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氣血暢通四體健——國醫大師外科門診(1 / 3)

第十六章 氣血暢通四體健——國醫大師外科門診

[BT2]三步按摩法,隨手把落枕“拿掉”

[BT3]大師手記

落枕一病,特別是急性發作時,給人很大的痛苦,令人坐臥不寧。我認為治之之法,首選按摩。可先在病者的頸肩部患側用拇指指肚或大小魚際部作上下來回較大麵積的推按摩擦,手法宜輕。

——鄧鐵濤 摘自《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

[BT3]健康攻略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天早晨起床突然感到脖子痛,頭隻能歪向一側,不能自由旋轉後顧,如向後看時,須向後轉動整個軀幹。這時我們就知道自己“落枕”了。

落枕又稱“失枕”,是一種常見病,好發於青壯年,以冬春季多見。它一方麵可因肌肉扭傷所致,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或睡眠時枕頭不合適使頭頸處於過伸或過屈狀態,引起頸部一側肌肉緊張,時間較長即發生靜力性損傷,從而導致肌筋強硬不和,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疼痛不適,動作明顯受限等。另一方麵可因外感風寒所致,如睡眠時受寒,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筋絡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對落枕頗有體悟,他認為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按摩,並獨創了一套按摩手法,運用這種手法半個小時之內就能解除患者的痛楚。鄧老這套手法分三個步驟,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即使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也能應用自如,下麵我們就來介紹給大家。

第一步,先用拇指指肚或大小魚際在病者患側的頸肩部作上下來回較大麵積的推按摩擦,手法要輕,動作要柔和一些,必須使患側肩頸部的皮膚潮紅有熱感。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促進患部的血液循環,活躍經絡氣血。

第二步,在患部尋找痛點。落枕患者,必然在患處有一個或多個痛點,痛點下麵大多有筋結,是由風寒濕熱淤等因素痹阻經脈、肌肉痙攣收縮而導致的,筋結的形成,必然會產生痛點。找到痛點之後,便用手指對痛點下的筋結進行提拉彈撥,點揉推按,各種手法可交替進行,由輕漸重,再由重轉輕,施行手法時間視病情輕重而定,務必使筋結變軟鬆解,疼痛消失。

第三步為收功手法,可用掌背抽拍患側肩頸背部,此法可與第一步的手法相結合,交替各做二三次便可收功。

鄧老的這套手法,使用務必要及時,一旦發現落枕立即施法,效果極為神速,但如果臨證拖延,牽引出其他症狀,效用就會降低,需要配合其他方法(如熱敷),方能奏效。

[BT3]養生無極限

俗話說,治病不如防病。預防落枕並不難,關鍵是堅持做好以下四方麵:首先,準備一個好枕頭。枕頭造型最好有中間部分凹型;高度女士應掌握在8~10厘米,男士大約在10~15厘米;寬度最好在相當於肩至耳的距離即可,柔軟度以易變形為度。其次,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睡覺時要蓋好頸部,將被子往上“拉一拉”;天氣炎熱時,不要將頸部長時間對著電風扇吹,睡覺不可睡在有“穿堂風”的地方。第三,補充鈣及維生素。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它們還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平時應多食用骨頭湯、牛奶和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必要時也可適當服用鈣片和B族維生素、維生素C。第四,經常做一做頸部運動,以增強頸部力量,增加抵抗能力。

[BT2]中醫外治七法,將頸椎病化於無形

[BT3]大師手記

本證(頸椎病)以頸椎骨增生為病之本,腦髓、心、脾、肝為病之標,經絡為病邪傳導之路,筋脈、神機、神經為病象反應之樞……本病除內治藥物療法而外,必須采用外治法,其療法分藥物貼敷,按摩方法,內外結合方能取得較為滿意療效。

——任繼學 摘自《任繼學經驗集》

[BT3]健康攻略

頸椎病,全稱為“頸椎骨關節肥大性脊髓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係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頸椎病的症狀非常複雜,而且輕重懸殊。輕者頸、肩、上肢麻酸疼痛或頸背僵硬,胸悶氣短,或心悸,或心絞痛,或眩暈、惡心等;重者以步履蹣跚,甚則癱瘓,出現知覺障礙為主。

任繼學教授認為,頸椎病的發病多由強力負重或房勞太過傷腎,致使精虛髓虛而不能充養於骨,導致骨質退化而成。除此之外,也有因風寒濕三邪相互作用,乘虛侵入人體,使經絡氣滯而不行,進而生淤致痰,毒傷脊椎而發。過食鹹味,也能傷腎入骨,引發頸椎病變。對於本病的治療,鄧老主張內外兼治,尤其對外治法頗有心得。在《任繼學經驗集》這部作品中,他共總結了十種頸椎病的外治法,我們擇其要者推薦給大家。

1.熏洗法

【處方】獨活9克,秦艽9克,防風9克,艾葉9克,透骨草9克,劉寄奴9克,蘇木9克,赤芍9克,紅花9克,穿山甲珠9克,威靈仙9克,烏梅9克,木瓜9克。

【用法】上藥水煎,趁熱熏洗患處,每次30~40分鍾,每天2~3次,10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適用於氣滯血淤型及痹證型頸椎病。

