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強巴赤列:藏醫傳承已久,療法獨具特色(2 / 3)

艾灸療法是以艾絨為材料,點燃後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藏醫艾灸療法是以藏醫藥理論為基礎,在選穴、適應證、禁忌證、方法上和中醫有不同之處。艾灸的製作是一個很精細的過程,一般在秋天擇吉日采集艾葉,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絨團。

2.藥浴療法

藥浴療法是藏醫學中一種自然治療手段,其原理就是將全身或部分肢體浸泡於藥液中,選擇適當溫度,洗浴全身或患部的一種治療方法。藥液借助水的特性,將相關的藥物溶於水,采用溫熱法,使藥物透過皮膚毛孔、穴位等直接進入經絡、血脈,分布全身,通過物理效應與藥理效應發揮治療作用。

3.瀉下療法

藏醫瀉下法是指,服用具有下瀉功效的方劑,將髒腑病邪排出體外的一種方法。瀉下藥劑分為湯、散、丸和藥油丸4種。年老和體弱者,宜服湯劑;體質強壯、病勢亢盛者,宜服散劑;有嘔吐情況者,宜服丸劑;腹部堅硬並有嘔吐者,服用藥油丸。

4.擦塗療法

藏醫擦塗法是用藥油及軟膏塗擦、按摩患處,使腠理開啟、氣血流通,疏經通絡,達到內病外治目的的一種方法。凡是皮膚粗糙、精血不足、體力虛衰、失眠等,均宜用油塗法療治,皮膚病則宜以軟膏塗治。

5.灌腸療法

灌腸法是治療腹部以下疾病的一種方法,用藥末加入油脂或肉湯製成藥液,注入肛門灌腸,使病邪隨大便排出。

6.金針療法

金針療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刀等銳利器械,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和部位,排除體內積液、膿血、痞塊、異物及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金針療法功能有兩種:一種功能同中醫針法,通過針刺固定穴位,刺激經絡,使氣血通暢、經疏絡通;一種是通過穿刺,排出體內積水、膿血,刺破痞瘤等。

7.滴鼻療法

滴鼻法是將藥汁滴入鼻腔,達到開竅、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早在公元8世紀,藏醫就用此法治病,適用於鎖骨以上各種疾病。滴鼻療法有平息法和清瀉法兩種。

8.利尿療法

藏醫利尿法是服用利尿方劑,將病邪通過尿道排除,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凡施行吐、瀉、滴鼻、灌腸等法後未能排除的疾病,如陳舊疾病、婦女不孕症或產後不再受孕、死胎不下、子宮痞瘤、婦科血證、痛風、濕痹、癤癰、膿腫、水腫、血管痞瘤、尿道梗阻、尿道痞瘤、皮膚瘙癢症、頭部外傷所致的毒邪播散於內脈、陳舊瘍瘡、黃水增盛症、腎病引起的燕芒症、麻風等,均可用本法治療。

健康回音壁

藏醫養生之道蘊藏在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中,有時候,在我們看來微乎其微的小動作,或者平常再常見不過的小現象,都可能是藏醫養生保健的聰明智慧之處。下麵,我們就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保健小方法:

1.洗冷水浴

經常用清潔冷水洗澡,尤其在秋季八月份於河穀長流冷水中洗澡,有壯陽、提高體內外溫度、增強體力、煥發容光、美容、延年益壽,消除發癢及汗臭、恢複機體疲勞等作用。

2.滴眼藥水

藏醫認為,眼睛如果遇到屬土性和水性的培根就會引發炎症,所以應該堅持每隔七天就用眼藥水滴一次眼睛,以預防眼病。

3.塗油按摩

藏醫認為,經常在全身,特別是頭部和四肢塗抹油脂或者芝麻油,然後進行按摩,可以緩解疲勞、恢複體力,並且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4.搓拭身體

用油脂塗抹身體之後,可以再用幹燥的麵粉反複搓拭身體,這樣不僅可以除去殘留在身體表麵的油脂,還可以增強肌膚彈性,治療培根病。

對付黃疸症,藏醫是一把好手

大師手記

赤巴竄脈證包括著急性黃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膽型肝炎和某些器質性梗阻性黃疸。……赤巴熱由肌表進入汗腺,降於肝膽內,不在本位而流竄於所有脈道間;上行至頭腦際,擠奪培根之位;下行至腎與骨髓,奪取水液的部位;在肺和心擠奪龍的位置;在胃和大小腸裏擠奪赤巴的位置;降於肌肉與皮膚,體力衰弱,容顏失色;最後龍居赤巴的位置,自位的命脈喪失,九死—生。

——摘自《北京藏醫藏藥網》

國醫釋讀

強巴赤列早在20世紀60年代起就對黃疸進行過深入研究,他既遵古又創新,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目黃症及膚黃症為黃疸症的初級或輕症階段,包含甲、乙型肝炎和其他梗阻性黃疸,而急性黃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膽型肝炎和某些器質性梗阻性黃疸則屬於赤巴竄脈症。

強巴赤列指出,治療目黃症和膚黃症,如屬熱象,宜采取清熱解毒,瀉膽疏肝法。當赤巴功能無明顯減弱時,可先用訶子、樟牙菜共煎,待涼內服;如有腹脹、惡心者可加用藏木香或廣木香、甘草;合並有胃脘疼痛,脈細數按之即空,可交替使用九味渣馴散;如便幹則加用大黃。藏醫在本病的治療上,有許多傳統驗方,如八味樟芽菜散、九味牛黃加味散、秘訣寒方散等,可斟酌使用。

另外,屬寒象的黃疸症,強巴赤列主張采取升養胃火、瀉膽養肝的方法,最好選用藥物性味溫和,寒熱適中的藥方:石榴、黑冰片、豆蔻、訶子、肉桂、波棱瓜子、蓽撥、薔薇花。對於黃疸程度較重、選用上述藥物較難奏效時,可在嘎納久巴散中加用熊膽、牛黃、藏紅花。而對於赤巴竄脈症的治療,強巴赤列則擅用兩種方劑:牛黃青鵬散與歐百尼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