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塗爾幹從反麵論證、分析對現代社會有機團結和秩序可能產生的威脅的種種因素。塗爾幹認為社會分工的高度發展,在社會整體或較高層次上會產生各個不同的職業群體。這些群體都用不同的規範對群體的個人進行調控,由此雖然每個職業群體內有集體意識與團結,但是由於各群體之間的特殊利益各不相同且相互缺乏聯係,同時它們與整體社會缺乏信仰、價值觀和道德上的聯係與共識,因此,往往易於形成封閉式的社會群體。一旦各群體特殊利益發生衝突,必然會引起整體的社會的緊張,削弱乃至破壞群體與群體、群體與社會之間的聯係和互相依賴,從而對社會秩序造成威脅。

為此塗爾幹主張建立從個人到國家,從家庭、職業團體到全社會等各個層次上的社會道德規範體係,並以此來調節社會,減少緊張和衝突,達到既保護個性和個人的權利,又能防止國家權力過大;既有利於個人自由的發展,又有助於增加社會有機團結的目的。

塗爾幹的社會變遷論是建立在他的社會秩序的基礎理論之上的。所謂社會變遷,在塗爾幹看來就是從社會秩序的一種類型向另一種類型轉變;即由以機械團結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向以有機團結為基礎的社會秩序轉變的過程。

塗爾幹認為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轉變乃是社會分工的後果。

依據塗爾幹的理論學說,他認為,社會分工導源於社會量(Volume)的增加,即物質密度與道德密度的增加,他所指出的社會量實際上就是從屬於某一集體的個人的數量,而物質密度是在特定地域人口的數量,至於道德密度則是個人之間交往和互動的強度。塗爾幹認為個人之間共事、商貿、以及競爭越多,相互間的交往和互動就越多,物質和道德的密度就越大。因此,隨著個人交往、互動強度的增大,共同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因而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激烈。於是,這種競爭的威脅需要有新的分工和新的社會團結,社會分工和分化便逐漸形成;專業化和工作效率也逐步提高,其結果是分工和分化使競爭的範圍強度減少,從而使更多的個人得以生存。在這種分工和分化的新型社會裏,個人不再同所有競爭而隻是與少數同行競爭。在這樣的社會內,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地位,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功能,人們不會因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排斥其他大多數人,簡言之,每個人都以特定的方式使所有人都能生存下來。

塗爾幹對各種社會都普遍存在的宗教現象作了深入的研究並發表了異於他人的獨特見解。塗爾幹的宗教理論觀點主要見諸於他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基礎形式》一書當中。首先塗爾幹將宗教定義為:“一個與神聖事情相關聯的信仰和實踐之統一體係。”而神聖則是脫離了世俗功利的“被神聖化、人格化了的團體力量,即道德力量。”宗教既然是社會性的,功能又如何?塗爾幹認為宗教作為社會的符號或象征,具有發揮維持社會秩序、促進個人社會化的功能。塗爾幹強調現代社會雖然有科學,但是科學並不能代替宗教的功能。為此,他主張用以宗教為基礎的傳統道德和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道德共同維持社會的秩序。

另外,19世紀末期的歐洲各國自殺之風盛行一時,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自殺從表麵上看是一種個人行為,人們往往用個人心理的、生理的、種族和地理等因素對自殺加以解釋。塗爾幹的觀點則完全相反,他從實證主義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出發,對自殺這種獨特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經驗研究。

首先,塗爾幹對自殺予以明確的定義:“凡由受害者本人積極或消極行為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會產生這種後果的死亡。”

其次,塗爾幹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研究和解釋這種現象隻能用統計學上集體和抽象的概念——自殺率,因為自殺率已經脫離了個人的心理層次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或事實。

再次,塗爾幹對自殺現象進行了分類。按照個人自殺的不同原因,他將自殺現象分為:(1)利己型;(2)失範型(亦譯為迷亂型);(3)利他型三類。他認為利己型的自殺往往應歸因於個人主義價值觀過分強烈,個人與群體之間缺乏聯係所致。

塗爾幹的研究表明,社會整合程度高時利己型和失範型自殺率就高,社會整合程度太高時利他型的自殺率也升高。

最後,塗爾幹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1)自殺這種人類行為不是個人的、心理的或生理的而是社會的;(2)社會的自殺現象(由自殺率加以體現)從社會整合(群體或社會的內聚力)和社會規範(群體或社會的調控力)兩種社會現象或事實得到解釋。(3)社會變遷越是劇烈,社會秩序越不穩定,自殺行為衝動越強烈,自殺現象則越普遍,自殺率也越高。(4)保持適度的社會整合與規範能夠造成較低的和穩定的自殺率。

承前啟後 學界經典

塗爾幹是西方社會學發展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社會學大師。塗爾幹繼承和發展了古典社會學理論家孔德、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和功能主義社會學思想,在一係列重大社會學理論問題以及實證研究方麵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如果說孔德和斯賓塞隻是從理論上開創了社會學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科學,那麼,塗爾幹則從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究)兩方麵使社會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科學。塗爾幹的出現乃是西方社會學及其理論成熟的標誌。

