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十個幫助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學習習慣(1)(3 / 3)

(1)要全麵閱讀教材,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知識輪廓”

在每一節課之前,家長都要要求孩子從頭到尾把這一節課的教材內容仔細讀一遍,如果一遍還不行,就要反複讀幾遍,有了這樣的過程,就可以知道老師在課堂上要講什麼、采取什麼方法、要解決什麼問題、重要的知識點在哪裏等等,進而形成一個“知識輪廓”。這種“知識輪廓”就好比我們在體育運動之前要做好準備活動一樣,可以幫助孩子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更好地接受老師所講的內容。在預習教材時,可以讓孩子邊閱讀、邊思考、邊書寫,把內容的重點劃出來,對自己沒有弄懂的地方記下來,帶到課堂上。

(2)抓住教材裏的重點和難點

有的孩子認為預習隻是把教材內容看一遍即可,其實這是一種淺顯的認識,沒有經過思考的預習隻是“囫圇吞棗”,沒有揣摩的瀏覽隻是一種低效勞動。預習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能在聽課中提高效率,因此,在預習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認真領會,積極思考,並且力爭找到這一課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做到這一點,既便於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同時也能夠讓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更有針對性。

(3)適當地做預習筆記

為了加深理解,便於記憶,在要求孩子預習的時候可以讓他們適當做一些預習筆記,主要包括看書時的初步體會和心得、對問題的理解、對疑難問題的思考等。筆記不追求多,但要講求實效、有針對性,讓孩子把體會最深、最想進一步了解的或者沒有弄懂的記下來即可,有了這些預習筆記,再配合課堂上老師授課時的筆記,就會變成一份很好的學習資料,對於促進孩子的學習會很有幫助。

就具體的課程來說,在預習文科的時候,以語文為例,可以讓孩子先把課文通讀兩遍,遇到生字查字典,讀準字音,分清字形,對陌生的詞語劃條線,再聯係上下文來推測一下詞的含義;嚐試著去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明白這篇文章作者主要講一件什麼事、表達一個什麼觀點,如果有時間的話,還可以把每小段、每小節概括成一句話,這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

對於數學等理科的預習,要注意對關鍵知識點的預習。數學等理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新知識往往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因此,在預習時,一定要讓孩子把前麵小節的內容再看一下,找到學過的知識點,重新溫習一下,一旦發現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時,要及時采取措施補救。在前麵的學習基礎之上,再看本小節的內容,就很容易理解它的規律性,從而便於對這一小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4.課後複習

有一位教育家打過這樣一個比喻:一個喝醉酒的馬車夫,迷迷糊糊地駕駛著馬車向前走,忘記了自己運送的貨物就在車後麵,隻是一個勁兒地往前趕路。結果,一路上下顛簸,貨物丟了很多,他也不知道。學習也是如此,即使孩子上課再認真聽講,如果課後不複習,也難免會遺忘許多知識。

“溫故而知新”,複習是克服遺忘的良藥,在知識還沒有完全遺忘的時候複習尤其重要。不僅如此,通過深入全麵的課後複習還可以加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甚至得到升華,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但是很多孩子並沒有複習的習慣,也不喜歡複習。他們認為複習隻是機械重複已經做過的事,有“炒冷飯”之嫌。對於孩子的這種思想,父母們一定要予以重視,培養孩子課後複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引導孩子做好課後複習:

(1)寫作業之前先通讀一遍教材

在課後,應該對當天所學的內容再閱讀一遍,鞏固對教材的理解。對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一定要反複閱讀、理解、掌握、記牢,為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對於聽課中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時間;對於沒聽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花一些時間,必要的時候還要讓孩子向老師請教。對教材理解得越深,學習基礎就越牢固,課後作業就會做得又快又好。有不少孩子,課後不複習教材,直接就做課後作業,結果,由於對老師講述的內容沒有完全理解,再加上遺忘的原因,寫作業總是寫不好,費時又費力,還容易出錯。所以,一定讓孩子養成課後“讀教材”的習慣,這對於他們理解消化老師的講課內容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2)重點解決當天遺留的知識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