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徐景藩:養護脾胃強根本,多種方法齊上陣
徐景藩,江蘇省中醫院教授,著名脾胃病專家。1928年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名醫,1939年小學畢業後隨父習醫,4年後拜當地脾胃病名醫朱春廬為師,1946年學成後開始了自己的懸壺生涯。新中國成立後,又考入北京醫學院中醫研究生班,1957年畢業後分配到江蘇省中醫院,從事中醫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至今。
徐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60餘年,擅長脾胃病的診療,臨證多參用疏肝理氣治法,用藥注意剛柔相配、升降相須等法,不斷提高療效。其中,對食管病的治療主張調升降、宣通、潤養,創藕粉糊劑方和臥位服藥法;治胃病主張從三型論治,參用護膜法;治療以便泄為主症的慢性結腸炎,創連脂清腸湯內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腸法;另外,他還創製了殘胃飲,用以治療殘胃炎。
治療食管炎,須用徐氏“糊劑臥位服藥法”
大師手記
凡是食管有炎症(包括食管憩室炎)、潰瘍,治療性藥物力求能在食管稍稍停留,使藥物對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我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一種服藥方法,就是“糊劑臥位服藥法”。
——摘自《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
國醫釋讀
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於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管黏膜發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的炎症。這些刺激有胃酸、十二指腸反嘔上來的膽汁、烈酒、辣椒、太熱的菜湯、過於濃熱的茶,等等。
對於此類病的治療,一般需要藥物能在食管稍稍停留,這樣才能使藥物對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徐景藩教授經過多年的實踐,終於創製出“糊劑臥位服藥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根據病症處方,湯藥要求濃煎,頭煎和第二煎均濃煎至150毫升左右。每次藥液中加入藕粉l~2匙。如果沒有藕粉,也可以用山藥粉、首烏粉或米粉代替。充分調勻後,文火加熱,邊煮邊攪,煮沸而呈薄糊狀半流質藥,盛於碗中,置於床邊。病人解衣臥床,左側臥、平臥、右側臥、俯臥姿勢各咽藥1~2匙,餘下的藥可以仰臥時吞服。服藥後,溫水漱口吐出,臥於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時內不飲水,不進任何食品,若是晚間服藥,按上法服完後即睡,作用尤佳。
另外,如果患者胸骨後隱痛、刺痛,痛位固定,證兼淤滯者,還可在藥糊中調入參三七粉每次l~1.5克,或雲南白藥每次0.5克。如診斷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線片上所示,臥位服藥後向憩室突向(即發炎)的一側睡,腰臀部稍墊高。10~20分鍾後轉向對側臥20分鍾。此時抽出枕頭,使頭部位置低,20分鍾後再加枕頭。這樣,可使藥物先作用於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如嫌藥味較苦,可放少量糖調勻後服,但糖量不可多,特別是舌白、胸悶較明顯,有痰咯出者,最好不放白糖。
健康回音壁
對食管炎的自我防治需注意以下幾點:
1.睡眠時將床頭抬高15~20厘米。
2.進食不宜過飽,應食低脂飲食,煙、酒、咖啡、巧克力均能降低食管括約肌的張力,故應禁忌。
3.過度肥胖者應積極鍛煉身體,減輕體重。
4.忌服促進反流的藥物,如茶堿、異丙腎上腺素、多巴胺、安定等。
小貼士
食管憩室是指與食管腔相連的覆蓋有上皮的盲袋,有3個好發部位:咽食管憩室,發生在咽與食管交界處;支氣管旁憩室,發生在食管中段;膈上憩室,發生在食管下段的膈上部。
酒精性胃病,用一用李東垣的解醒法
大師手記
飲酒過量致病,曆來有之,當今在城鄉患者中亦頗常見。由於酒性辛熱有毒,不僅在酒後即可發病,有的甚至積毒內留,禍害諸多髒腑,解醒一法,運用得當,確有良效。
——摘自《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
國醫釋讀
我們知道,胃黏膜表麵有一層屏障可抵禦外界破壞因素的損害,但當大量飲酒後,酒精能引起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損害,導致黏膜內出血、水腫、糜爛、潰瘍形成,從而引發胃脘痛或痞脹(胃、十二指腸炎症及潰瘍),達到一定程度甚至會引起胃出血。
由於中國酒文化的興盛,尤其是隨著製酒工藝的發展,各種烈酒頻出,從而使因飲酒引發胃病的人數大大增加。據徐教授的臨床統計,在1600例胃病患者中,有18.6%是由飲酒引起的。對於這類患者,徐教授往往以李東垣《脾胃論》中所載解醒法治之。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