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蘇榮紮布:人老醫不老,傳統蒙醫煥發現代生機
蘇榮紮布,蒙古族,內蒙古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29年生於內蒙古鑲黃旗,1949年5月起從事蒙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自治區名蒙醫。
蘇榮紮布從事蒙醫工作6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醫療、教學、科研經驗,研製出讚丹11味、術沙7味、紮索11味、滿納嘎烏日勒、冠心2號等多種有效方劑,治療心血管疾病有獨特的療效,贏得了眾多患者的信賴。另外,他還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了《現代蒙醫理論體係的基本特點》等12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編寫了《蒙醫實用內科學》等多部蒙醫著作。他為蒙醫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全部精力,榮獲呼和浩特市勞動模範、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2009年6月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
從“三根”“七素”開始認識蒙醫
大師手記
蒙醫理論明確指出,發病本身的內在條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內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因。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七素各有特點,自具其能,密切聯係,共同擔負著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保持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基本因素。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三根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而失去平衡時,就產生疾病,這是病理活動的基本原因。
——摘自《上海中醫藥雜誌》
國醫釋讀
蒙醫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以“三根”學說為主要的理論基礎,同時還包括“七素”、“三穢”、“陰陽”、“五元五行”以及“六基症”等學說。
1.三根
蒙醫以“赫依”、“希拉”、“巴達幹”三根的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
(1)所謂“赫依”,是指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凡是思維、語言、動作及各髒器的功能活動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就會導致髒腑功能減弱,表現為神誌異常、失眠、健忘等。
(2)“希拉”有火熱之意。機體的體溫、各組織器官的熱能及精神的振奮等都是“希拉”在發揮作用。“希拉”偏盛,就會發生各種溫熱病,如口苦、吐酸、神情狂躁等。
(3)“巴達幹”是指體內的一種黏液狀物質,具有寒性的特征。“巴達幹”的功能失調,除了表現為一般寒性征象外,還易導致水液停滯不化而出現各種分泌物增多的現象。
2.七素
蒙醫以“七素”作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包括水穀精微(透明液體)、血、肉、脂、骨、髓、精液。由於體內外各種不良因素,使七素發生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損害身體,稱之為七素病。
3.三穢
稠、稀、汗等三種排泄物,是七素生化過程中的產物,對診治疾病有重要參照意義。
4.陰陽
蒙醫學運用陰陽變化的相互關係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探求藥物性能,廣泛應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確定治療原則等方麵。
5.五元五行
(1)五元
藥物是臨床實踐的重要工具,蒙醫認為藥物由土、水、火、氣、空五種基本元素經過複雜的演變過程而形成。五元學說在蒙醫藥學中應用較為廣泛,起了主導作用。
(2)五行
蒙古人在生活實踐中,通過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與體驗,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概括為日常生活中最熟悉而不可缺少的五種物質——木、火、土、金、水,即五行。蒙醫把五行應用在脈診中,春夏秋冬及四個土旺期共為五時,即春屬木,命脈為肝;夏屬火,命脈為心;秋屬金,命脈為肺;冬屬水,命脈為腎。另外,每季末的十八天,計七十二天則為脾土脈旺盛運行之時。從而,蒙醫以五行的變化規律具體地解釋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並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6.六基症
由赫依、希拉、巴達幹、楚斯、黃水、黏蟲所引起的疾病,統稱為六種基本病症,簡稱六基症。赫依、希拉、巴達幹即“三根”。另外,“楚斯”指“血”,為熱性,具有營養全身、補充體能的作用;“黃水”是機體的組成物質之一,其形成的過程是:飲食入胃,經過消化與吸收,其精華化生為血,血之糟粕歸於膽腑,成為膽汁,膽汁之精華則又化為黃水;黏蟲指肉眼無法看到的菌蟲。
健康回音壁
蒙醫認為,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三根與七素之間有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三根與七素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相對平衡狀態,而人生病時,三根與七素則形成互相對立、互為妨害的狀態。三根出現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調時,必然引起反常變化,導致疾病的發生。此時,它即成為三弊,與七素之間轉化為相互妨害與對抗的關係。反之,當七素之生理機能活動陷於反常狀態,則影響三根,使之失去平衡,形成相互妨害與對抗的關係。
五種神秘的蒙醫傳統療法
大師手記
從兩漢經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元朝時期,蒙古醫藥學處在積累經驗階段。元朝建立前,蒙古先民積累的許多醫療保健經驗,與匈奴醫學、契丹醫學等混雜在一起而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其中最負盛名的有飲食療法、正骨及外傷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