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強巴赤列:藏醫傳承已久,療法獨具特色
強巴赤列,藏族,西藏自治區藏醫院主任醫師,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藏醫專家。1929年出生在拉薩一個藏醫世家,13歲時進入當時拉薩傳授藏醫天文曆算學的“門孜康”(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前身),1953年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他開始藏醫臨床工作。1951年西藏解放後,他一直活躍在藏醫學臨床和科研第一線,為藏醫學文化的發展付出了畢生心血。
1998年,由於長期研讀發黃的木刻書和細如針尖的藏文,強巴赤列雙目失明,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藏醫事業,在臨床診療、教學研究之餘,還主持編寫了《四部醫典彩色掛圖全集》,這本書後來被譽為國內藏醫界第一部教學彩色掛圖。
從事藏醫臨床60餘年,強巴赤列主張藏醫辨證、西醫辨病,擅長診治內科疑難雜症,如黃疸病、萎縮性胃炎、高血壓、慢性闌尾炎、心動過緩、高原性頭痛等。另外,他還用牛黃青鵬散、歐百尼阿方治療肝膽熱證,並係統總結望診、觸診、問診特征,以飲食、起居、藥物、放血等多種具體療法治療高原紅細胞增多症。
藏醫傳承,離不開《四部醫典》
大師手記
在整理、翻譯過程中,我利用長期積累的知識和臨床經驗,對《四部醫典》的內容、語言和結構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這部醫典奠定了藏醫學的基礎理論體係。
——摘自《中國西藏》
國醫釋讀
《四部醫典》,又稱《居悉》,是藏醫學最著名的醫典,其在藏醫學中的地位就相當於《黃帝內經》在中醫學中的地位,相傳為宇妥·元丹貢布於公元8世紀編著。
《四部醫典》的內容極其豐富,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以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配方等;通過十一位、十五品、四部、一百五十章、八支詳述了藏醫基本理論,集印度醫、中醫、大食醫、藏族傳統醫學等中外醫學之精華,收錄單科藥材911種,治病配方在《秘訣續》中收錄5856種,《後補續》中錄630種;被譽為醫學臨床百科全書,是學習藏醫學的必修課本,在國內外影響極大。
從一開始接觸藏醫,強巴赤列就學習《四部醫典》,之後他的藏醫生涯再也沒有離開過這部奠定藏醫基礎的巨著,到後來,他甚至熟練到能夠將其通篇背誦下來。
《四部醫典》原文是古老的頌體韻文,一般藏文水平的人很難看懂。1988年,強巴赤列對醫典掛圖作了注解,整理和翻譯了《四部醫典彩色掛圖》,後又主編25萬字的《藏醫曼唐大詳解藍琉璃之光》,對80幅掛圖(其中小圖5000多幅)作了全麵詮釋。2006年,強巴赤列雖然雙目失明,但還是以驚人的毅力重新整理並主編410萬字的《藏醫四部醫典八十幅曼唐釋難藍琉璃之光》,該書是目前詮釋《四部醫典》最有分量的著作。
在整理、翻譯過程中,強巴赤列針對《四部醫典》提出很多重要觀點。他認為該書作者是公元8世紀西藏名醫元丹貢布,在總結藏族本土醫療經驗時廣泛借鑒了當時漢地、天竺和尼泊爾等地的醫學發展成果,從而推翻古印度傳本的錯誤觀點,把藏醫學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曆史向前推進了800年,結束了曆史紛爭。
健康回音壁
藏醫興起於鬆讚幹布至赤鬆德讚時期,是在藏族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漢醫、印度醫學理論而形成的。藏醫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隆”(氣)、“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飲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種物質基礎;大便、小便、汗液三種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種物質基礎和三種排泄物的運行變化。“隆”主氣血、肢體活動、五官感覺、食物的輸送分解和生殖機能等;“赤巴”可生發熱能、調解體溫氣色、管饑渴消化、膽識智慧等;“培根”輸送液體、調解肥瘦、主管味覺、睡眠和性格等。
藏醫認為,人生病的原因在於環境、氣候和飲食起居的影響及體內三大因素的失調。其診斷方法亦采用望、聞、問、切,尤其重視舌苔與早晨首次小便的變化。將疾病分為熱證與寒證兩大類,並將病人分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藥物治療分內服和外治兩種。內服藥物采取“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外治有灸療、放血、拔罐、熱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貼敷外傷患處等。常用藥是由多種藥物配製的成藥,共有1400多種,其中一部分為青藏高原特產。
獨具特色的藏醫療法
大師手記
有的人誤認為藏醫院是宗教的產物,“不科學”,故曾一度把藏醫院改為以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這使我心急如焚,四處解釋藏醫藥學的科學性,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執著,為藏醫學的身價和地位呼籲。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國醫釋讀
作為藏醫的傳承者與推動者,強巴赤列教授可以說把自己的青春與生命都獻給了藏醫,他由衷地希望藏醫能夠不斷發揚光大。而要想發展,首先就得有繼承,這其中自然包括藏醫獨特的治療方法。這些傳統的藏醫療法,體現了濃鬱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廣泛沿用。
1.艾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