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周仲瑛:滋補也是治病妙法(1 / 3)

第十九章 周仲瑛:滋補也是治病妙法

周仲瑛,1928年出生於江蘇省如東縣。幼承庭訓,隨父親周筱齋學習中醫,後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47年畢業後懸壺桑梓。1955年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次年畢業後留在學校的附屬醫院工作,從住院醫師一直做到副院長。1983年起,出任南京中醫學院院長,兼中醫係主任。1991年,他卸去行政職務,專心從事中醫事業,每日臨診,繼續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

周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60餘年,對中醫內科的各種疾病,尤其是急難病症(如心、肺、腦血管病,肝膽、脾胃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腫瘤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外感熱病倡“氣營中心說”、急性腎衰創“三毒說”,而對內傷雜病創“內生六淫說”、“第二病因說”等,揭示了臨床辨證論治的特殊規律。臨床辨證強調病機分析,尤其重視氣血痰淤等病理因素的影響,用方精於識辨類方的異同,逐漸形成了一套係統的學術體係。

亞健康,不妨在冬天吃點膏方

大師手記

現代社會的亞健康人群,特別適合膏方調理。長期處於過度操勞而體力消耗相對減少、飲食不節、嗜煙酗酒或生活無規律的狀態下,久而久之,精力減退、體質下降、容易疲勞、胸悶氣短、情緒波動、煩躁易怒、食欲下降、腹脹不適、腰酸膝軟、下肢乏力、性欲減退、頭暈耳鳴、夜寐不安或稍靜即困、容易感冒……到醫院做理化檢查,可能完全正常,也可能某些指標處於“邊緣狀態”。這種亞健康狀況,西醫往往無藥可治,而通過中醫中藥的調理常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自《周仲瑛醫論選》

國醫釋讀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指以下幾種情況:

1.功能性改變,而不是器質性病變。

2.體征改變,但現有醫學技術不能發現病理改變。

3.生命質量差,長期處於低健康水平。

4.慢性疾病伴隨的病變部位之外的不健康體征。

亞健康是否會發展為嚴重器質性病變具有不確定性。但是,亞健康本身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據調查發現,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多在18~45歲之間,其中城市白領,尤其是女性占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人因為麵臨高考升學、商務應酬、企業經營、人際交往、職位競爭等社會活動,長期處於緊張的環境壓力中,如果不能科學地自我調適和自我保護,就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

臨床實踐證明,西醫對亞健康可謂無藥可醫,但中醫中藥的調理常常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周仲瑛教授指出,中醫的膏方是調理亞健康的最佳方法。所謂“膏方”,是中醫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經多次煎熬,濃縮成的膏劑。周教授認為,冬季是最好的膏方調理季節,因為冬季是精氣藏於腎的季節,腎精充沛,就有紮實的物質基礎,體質增強,活力增加,足以將亞健康狀態逆轉向健康狀態。因此,配一料膏方,服用一個冬天,為身體“加油”、“充電”,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冬令進補,來年打虎”。膏方服用貴在堅持,若能堅持服用數年,體質必然會大大增強。

除此之外,周仲瑛教授還指出,亞健康狀態的糾正主要依靠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規律,適當的運動和鍛煉,調整好自己的精神和情緒,輔以藥物治療,這樣效果會更明顯。

健康回音壁

中醫一貫主張“藥食同源”,對於亞健康,如果沒有條件長期服用膏方,不妨在飲食方麵加以調節,效果也是一樣的。下麵我們就介紹幾類有針對性的調節自身健康狀況的飲食,以供參考:

1.失眠煩躁

多吃含鈣、磷的食物。含鈣多的飲食有大豆、牛奶(包括酸奶)、鮮橙、牡蠣,含磷多的有菠菜、栗子、葡萄、土豆、禽蛋等。

2.神經過於敏感

適合吃蒸魚,但要加點綠葉蔬菜,吃前先躺下休息一會兒,鬆弛緊張的情緒,也可以喝少量紅葡萄酒,幫助腸胃蠕動。

3.眼睛疲勞

可在午餐時食用鰻魚,因為鰻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另外,吃韭菜炒豬肝也有效。

4.大腦疲勞

多吃花生、瓜子、核桃、鬆子、榛子等堅果,它們對健腦、增強記憶力有很好的效果。

5.脾氣不好

牛奶、酸奶、奶酪等乳製品以及小魚幹等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有助於消除火氣;吃香菜能消除內火。

6.記憶力不好

應補充維生素C及維生素A,增加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數量,少吃肉類等酸性食物。富含維生素C及維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辣椒(新鮮的,綠色和紅色都行)、魚幹、竹筍、胡蘿卜、牛奶、紅棗、田螺、卷心菜等,綠茶中也含有維生素A,每天喝一杯(加水2次)對改善記憶力也很有好處。

當一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時,往往會有多種表現,所以在選擇食物時,可選2~3種,互相搭配,效果會更好。

補好肝腎,頭發自然鬱鬱蔥蔥

大師手記

肝藏血,發為血之餘;腎藏精,其榮在發。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頭發失榮則脫落。

——摘自《周仲瑛醫論選》

國醫釋讀

脫發,即頭發脫落的現象,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脫發指頭發正常的脫落。病理性脫發是指頭發異常或過度的脫落,原因很多。周仲瑛教授認為,脫發最根本的原因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因此,在治療上就應該以補肝養腎為主。

2001年,周教授曾接診過一位女性脫發患者,37歲,有脫發史。1993年產後脫發加重,早晨起床梳頭時一抓一把,後來更加嚴重,成片脫落。就診時,頭發稀疏、沒有光澤,頭皮有幾塊指甲大小的光滑皮膚,伴有身體消瘦、頭昏、腰酸、怕冷、舌質暗淡、舌苔薄白、脈細等症。經診斷,周教授認為屬肝腎虧虛、氣血不能上榮,以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生發之方治之:首烏12克,製黃精12克,生黃芪12克,熟地1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菟絲子10克,骨碎補10克,當歸10克,防風10克,側柏葉15克,羌活5克,紅花5克。

服藥14劑之後,脫發減輕,頭發不再澀滯。複診時,在原方的基礎上加金狗脊、桑葉、黑芝麻各10克,服藥20餘劑。服完之後,脫發已經被控製住,而且有細而柔軟的新發長出來。周老囑其二診時的方子繼續服用。兩個多月後隨訪,新發全部長出,與常人一樣,麵色紅潤,頭昏、腰酸、怕冷等症狀均已消除,於是讓其停藥,後來再也沒有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