外地任職,臨走時向老師告辭。老師告誡道:“地方官可不好做呀,要小心謹慎。”學生回答說:“我已經準備了'高帽子'100頂,逢人便送一頂,想來不至於出什麼岔子。”老師生氣地訓斥道:“我們要用正義來待人,哪能這樣?!”學生馬上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啊!”老師微微點頭道:“你這話說得還有點見識。”這人辭別了老師,對人說:“我這100頂高帽子,如今隻剩99頂了。”人們常常說厭惡巧言令色者,但當高帽落到自己頭上,往往十分受用。

為上者要切記不要陷入阿諛諂媚、巧言令色者的騙局。在組織或團隊中,總有這樣一種人,不做工作卻在不停地編著故事,投領導喜好,久而久之,領導也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這些美言。當年漢景帝就是在長公主劉嫖無中生有的故事中廢了栗妃和太子,所以才有了腥風血雨中政治交易的“愛情”經典“金屋藏嬌”。改寫曆史的往往不是對曆史的有功之人,相反,無功受祿者、巧言令色者是鮮有成本的、最輕巧、最大的投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