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徐景藩:養護脾胃強根本,多種方法齊上陣(2 / 3)

1.飲酒引發,病程在2個月之內,胃脘痞脹疼痛者,可用解醒治法。

2.一般均用葛花10~15克,曾飲白酒量多者加枳棋子10~15克,用藥10~20日,常配以茯苓、澤瀉。

3.伴有胸骨後下方、劍突部脹痛,食後尤甚,因飲酒所傷,檢查見食管下端、賁門部有炎症者,在辨證施方中加葛花、枳棋子,藥液濃煎,取其1/2飲之,1/2另調入藕粉糊中,臥位服下,服後轉側左右,再仰臥不少於30分鍾。如晚間服藥,服後即睡,效果更好。

健康回音壁

酒本身是一種保健飲料,適量飲用能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但是過量飲酒就會傷及五髒六腑,嚴重者可引發酒精中毒,導致死亡。因此,飲酒務必適度。一旦醉酒,可采用以下方法解酒:

1.蜂蜜解酒。將蜂蜜用水稀釋,徐徐服下。蜂蜜水濃度要高一些。

2.食醋解酒。用食醋燒一碗酸湯,服下。食醋與白糖浸漬過的蘿卜絲(一大碗),吃下。食醋浸漬過的鬆花蛋兩枚,吃服。

3.豆腐解酒。飲酒時宜多以豆腐類菜肴為下酒菜。因為豆腐中的半胱氨酸是一種主要的氨基酸,能解乙醛毒,食後能使之迅速排出。

4.糖茶水解酒。糖茶水可衝淡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並加速排泄。

5.芹菜解酒。芹菜擠汁服下,可解醉後頭痛、腦漲、顏麵潮紅。

6.綠豆解酒。綠豆適量,用溫開水洗淨,搗爛,開水衝服或煮湯服。

7.食鹽解酒。飲酒過量,胸膜難受。可在開水中加少許食鹽,可解酒。

8.柑橘皮解酒。將柑橘皮焙幹、研末,加食鹽1.5克,煮湯服。

對於酩酊大醉者,如果用了上述方法仍不能使其解酒醒轉,可用幹淨雞毛一支輕輕摩擦其喉嚨或用手捏其喉嚨,使其嘔吐殘留在胃中的酒液,可使醉狀緩解。若仍無效果,則應就醫診治。

口腔潰瘍、牙齦出血、胃痛、泄瀉,外治法效果更好

大師手記

消化係統疾病臨床甚為常見。據我的實踐經驗,除內服藥以外,配用外治方法,甚有良效。

——摘自《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

國醫釋讀

消化係統疾病是發生在口腔、唾液腺、食管、胃、腸、肝、膽、胰腺、腹膜及網膜等髒器的疾病。臨床上,將口腔及唾液腺疾病列為口腔科疾病,其餘多為內、外科疾病。對於此類病的治療,脾胃病專家徐景藩教授經多年臨床,總結出一些外治法,現摘錄於此,以供相關患者參考。

1.口腔潰瘍

(1)選取幾個較大而完整的雞內金,用鑷子夾住,在酒精燈火上直接燒至焦黑,然後放在幹淨的白紙上,等冷卻後壓研成細粉末,貯存於小瓶中。用時先把口腔漱幹淨,用少量雞內金炭粉敷抹於患處。如果是舌尖潰瘍,可將手洗淨擦幹,以少量雞內金粉置於掌中,舌尖舔藥即可。敷藥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飲水。每日2~3次。藥粉經唾液混合,可以含後咽下。適用於屢發而伴有消化不良的口腔潰瘍,無明顯紅、痛者。

(2)五倍子(炙)3個,生石膏10克,冰片0.3克,共研極細末,可直接少量敷抹,也可用少許蜂蜜調勻後敷之。每日2~3次。適用於口腔潰瘍紅、痛較重者。

2.牙齦出血

地骨皮25~30克,煎濃汁。等微溫時含於口中,低頭,使藥液浸於出血之牙齦部,約含5分鍾,藥液可以咽下。每次含數口,每日3~4次,血止後續用數日。

3.胃痛

(1)薑汁綿(棉)兜

夏日用鮮生薑500克,洗淨去皮,切片,加水少許,打取自然汁,或加水煎煮取其濃汁,均勻滴灑在平鋪的絲綿(或棉花)上,烈日下曬幹。用薄布包好,縫成約25厘米×20厘米的兜肚,在三個角上縫細繩,上角掛於項部,左右兩個角圍在後腰上,下端懸垂。一般在秋後即可應用,適用於各種慢性胃痛,尤以受寒後胃痛易發者。

(2)皮硝(或芒硝)外治

用皮硝(或芒硝)30克,以薄紙包成方形,外加一層紗布,敷於胃痛部,再用布帶圍裹固定,晚上睡覺時加蓋衣被。第二天早晨取下,清潔皮膚,如法再敷。如屬臥床患者,不分晝夜均可外敷,凡得溫而使皮硝(或芒硝)潮解者效果尤佳。潮解後取下,再如法外敷,直至疼痛控製後再用藥1~2次。適用於胃病消化不良,因食滯內停而誘發疼痛者,或胃中鬱熱,脘痛有灼熱感的患者。

4.泄瀉

(1)蔥白一把,搗爛,加生薑汁適量,外敷臍部(或臍下5厘米處),蓋以塑料膜,加覆紗布固定。每日l~2次。適用於急性泄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