塗爾幹的社會學說強調了人的社會性和集體性並將他的社會學分析重心由個人、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層次移到了社會及群體層次。

塗爾幹在對人類社會分工、宗教、教育等現象的研究中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了社會學的功能主義理論。塗爾幹也是西方宗教社會學創始人之一。

塗爾幹在社會學實證研究方麵的卓越成就,使社會學最終脫離純理論研究範疇,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塗爾幹的社會學方法論原則和實證研究範例至今仍被西方社會學界奉為經典。

世界海軍軍事學說經典 

馬漢的軍事學說

進入19世紀後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水上交通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海軍的麵貌也為之一新。隨著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海軍這支海上有組織的武裝力量不僅有了新的設備,而且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和使命。從理論上和曆史上總結了上述經驗,闡明了其新曆史任務的使命已成為必然趨勢。

美國海軍軍官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年)就是首當其衝的代表。馬漢發現控製海洋是一個從未得到係統研究過的曆史因素,以強權政治和實力政策為出發點,馬漢把過去幾個世紀的一般曆史和海軍史放到一起進行研究,以揭示二者之間的關係,經過4年多的努力 ,《海上實力對曆史的影響,1660—1783年》一書於1890年5月問世。在這本書中馬漢全麵地闡述了其“海軍致勝”學說。

海上實力 控製海權

馬漢認為,海上實力史很大程度上是以研究國家之間的衝突為對象的,特別著重於研究軍事衝突的曆史。馬漢把晚期重商主義奉行的對外貿易致富論作為他討論問題的出發點,將沒有貿易就沒有繁榮當作至高無上的原則,在此基礎上論證了海上實力論的概念和構成海上實力的各項因素。

馬漢對於海上實力的概念作了新的界定,他把這個習慣上被理解為海上軍事力量的詞語,解釋為包括憑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不僅包括海軍、商船隊、海外殖民地和軍事基地,而且包括國家製度、民族性和生產能力。海外實力的核心是海軍。在和平時期,海軍是處理國際事務的威懾力量。在戰爭中,海軍是進攻的工具。要想讓海軍成為進攻的力量就必須建立一支能在遠洋作戰,以主力艦為主體的海上武裝。這樣一支強大的海軍還必須有一支龐大的商船隊作為輔助力量,並以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和海軍基地作為支撐點。馬漢認為具備這樣的海上實力,就可以持久地牢固地控製全部海上交通線,即製海權。這是使國家強盛和繁榮的各種物質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他甚至於認為海上實力對於世界曆史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馬漢看來,並非所有國家都能擁有強大的海上實力。它是有條件的,包括6個方麵:

第一,地理位置,指一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無須在陸地設防,或實行陸地上的領土擴張。能夠集中使用海上武裝力量。不僅如此,該國還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港灣林立,攻守得宜。

第二,地形,主要指海岸線是否曲折,有無良好的天然港口。

第三,領土範圍,對發展海上實力而言,不完全在於麵積大小,而在於海岸線長度和港口特點。

第四,人口數量,同領土範圍一樣,不完全在於絕對數量多少,而在於有多少人力從事與海洋有關的活動,或有多少人能受雇於航海事業,及開發海洋的事業。

第五,民族性。由於海上實力是以發達的海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為基礎,對商業活動采取積極的態度就成為發展海上實力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六,政治特點。馬漢對各國政府的性質和特點進行了詳盡的探討。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國政府是否有一個符合國情,持續地發展海上實力的政策。在總結了英、荷、法三國的曆史經驗之後,馬漢指出,若要發展海上實力,在和平時期政府的政策必須鼓勵發展和海外貿易有關的產業;在戰爭或備戰時期,政府有決心保持一支強大的海軍,並能有適當的機構動員和組織人民參加和建設海上武裝力量。

為了證實他的這些論斷,馬漢對第二次英荷戰爭以來的歐美國際關係和重大海戰戰例進行了分析。他不厭其詳地以大量曆史事實說明,有了由海軍、商船隊、殖民地這三大要素組成的海上實力,並采取集中優勢力量,在具有決定意義上的地區,摧毀敵人主力艦隊的原則,就能持久地控製全部海上交通線——製海權。在分析英法7年戰爭英國獲勝的原因時,馬漢說這是因為英國政府善於運用它的海上實力這個強有力的武器。而法國政府在這方麵遠遠落後於英國。馬漢認為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敗北,根本原因在於兵力分散,失去了對海洋的控製權。

馬漢學說 製海經略

馬漢軍事學說問世以來,影響了許多國家的戰爭策略,它對於列強追求世界霸權的政策,發展海軍事業,加速軍備競賽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德國起步最快。德皇威廉二世迅速決策建設一支以現代化戰列艦為主體,能同英國相抗衡的強大艦隊,並命令每一艘德國軍艦都必須備有一本馬漢的書。德國海軍軍官艾爾弗萊德?馮?梯爾皮茲從馬漢學說中引申出適合德國需要的“風險理論”,也就是向英國海上霸權進行挑戰的理論,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付諸實施。

