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路誌正:養生就是養陽氣,補足真陽百病消(2 / 3)

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春夏季節天氣逐漸熱了,為什麼還要養陽?那不更熱了?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冷,為什麼還要養陰?那不更冷了?

事實上,春夏的時節氣候轉暖而漸熱,自然界溫熱了,會影響人體,人感到暑熱難耐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製會利用自身機能,即大量消耗陽氣,以調低自身溫度抗暑熱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天熱出汗也會大量消耗陽氣,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為陰,但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謂之“陽加於陰,謂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須有陽氣的參與才行。

同樣,秋冬時節氣候轉冷而漸寒,自然界寒冷了,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製會利用自身機能,即大量調動陽氣,以調高自身溫度抵禦嚴寒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秋冬季節陽氣入裏收藏,中焦脾胃煩熱,陰液易損。

所以說,春夏之時陽虛於內,秋冬之時陰虛於內,在養生保健上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清代著名醫家張誌聰所說的“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陽;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陰”。

健康回音壁

春夏陽氣生發,盛達於外,而胃中虛冷,不要過多貪涼飲冷,如過多地喝冷飲、冰鎮啤酒,或過量地吃冰激淩等,就容易造成中寒而傷及脾胃之陽,而引起腹痛、腹瀉等病症。秋冬陽氣入裏收藏,就不要輕易去擾動它。如今,不少女性愛美,在深秋和冬季仍然穿著裙子,很是美麗“凍”人,殊不知此舉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麻煩。人體為了保護自身機體不受寒邪的傷害,不得不調動正在閉藏的陽氣來抵禦寒邪侵襲,久而久之,陽氣就無法得以正常的收藏,對健康極為不利。

養生之要在養神,養神之要在養性與養德

大師手記

孔子《中庸》雲“大德必得其壽”,即“仁者壽”。養生必先修德。所謂修德,即指超越物質情欲,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保持人體內在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與社會的和諧,達到益壽的目的。

——摘自《長壽有道:名老中醫談養生》

國醫釋讀

在調攝情誌、倡導養生中,如何養性是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養性,又稱養德,專指道德修養的意思。

孔子強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說明隻有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獲得長壽。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對修身養性的具體內容作了補充和發揮,他提倡“不動心”、“寡欲”、“收心”,以達到養“浩然之氣”的目的。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指出:“養性者,所以習以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他認為,不能活到百歲的人,主要是不注重道德修養,“所習不純正”所致。

那麼,注重養性,為什麼會使人健康長壽呢?《黃帝內經》中解釋說:一個人不牟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機體內的生理活動就能始終按規律進行。如此則形體健壯,精神飽滿,形與神俱,便能終其天年。養性能養神,從而維護元氣,使人長壽。因而,孔子的“仁者壽”是有很深的醫理在其中的。

至於如何養性,概括起來有這樣八個字:性善,仁禮,知足,忍讓。《養老奉親書》中說:“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也有養生家說道: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謙和辭讓,敬人持己,免除憂患,不使形神受傷,可以延年。

健康回音壁

現代生理學研究證實,當人在充滿信心和樂觀時,大腦產生的大量內啡肽使人輕鬆愉快,且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欲,緩解疲勞;內分泌係統活躍,分泌有益健康的酶、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使人達到最佳狀態,促進健康。

同時,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道德品質低劣的人利欲熏心,遇事斤斤計較,總想算計別人,又怕別人報複,終日不得安寧,處在一種緊張、憤怒和沮喪的情緒之中。這種不良情緒,使機體內各係統功能失調,免疫力下降,容易患各種疾病。例如,嫉妒心理易導致神經、消化、內分泌係統紊亂和失調,產生失眠、心悸、心痛、食欲減退、疲乏無力等症狀;憤世自私、暴怒會使內分泌物中氧基皮酮質上升,導致高血壓、心髒病;長期心理矛盾、焦慮不安,易患腫瘤和癌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