2.薄貼法

【處方】三七10克,川芎15克,血竭15克,乳香15克,薑黃15克,沒藥15克,杜仲15克,天麻15克,白芷15克,川椒5克,麝香2克。

【用法】前10味藥共研細粉,放入150毫升白酒微火煎成糊狀,或用米醋拌成糊狀,攤在紗布上,並將麝香搽在上麵,敷於患處。藥幹後可重新調成糊狀再用,每劑藥可連用3~5次,15次為一個療程。

【功效】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3.藥枕法

【處方】當歸300克,羌活300克,槁本300克,製川烏300克,黑附片300克,川芎 300克,赤芍300克,紅花30克,地龍300克,血竭300克,菖蒲300克,燈心草300克,細辛300克,桂枝300克,紫丹參300克,防風300克,萊菔子300克,威靈仙300克,乳香200克,沒藥200克,冰片20克。

【用法】將上藥除冰片外共研細末,和入冰片,裝入枕芯,令患者枕墊於頭項下,每日使用6小時以上,3個月為一個療程。

【功效】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4.隔薑灸法

【處方】棗核大艾炷18~36壯。

【用法】選用夾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左右共34穴)及阿是穴為主,配合大椎、肩井、風池、肩貞、合穀、足三裏等,按艾炷隔薑灸法,每次灸3~6個穴位,每穴3~6壯,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5.藥包熱敷法

【處方】伸筋草、透骨草、荊芥、防風、防己、附子、千年健、威靈仙、桂枝、路路通、秦艽、羌活、獨活、麻黃、紅花各30克。

【用法】上述藥物研成粗末,裝入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布袋內,每袋150克。用時將藥袋加水煎煮20~30分鍾,稍涼後將藥袋置於患處熱敷,每次30分鍾,1日1次,2個月為1療程。熱敷時以皮膚耐受為度,每袋藥用2~3天。

【功效】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6.浴療法

【處方】伸筋草、五加皮、乳香、沒藥各12克,秦艽、當歸、紅花、土鱉蟲、路路通、桑葉、桂枝、骨碎補、炙川烏、炙草烏各9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20分鍾,過濾取藥液溫浴患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鍾,7次為一個療程。

【功效】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7.耳穴壓豆法

【處方】王不留行籽

【用法】選擇頸椎耳穴相應部前後對稱貼壓,3天換貼1次,治療間酌情進行耳穴局部按摩。雙耳貼壓10次為一療程。

【功效】主治各型頸椎病。

[BT3]養生無極限

運動療法對於頸椎病的治療也大有幫助,我們再為大家介紹一套頸椎病自我康複操,每天堅持做下去,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鬆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起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1.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2.前後點頭: 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3.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4.搖頭晃腦: 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5.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

6.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鍾,腰椎要注意不要用力。

[BT2]排“風”祛“濕”,讓關節痛成為回憶

[BT3]大師手記

對(風濕)久治不愈者,非一般祛風、燥濕、通絡之品所能奏效,必須扶正培本、益腎壯督治其本,鑽透剔邪、蠲痹通絡治其標。臨床上除選用草木之品養血補腎培本外,又借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風逐邪,散淤滌痰,標本兼顧,奏效自著。

——朱良春 摘自《朱良春醫論集》

[BT3]健康攻略

朱良春教授善治痹證,而中醫所謂痹證則包括了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增生性關節炎等多種病症。在《大國醫》中,我們探討了朱老用“益腎壯督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這裏我們再為大家介紹一些他對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經驗。

風濕性關節炎,又稱為“風寒濕性關節痛”,在發病初起治療及時較容易根治,隻需一些祛風、燥濕、通絡的藥物即可,如果病程冗長、反複發作,則必須辨證論治,審證發藥,“扶正培本、益腎壯督治其本,鑽透剔邪、蠲痹通絡治其標”。朱老根據不同的病機病理,將久治不愈的風濕性關節炎分為風寒濕痹、鬱久化熱、正虛邪實三種類型,並擬訂了相應的方劑。下麵我們就一一介紹。

1.風寒濕痹型

這種類型的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全身關節或肌肉酸痛,以腕、肘、肩、膝、踝關節多見,局部關節疼痛得溫則舒,氣交之變疼痛增劇;或兼見關節腫脹,但局部不紅不熱。朱老認為,此類病症是由“風寒濕邪,留駐經脈”所致,故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治法,自擬“溫經蠲痹湯”作為臨證基本方,其方如下:

【組成】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仙靈脾15克,川桂枝(後下)10克,烏梢蛇10克,鹿銜草30克,製川烏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風盛者加尋骨風20克,鑽地風20克;濕盛者加蒼術、白術各1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關節腫脹明顯加白芥子10克,山甲10克,蜣螂蟲10克;寒盛製川烏、草烏加重至10~20克,並加熟附片10克;痛劇加炙全蠍(或炙蜈蚣)3克,研粉分吞;刺痛者加地鱉蟲10克,參三七末3克(分吞),延胡索20克;體虛者仙靈脾加至20克,並加炙蜂房10~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