英國軍政界認為馬漢的軍事學說正確無誤地解釋了英國的傳統國策。並由朱理安?考爾伯特、格拉漢姆等人加以發揮。英國海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所堅持的兩強標準,即英國擁有的戰列艦噸位至少應相當於兩個強國的擁有量,借以保證英國對海上通道的控製。這顯然就是受馬漢的軍事思想影響的結果。

馬漢的理論在美國的影響尤為顯著。他的追隨者全都是政界有影響的人物,在這些人物掌權的和以後的年代裏,美國不但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包括海軍陸戰隊),而且依仗著這支武裝力量到處耀武揚威,推行霸權主義外交政策,幹涉他國內政。尤為重要的是馬漢的理論有助於創造美英聯合,主宰海洋,進而操縱世界事務的氣氛。兩次世界大戰為此提供了絕妙的機會。二戰後,發展海上實力更成為蘇聯擴張主義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故的美國

總統約翰?肯尼迪認為馬漢的學說在空間探索取得重大進展的時代,仍然有效。馬漢的學說至今仍被許多海軍學院列為研究海軍史和海軍戰略的經典教材。如今,世界軍事發展已進入了海、陸、空、信息電子控製時代,海洋世紀仍是當前乃至今後軍事領域關注的焦點。隻要大國爭霸的局麵繼續存在,馬漢的學說就不會過時。就軍事史的研究而言,馬漢的著作則將

作為一筆遺產長期流傳下去。

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

馬歇爾的經濟學說

從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經曆了長時期的經濟蕭條。由於德國和美國機器工業的迅速發展,使英國在國際市場上也受到激烈的競爭,往日素有“世界工廠”稱號的英國,經濟實力已相對削弱。英國的統治階級為了保障其國內的經濟地位,加強了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從而使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有了新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統治階級也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經濟學說來為自己服務。從世界的角度來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也是國際工人運動通達發展的時期。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自從馬克思《資本論》於1867年出版以後,以往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已經不能繼續擔負辯護的任務,迫於社會經濟和階級鬥爭發展新的需要,在19世紀70年代已經相繼出現了新曆史學派、邊際效用學派等新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這些新的辯護理論,為馬歇爾提供了更新的辯護理論及新的思想材料。馬歇爾(1842~1924年)的經常學說就是為了適應這個新的需要而產生的。

因此,可以說馬歇爾經濟學理論的形成是當時英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曆史要求,是當時西方社會曆史條件的產物。

新古典經濟學 五種理論體係

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集中反映了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馬歇爾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觀點,基本上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馬歇爾綜合了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成果,運用心理分析、數學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論,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形成了新的經濟學體係,這個體係主要包括需求理論、供給理論、均衡價格理論、分配理論等。

有人說,給我需求和供給,我就能夠建立起經濟學的基本的理論,這句話用在馬歇爾的經濟理論上是比較正確的,因為馬歇爾的經濟理論就是從需求和供給出發而全麵展開的。

在論述需求理論的時候,馬歇爾首先提出了他的欲望、效用、需求規律的理論。馬歇爾需求理論的出發點是人的欲望。他認為,需求是欲望的滿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來滿足的。因此,欲望和效用是相互有關的名詞。他指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多種多樣的,但每一個的欲望又是有其限度的。

馬歇爾在闡述了有關需求的理論之後,論述了他的供經理論,也就是他的生產理論。在此,他主要是論述生產中各生產要素的供給及其變動的規律。在這些生產要素中,除了土地以外,其他要素都有各自的供給價格,這些供給價格都有各自變動的規律。生產理論或供給理論就是研究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及其對生產的影響的。

馬歇爾對供給彈性問題,也作了一定的論述。所謂根據彈性就是指商品的供給量對商品的價格的反映程度。他認為,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比較,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考察供給彈性時,應考慮時間長短這個因素。

在論述需求和供給的理論時,馬歇爾提出了他的均衡價格理論。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就是他的價值理論,價值理論是他的經濟學說的核心和基礎。馬歇爾的需求理論和供給理論,從均衡價格論的角度看,是為它作理論準備的;馬歇爾的分配理論,又是他的均衡價格理論在各個生產要素的價值決定問題上的具體應用。馬歇爾就是以均衡價格論為中心,把其他經濟問題理論聯係起來,構成他的整個折衷主義經濟理論體係。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說中使用了價值這個概念,他所講的價值就是價格。馬歇爾用價格替換了價值這個概念之後,就用均衡價格論來說明價值的決定問題。按照他的均衡論觀點,均衡是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力量所形成的均勢。

這就是說,使買賣雙方力量達於均勢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

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假定了兩個前提條件:(1)假定某一商品的價格隻取決於它本身的供求狀況,而不受其他商品的價格和供求狀況的影響,也就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局部均衡論。(2)假定貨幣的購買力也是不變的。這樣,他就把對方商品價值的可能變動從這一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中排除出去,從而為商品本身的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格的分析提供了方便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