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氣血暢通四體健——國醫大師外科門診(2 / 3)

2.鬱久化熱型

此類患者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手足關節腫脹,局部灼熱,初得涼頗舒,稍久則仍以溫為適,口幹而苦,苔薄黃或黃膩,舌質紅。朱老認為,其病機在於“風寒濕痹,痰淤膠結,經脈痹閉鬱久化熱”,故以化痰行淤,通絡蠲痹為治法,臨證多仿桂枝芍藥知母湯出入。其方如下:

【組成】桂枝8克(後下),製川、草烏各8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生白芍20克,知母10克,炙僵蠶12克,烏梢蛇10克,廣地龍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熱盛加虎杖20克,寒水石20克,生石膏20克;濕熱重者加黃柏10克,萆薢10~30克,晚蠶沙20克,土茯苓30~60克;苔膩而痰濕重者加化橘紅8克,全瓜蔞20~30克。

3.正虛邪實型

此類風寒濕性關節痛患者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麵色萎黃或晦滯,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關節疼痛經久不愈,病勢綿綿,甚至徹夜不已,日輕夜重,怯冷,自汗,或五心煩熱,口幹,苔薄白。朱老認為,此乃久病及腎,正虛邪實所致,故以補益培本,蠲痹通絡為治則。臨證常用自擬之“培本治痹湯”。

【組成】生、熟地黃各15克,當歸10克,仙靈脾15克,雞血藤20克,鹿銜草30克,尋骨風20克,炙僵蠶12克,地鱉蟲10克,烏梢蛇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偏氣虛加黃芪15~30克,炒白術15克;偏陽虛加淡蓯蓉10克,補骨脂10克;偏血虛加當歸、潞黨參;偏陰虛加石斛、麥冬。

[BT3]養生無極限

風濕性關節炎易在潮濕、寒冷的環境下或勞累過度時發作,所以,迅速緩解疼痛的關鍵在於驅寒、除濕、放鬆關節。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外治法不可忽視,下麵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幾種簡單的外治法。

1.熱水泡澡或泡腳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40℃左右的熱水中泡澡,會感覺身體完全放鬆,壓迫隨之減少,疼痛也可獲得緩解。也可以在晚上用熱水泡個腳,水溫同樣在40℃左右即可,但熱水應能浸至踝關節以上,時間在15分鍾左右,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2.藥酒浴

飲辣椒酒,並用清潔棉球蘸酒擦抹患病關節,至發紅、發熱為止,每日2 次。

3.關節保健操

放鬆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肩關節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一次,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向後拉。手腕上下、左右活動。雙腿自然站立,分別向前、後、左、右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趾關節。

[BT2]肩周氣滯引濕痛,賀氏三通痛立停

[BT3]大師手記

(肩周炎)多由氣不足,營衛不固,風、寒、濕之邪侵襲肩部經絡,致使筋脈收引,氣血運行不暢而成或因外傷勞損,經脈滯澀所致……三通法綜合治療,能扶正祛邪,通經活絡,溫經散寒,使症狀迅速緩解。

——賀普仁 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賀普仁卷》

[BT3]健康攻略

肩周炎,又被稱為“凍結肩”、“漏肩風”、“肩凝證”、“肩痹”、“五十肩”等,是一種由慢性損傷或退行性非細菌性炎症引起的肩部疾患,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肩關節疼痛,晝輕夜重,活動受限,手臂上舉、外展、外旋、後伸等動作均受限製,局部按壓出現廣泛性壓痛。如果由外傷誘發,則傷後肩關節功能遲遲無法恢複,且肩周疼痛持續不愈,時間長了甚至會出現上肢肌肉廢用性萎縮。

[BT4]小貼士

三通法是賀普仁教授創立的針灸治療學體係,全稱為“賀氏針灸三通法”。這一體係認為,“氣血不通”是各類疑難病症的根源,根據不同病症選擇適當的針灸方法,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以通為用,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以毫針刺法為主的“微通法”,以火針療法為主的“溫通法”,以三棱針放血為主的“強通法”。

賀普仁教授認為,肩周炎的產生大多是“由氣不足,營衛不固,風、寒、濕之邪侵襲肩部經絡,致使筋脈收引,氣血運行不暢而成或因外傷勞損,經脈滯澀所致”。在治療上,他主張根據不同症狀分別采用微通法、溫通法與強通法。具體方法如下:

1.微通法

【取穴】條口、聽宮。

【手法】賀老常用毫針,采用平補平瀉法,深刺,每日1次。用於家庭自我保健的患者,也可采用梅花針扣刺的方法。另外,對於因勞損導致症狀加重的患者,可以采用繆刺法,即肩部的一側患病,刺激對側相應的穴位。

