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蘇榮紮布:人老醫不老,傳統蒙醫煥發現代生機(2 / 3)

——摘自《醫藥經濟報》

國醫釋讀

蘇榮紮布教授指出,從15世紀到現在,蒙古醫學至少存有3個不同的學術流派:傳統蒙醫學派、藏醫學派和近代蒙醫學派。這三個流派各有特色,同時又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許多別具蒙古風格的診療方法,除了藥物之外,還包括灸療、針刺、正骨、冷熱敷、馬奶酒療法、藥浴等。在此,選錄幾種有特色的療法,以供參考:

1.苦菜花療法

【用法】將250克苦菜花洗淨,放入鍋內,用文火煎煮,停火5~10分鍾後稍涼即服。

【說明】本方在內蒙古農村牧區廣泛使用。有祛熱解毒作用,對傷風感冒、發燒、咽喉炎效果顯著。

2.駱駝奶療法

【用法】將100毫升新鮮的駱駝奶用細紗布過濾後,加溫至40度即可服用,每日早晚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說明】用駱駝奶治療水腫是草原民間驗方。駱駝本身是耐寒忍饑的動物,它的奶汁具有祛寒利水、補身健脾胃之功效,尤其對營養不良性水腫效果較好,療程不要間斷,要忌鹽和生冷食物。

3.放血療法

【用法】在一定的部位,將淺部脈道(靜脈)切開或穿破,進行放血,借以引出病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放血法分術前準備、正式放血兩個步驟,放血時應用特別的放血器具——哈努爾。

【說明】本法多適用於由楚斯、希拉引起的熱性疾病,如傷熱擴散、疫熱、癤腫、瘡瘍、痛風、結核病、丹毒、黃水病、麻風等熱證。

4.拔罐穿刺法

【用法】先固定某一部位進行拔罐,取罐後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針或皮膚針淺刺幾下,再行拔罐,吸出惡血與黃水,從而達到改善氣血運行,治療疾病的目的。多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沒有毛發和骨骼凹凸的部位進行。

【說明】根據臨床經驗,在肺大葉穴或肺小葉穴用此法施治,對氣管炎、哮喘病有顯著療效;在第一胸根或胸椎棘突與肩胛骨內上緣之間進行拔罐穿刺,對血脈黃水病引起的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等有顯著療效。

5.藥浴療法

【用法】將照白杜鵑、側柏葉各1份,水柏枝、麻黃各2份,小白蒿3份(這五味藥為主藥,可根據不同病情加其他藥),放入煮沸器中,加滿清水,重複煎煮,待藥液煎下三分之一時,取出一部分藥汁,再加清水煎煮,再煎下去七分,過濾其藥渣,將兩次藥汁合並,即可入浴。藥浴以21天為1療程,每天入浴。浴時先將藥水加熱至適當溫度,入水浸浴,水溫須始終保持適度。在藥浴過程中每天需添加少量的五味甘露湯,以補充藥力。

【說明】藥浴具有祛巴達幹、清熱解毒、活血化淤、益腎壯腰等功能。用以治療四肢僵直或拘攣,胃火衰敗、脾血不足,腎髒病、皮膚病等,效果顯著。

健康回音壁

苦菜花,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蒲公英,它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除了正文介紹的用法之外,還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各種疾病。現選錄幾種,以供參考:

1.感冒傷風

蒲公英30克,防風、荊芥各1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2.各種炎症

蒲公英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日服2次,連服3~5日。

3.慢性胃炎

蒲公英30克,豬肚1個,洗淨加水燉爛,分2次食用。

4.痔瘡出血

蒲公英、地榆各30克,焙幹研末,用生薑、大棗湯送服,每次6克。

5.氣管炎

幹蒲公英60克,魚腥草40克,焙幹研成細末,用蜂蜜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6克。

6.便秘

鮮蒲公英60克,水煎取50~1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適量,日服1劑,連服3~5日。

7.跌打損傷

鮮蒲公英適量,洗淨搗爛,敷患處。

8.目赤腫痛

鮮蒲公英60~120克,水煎服。

蒙醫大師為心髒病患者開出的藥方

大師手記

心髒病是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驚恐不安,或心前區疼痛、氣短、不得平臥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四部醫典》將其輕者稱為“心刺痛”,重者“心悸神昏,痛如刀割”而被稱為“心蟲痛”,與現代醫學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等表現相似。

——摘自《上海中醫藥雜誌》

國醫釋讀

蘇榮紮布對於心髒病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多年來,他不僅治愈(或緩解)了很多心髒病患者,還創製了許多治療本病的驗方,應用於臨床,療效顯著。蘇榮紮布將心髒病的治療分為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根據不同時間、不同環境,服用不同的藥物。

清晨是氣溫涼爽而赫依易發之時,故早晨一般均用鎮赫依、祛巴達幹之法;中午氣溫高,希拉與楚斯病易發,此時應予清希拉、涼血的寒涼之法;晚上寒溫適中,應給予燥黃水、通白脈之藥,或給予含有草烏、水銀之類稍有毒性成分的方劑為主,意在臥床休息的狀態下將草烏等藥物的毒性反應降到最低限度。

以下兩種治療心髒病的方劑,是由蘇榮紮布教授創製的,摘錄於此,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