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路誌正:養生就是養陽氣,補足真陽百病消(3 / 3)

治療睡眠障礙,調理脾胃是一招

大師手記

不寐,又稱失眠,屬心係病,乃多種原因導致心神不安而成本病,脾胃失調也是常見病因之一。

多寐又稱嗜睡,是指無論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即醒,移時又寐的症狀。相當於西醫的發作性睡病。

——摘自《碥石集(第三輯)》

國醫釋讀

中醫認為,睡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人在睡眠狀態下,身體各組織器官大多處於休整狀態,氣血主要灌注於心、肝、脾、肺、腎五髒,使其得到補充和修複。高質量的睡眠能有效消除疲勞、恢複精力,有利於人體健康長壽。反之,睡眠障礙往往引起人體免疫力低下、精神煩躁,還容易引發高血壓、神經衰弱、心腦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患等,甚至造成猝死。可以說,睡眠障礙造成了相當一部分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一般來說,睡眠障礙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失眠,一種是嗜睡。對於現代人來說,最主要的睡眠障礙還是失眠。路誌正教授認為,失眠屬於心係病,是多種原因導致心神不寧而形成的,脾胃失調便是常見病因之一。他從調理脾胃著手,治愈了不少失眠患者,其中不乏外國人。

1984年,路老接診了一位斯裏蘭卡婦女,55歲,據說已經有6年的失眠曆史了。經路老診斷,認為是肝胃不和、膽失寧謐而導致,即“胃不和則臥不安”。開方以溫膽湯加減:薑竹茹12克,法半夏9克,懷山藥15克,茯苓12克,炒白術6克,穀芽、麥芽各12克,廣陳皮9克,炒棗仁12克,丹參12克,炒枳殼9克,炙甘草6克,製5劑。在肝胃得和,睡眠轉好之後,又加入太子參、黃精、麥冬以益氣養血,連服16劑。及至四診的時候,病人已經“夜寐得酣,胃納見馨,肌膚見豐,麵轉紅潤,口、鼻、陰道幹燥及脅痛噯氣等症均見輕減,而腰脊酸痛又作”,轉以益氣養心、健脾補腎為治。紅參(去蘆)3克,麥冬9克,五味子1.5克,蓮肉12克,黃精10克,炒棗仁12克,茯苓12克,山藥20克,穀芽、麥芽各15克,炒杜仲12克,枸杞10克,醋香附9克,製6劑。服藥後見效顯著,症狀基本消失,再以上方增損,調理半月而告痊愈。

當然,睡眠並不是越多就越好,嗜睡也是一種病,對健康同樣不利。對此,路老總結前人經驗,指出其病因包括濕困脾陽、心脾再虛、腎陽虛衰、腎精不足4類,從而提出了溫陽、健脾、祛濕、化痰的臨床治法。

1985年,路老接診了一位15歲的男性患者,經診斷,為脾氣不足,痰濕內阻,蘊而化熱,上蒙清竅而成。治宜健脾益氣、清心化痰、開竅醒神。太子參12克,炒白術10克,半夏曲9克,石菖蒲10克,膽南星6克,蓮子肉12克,生棗仁(研)12克,茯苓15克,川鬱金l0克,薏苡仁15克,炒枳實9克,天竺黃6克。竹瀝水30毫升為引,分2次衝服,並囑忌食油膩、辛辣之品。之後,在本方基礎上略有加減,得以治愈。

健康回音壁

養生者首先必須保證健康、有效的睡眠,一般說來,需注意以下4點:

1.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時間以8~10小時為宜。

2.要注意臥床宜軟硬適宜。過硬,全身肌肉不能鬆弛得以休息;過軟,脊柱周圍韌帶和椎間關節負荷過重,會引起腰痛。

3.枕頭高度適宜。一般離床麵5~9厘米為宜,過低,可使頭部血管過分充血,醒後出現頭麵浮腫;過高,可使腦部血流不暢,易造成腦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風。

4.要有正確的睡眠姿勢。一般都主張向右側臥,微屈雙腿,全身自然放鬆,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這樣,心髒位置較高,有利於心髒排血,並減輕負擔。同時,由於肝髒位於右側較低,右側臥可使肝髒獲得較多供血,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