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程莘農:用針灸治病並不是一件難事(2 / 3)

初起治療取陽經八穴,上肢為肩髃、曲池、外關、合穀,下肢為環跳、陽陵泉、懸鍾、昆侖。陽經取穴,陽主動,意在恢複肢體功能。後期治療取配陰經腧穴,協調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2.口眼歪斜

取睛明、四白、地倉、頰車。睛明刺法沿眼眶邊緣直入0.8~1.5寸,忌撚轉提插;地倉刺法透向頰車。

3.癲狂

取大陵、神門、內關、百會、四神聰保心寧神、開竅益智,癲證刺宜平補平瀉法,狂證刺宜瀉法。

4.痿證(急性脊髓炎、進行性肌萎縮、重症肌無力)

取手、足陽明經腧穴為主,配陽陵泉、懸鍾,通調經氣,補養氣血,濡潤筋骨。本證療程較長,同時配合皮膚針輔助治療。上肢痿證沿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輕打扣刺;下肢痿證沿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輕打扣刺。

5.青少年近視

取風池、睛明、四白、合穀、光明、三陰交、太衝。

6.偏頭痛

取頭維、太陽、率穀、足臨泣,疏解少陽,活絡止痛。

7.單腹脹

取氣海、公孫、足三裏,健脾理氣,散痞消脹。

8.糖尿病

取然穀、腎腧、三陰交,益腎滋陰生津。

9.急性腹瀉

取天樞、中脘、足三裏,振奮脾陽,健運止瀉。

10.疝氣

取關元、五裏、曲泉、太衝,疏肝理氣、止痛。

健康回音壁

針灸,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撚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則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療法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它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髒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裏、寒熱、虛實中的哪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髒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小貼士

針灸療法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中醫治療手法,如果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千萬不要盲目嚐試,以免發生危險。不過,如果了解一些穴位常識,可用相對簡單、安全的艾灸療法。

治療頸椎病的“好醫生”:針刀療法

大師手記

針刀療法人們往往叫小針刀,我建議小字去掉了,叫針刀療法。針刀療法多好聽。咱們不小了,要大了,大得要走向世界了。所以我們針刀療法是九針當中的砭針展的。

——摘自《中國針刀醫學雜誌》

國醫釋讀

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因為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病變,如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等,我們統稱為頸椎病。

在中醫學上,頸椎病屬於痹證範疇,臨床辨證主要分為肝腎虧虛、風寒濕痹兩種類型,在治療上可以采用方藥、針灸、按摩等多種療法,而針刀療法是一種見效快、治療徹底的方法。

針刀療法是一種介於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鬆解術,它根據生物力學理論,利用小針刀兼有針灸針及手術刀作用的獨特綜合作用,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鬆的切割、剝離等不同的刺激,從而鬆解組織粘連、消除硬結條索、減輕組織壓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加快水腫吸收、解除血管神經卡壓,並最終達到消炎鎮痛、祛除麻木、恢複功能的目的。

除頸椎病之外,針刀療法對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骨刺、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腱鞘炎、坐骨神經痛、網球肘、外傷後遺症、偏頭痛、眩暈症、耳聾耳鳴、痛經、痛風、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各種頑固性的頸、肩、背、臂、腰、臀、腿痛,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胃炎,胃潰瘍,結腸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性功能不全等多種疑難雜症均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