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強巴赤列:藏醫傳承已久,療法獨具特色(3 / 3)

強巴赤列認為,治療黃疸症在曆代醫學家編著的醫學著作中,其方法和方藥繁多,後世對其方藥亦有篩選和發揮,但還未形成或未篩選出方法簡單、療效確切、眾所公認的方劑。對某方藥的療效往往眾說紛紜,醫家們常用於治療肝熱症、膽熱症、黃疸症的藥物玉寧尼阿丸,對病勢發展慢者療效緩慢但持久,對病勢發展快、病情重危者,藥性不夠猛烈,起效不夠迅速,退黃作用較弱,故不適用於赤巴竄脈症等赤巴瘟疫症的治療,而牛黃青鵬散非常對症。

牛黃青鵬散最初為強巴赤列的老師欽撓諾布常用的方劑,後來在拉薩甲肝流行時,強巴赤列專門配製此方治療甲肝,體會到此方藥效猛烈、起效迅速、臨床症狀消失快、退黃作用強,凡瘟疫症引起的幾乎所有臨床症狀均有效,不敗胃,無須更多加減,遂感本方為治療赤巴竄脈症較理想方藥。

健康回音壁

中醫認為,體質下降、飲酒、食積、鬱悶、過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發生改變,治肝病和保肝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1.脾虛氣弱者選“芪苓粥”

【症狀】多見於身體虛弱、缺少鍛煉者,有麵色蒼白無華、動則氣短出汗、午後下肢浮腫、舌淡苔白等症狀。

【做法】用等量的黃芪、雲苓,磨粉過篩,去渣備用。取60克大米熬粥,起鍋前加入15克藥粉,攪勻即服,每日2次。

2.肝陰虧損者選“沙麥膏”

【症狀】多見於經常熬夜者,有形體瘦弱、睡覺出汗、脅肋隱痛、舌紅少苔等症狀。

【做法】用北沙參、麥冬、酸棗仁等量,加水熬煎1小時以上,濾渣留汁,再熬濃縮,加冰糖熬成能流動之膏狀,冷卻後放入冰箱備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3.肝膽濕熱者選“魚茵蛋”

【症狀】多為長期飲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麵色灰黃、體乏喜臥、尿液混濁、舌有黃厚苔等症狀。

【做法】用魚腥草30克、茵陳5克煎水,去渣留汁,汁中放入去殼鴨蛋1個,煮熟即可吃蛋喝湯,每日1次。

4.氣鬱食積者選“佛砂湯”

【症狀】多見於好動氣而影響肝脾功能者,有胸脅脹痛、胃中不適、大便不爽、舌有膩苔等症狀。

【做法】將佛手片、砂仁等量磨研成粉過篩,每次3克,下入用鯽魚1~ 2條熬成的湯中,攪勻即可服用,每日1~2次。

治高原紅細胞增多,藏醫大師有妙法

大師手記

高原紅細胞增多症是慢性高原病的一種臨床類型。強巴赤列係統總結望診、觸診、問診特征,闡明飲食、起居、藥物、放血等多種具體療法。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國醫釋讀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很容易得一種紅細胞增多症。有些人一聽會覺得:紅細胞多了有什麼不好?就不愁貧血了呀?其實不然,紅細胞過多,血液黏稠度就會增加,血流變得緩慢,全身血管都擴張充血,非但不能提供必需的氧氣,人體微循環還會因血細胞過多而變得更差,更容易出現血栓。

這種病絕大多數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發病,並且多見於移居男性居民,主要是由於人體長期在高原低氧環境下生活,慢性低氧引起紅細胞增生過度。對於本病,藏醫大師強巴赤列結合藏醫傳統療法,總結了飲食、起居、藥物、放血等多種具體療法。

強巴赤列教授曾經接診過一位在那曲(隸屬西藏自治區的一個縣)工作16年,患高原紅細胞增多症2年的男性患者,開出了這樣的藥物處方:早上服二十五味餘甘子丸4粒,中午服用十八味檀香丸,晚上服用十五味沉香丸,間隔服用餘甘子湯;15天後微調藥物,早、中午同前,晚上服用二十味沉香丸,間隔服用婆婆納湯和三果湯;5天後實施放血療法。最後,患者痊愈。

健康回音壁

藏醫治療學豐富多彩,其中許多獨特的治療方法體現了濃鬱的民族特色,運用廣泛。放血療法是一種比較劇烈的手術治療方法,通過將血管切開或穿破,進行手術放血,將病血引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藏醫放血過程分為鼓脈、進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驟。所謂鼓脈法,就是設法使血流旺盛,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內服一些分解藥如三果湯,目的是將病血和正血分開。放血前應溫暖軀體,待血流旺暢時,用扁形細繩捆紮放血以上部位。放血進針的穴位要避開要害部位及命脈部位。

放血時,如流出液色黃而稀,甚或有泡沫、黏液者,均為病血。如果放出的血色鮮紅且較稠,則為正血,不能再放。至於放血多少合適,也要根據病情和病人的情況而定,一般病人體質較壯實者,可略多放些。放血時,一旦病血流盡、正血出現,應立即停止,以免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