【功效】適用於一般性肩周炎。

2.溫通法

【取穴】阿是穴(痛點或肌肉僵硬處)、膏肓、關元。

【手法】采用艾灸法,每穴灸30分鍾,每日1次。

【功效】適用於局部組織粘連等症情頑固者,關元穴尤其適用於男性頑固患者。

3.強通法

【取穴】大椎、阿是穴。

【手法】以拔火罐為主,當拔罐部位皮膚呈現紫紅色或拔至10分鍾時起罐,每日 1次。

【功效】適用於肩周炎兼有風寒濕外感患者。

關於治療原理,賀老指出:聽宮為手太陽小腸經上的穴位,主通行十二經,並有祛風散寒的功效。條口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足陽明多氣多血,刺激該穴能鼓舞脾胃中焦之氣,從而透達四肢,濡養筋骨,通經脈,利關節,驅除風寒濕邪。暢通膏肓,可治“諸虛百損”,扶助正氣,又可疏通局部氣血,祛除外邪,有攻補兼施之效,對頑固患者有較好效果。灸關元旨在培補元陽之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疏通鬆解粘連板滯的組織。拔罐可以驅除外感之邪,疏通經絡,活血祛淤。三通法綜合治療,能扶正祛邪,通經活絡,溫經散寒,使症狀迅速緩解。

[BT4]國醫驗方

活絡定痛湯

【出處】任繼學方

【組成】穿山甲20克,沒藥10克,土鱉蟲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蟲10克,露蜂房15克,烏蛇15克,羌活15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功效】通經活絡定痛,適用於肩周炎。

最後,賀老還提醒患者,在治療期間可采取必要的肩關節功能鍛煉,如主動作前、後、左、右的病側擺動,切記應以主動功能鍛煉為主。隨著疼痛減輕,才可以逐漸加大活動幅度,這樣對治療有較好的輔助作用。對於因被動鍛煉致症情加重者,應當加用繆刺法治療。

[BT3]養生無極限

肩關節功能鍛煉對於肩周炎的治療極有幫助,下麵為大家介紹幾種簡單的肩周炎恢複動作: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麵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複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鍾,然後回原處,反複進行。

4.肘部擦額。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5.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6.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複數遍。

以上六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

[BT2]馮氏複位法,讓腰椎間盤回歸崗位

[BT3]大師手記

對於本病(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內服中藥可取效於一時,但難以持久和徹底。因為椎間盤之脫出仍然壓迫神經、血管,錯位的微動關節囊仍然充血、水腫,離位的神經或肌腱仍未複位。自從(20世紀)70年代北京空軍總醫院馮天有大夫繼承了民間按摩手法,加以現代醫學機理闡述,對本病的療效大大提高。

——鄧鐵濤 摘自《奇難雜證新編》

[BT3]健康攻略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傷科常見病,在中醫學上可歸為“腰痛”、“腰腿痛”這一範疇,它主要是由於勞累過度、跌仆扭閃,外感風寒濕邪,致邪留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兩經氣血運行失調所致。有的患者腰痛明顯,甚至影響行動;有的患者無明顯症狀,僅在咳嗽、噴嚏、排便或掃地等日常生活中發作。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鄧鐵濤教授主張內服中藥、手法複位、按摩、運動等方法綜合應用,並且對馮氏複位法尤為推崇,他認為:雖然內服中藥可取得暫時止痛的效果,但如果脫出的椎間盤沒有複位,那麼就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會壓迫神經、血管,導致舊病複發。鄧老所說的馮氏複位法,是由北京空軍總醫院馮天有大夫在民間按摩手法的基礎上創立的。

該法需要兩個人方能進行。首先病人取坐位,其中一個人站在病人一側,雙手按住患者的膝部,以穩住下肢。另外一個人則於患者後側方,用一隻手的拇指頂推偏歪的棘突,另一隻手從病人腋下穿過按住頸項,在患者配合下先盡量使腰部前屈,然後側屈,以拇指頂推棘突作軸,按住頸項的手下壓,然後側搬,最後上抬,使患者腰椎最大幅度的旋轉,如果聽到“哢嗒”的響聲和拇指指下棘突處有跳動感,表示腰椎已經複位。

[BT4]小貼士

腰椎旋轉複位法的危險性較大,必須由專業的醫生來進行操作,患者家人不可妄自嚐試。

當腰椎間盤複位之後,還要配合其他療法調治,方能痊愈。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種:

1.中藥內服法

【組成】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防己10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白芍15克,葛根10克,香附 10克,茯苓15克,木瓜10克,薏苡仁15克,車前子15克,黃芪15克,桂枝 6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續斷10克,益母草15克,鑽地風15克,千年健10克,小茴香3克,紫蘇6克,延胡索10克,海桐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2.運動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