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擔心林徽因會疲勞,說一陣子,就讓她閉目養神。這時候他或者回到自己房間,但大部分時候還是留在妻子身邊陪著她。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隻是安靜地待在一起。這是一段靜謐的,完全屬於他們的時間。從美國讀書回來後,他們就很少有這樣的時光了,每一天都為事業、為生活忙碌而不得閑。現在,反倒是這場病,給了他們難得的清閑時光。

林徽因非常平靜,她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十年前,甚至更早,她就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她來過這個世界,每天都沒有浪費地努力地活著;她的愛人還在她身邊,戰爭和疾病都沒能把他們分開;孩子們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和未來;她有自己鍾愛一生的事業,建築、文學、藝術,這些給了她莫大的快樂和安慰,支撐她熬過一個個病痛的白天夜晚。她什麼都有了,不再遺憾。

梁思成的心情卻截然相反。看著妻子一天天衰竭,他心如刀絞,卻又無能為力。他絕望地向老天乞求著,祈求生命的奇跡再一次降臨。他害怕林徽因這次真的要走了,丟下他在這個他越來越不懂的世界裏彷徨。她常常在劇烈的咳嗽之後閉著眼睛微微喘氣,好一會兒才能緩過來。她垂著眼瞼的樣子,那安靜的神態讓他想起他們的第一次相遇。

1955年4月1日,清晨六時,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學家走完了她五十一年的人生。在一天中最清新的時刻,世界剛剛睡醒,朝露還沒有被蒸發。此時,天堂的大門剛剛開啟,正準備迎接這個美麗絕倫的靈魂。

4月4日,林徽因的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在眾多的挽聯中,她一生的摯友金嶽霖教授和鄧以蟄教授合寫的挽聯最引人注目: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這是對林徽因一生最好的注解。

由於林徽因生前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特殊貢獻,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她的遺體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曾和梁思成互有約定,誰先去世,活著的那個要為他(她)設計墓碑。梁思成履行了最後的承諾。他設計的墓體簡潔、樸實、莊重——也許,林徽因在他的心中,就是這個樣子。墓碑上,除了生辰年月,便隻有“建築師林徽因”幾個字。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她一生的華美,斷不是庸常之人所能企及,亦足以無悔。活著的時候喜歡熱鬧,死去時,卻像青鳥一樣倦而知返,在月色還未散去的清晨踏著薄霧而去。

一代才女的人生,被季節封存在人間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