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讓身體月月風調雨順——國醫大師婦科門診(1 / 3)

第十五章 讓身體月月風調雨順——國醫大師婦科門診

[BT2]小小益母草,把痛經問題“痛快”解決掉

[BT3]大師手記

痛經之因雖有寒熱虛實之分,不外衝任氣血不暢,經血淤滯胞宮所致。蓋氣滯則血亦滯,寒則收引凝澀,熱則津血受灼,經血不行,濕則重濁黏膩,阻遏血脈,虛則氣血運行乏力,以上諸因均可導致氣血淤滯,“不通則痛”,故治療痛經宜化其淤滯,暢行氣血。

——班秀文 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班秀文卷》

[BT3]健康攻略

痛經可以說是女性的一大困擾,據統計全球大約有80%的女性存在痛經問題,其中有一半的人找不到病因,從而也無法得到根治。在班秀文看來,雖然痛經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最終無外乎衝、任二脈氣血不通暢,使血在子宮中淤滯所造成的。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要想使痛經遠離,就得把淤滯在子宮裏的經血化解開,使身體內的氣血通暢起來,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活血化淤”。

作為全國知名的中醫婦科專家,班老曾治愈過無數的痛經病例,他最常用的隻是一味普通的中草藥——益母草。相信大家對這種藥都不陌生,現在市麵上有各種各樣益母草產品,如益母草膏、益母草片、益母草衝劑、益母草軟膠囊等,其主要功能就是調經活血。事實上,如果您稍微用點心思,用益母草給自己煮幾個雞蛋吃吃,效果可能會更好。方法很簡單:取雞蛋2個、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放入沙鍋裏,加入適量清水同煮,雞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去藥渣,吃蛋喝湯。經前1~2天開始服,每日1劑,連服5~7天。

[BT4]小貼士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對痛經具有恐懼感,隻要痛經一出現就立即服用止痛藥,其實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雖然止痛藥可以暫時緩解疼痛,但造成痛經的根源並沒有解除,甚至還會導致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記憶力降低、失眠等不良後果。

雞蛋本身就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再加上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益母草,以及行氣止痛的元胡,可起到行氣、養血、活血、去淤、止痛的作用,的確是痛經患者的食療佳品。而且,益母草和元胡均是常見的中草藥,一般的中藥店都有銷售,操作起來並不複雜。

除此之外,痛經還可以通過按摩經絡來解決。班老認為,痛經是由“衝任氣血不暢”而造成的,在每次月經來潮前3~5天按摩關元、三陰交、中封三個穴位就行了,每次以按摩部位有熱感為度,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用艾草灸一下,效果會更好。

[TP]中封、三陰交

我們知道,關元是任脈上的大穴,同時也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針灸大成》這樣記載它的主治範圍:“婦人帶下,月經不能,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不止。”它是任脈氣血運行的關卡,隻要把它打通了,痛經也就解決了。三陰交也是婦科要穴,具有調經活血的功效。另外,痛經的發生與肝關係密切,肝為“將軍之官”,是藏血的,是血的倉庫,肝氣鬱滯則血行不暢,中封是肝經的經穴,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治療痛經也有很好的效果。

其實,要想打通經脈治療痛經,除了按摩和用艾草灸穴位之外,還有一個小方法,就是用生薑水泡腳:每次取生薑300克,切成片,下鍋加半盆清水後大火煮沸,用小火再煮10分鍾,煮成濃濃的生薑水,倒入洗腳盆內泡腳。用這種方法一次就可以見效。這是因為腳上有眾多的人體關鍵穴位,而且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陽脾經都源於腳上,這兩條經脈都與血有關,前者主藏血,後者主統血。當女性處於經期,而它們又運行不暢、產生淤堵時,就會出現劇烈腹痛,即為痛經的症狀。因此,隻要讓這兩條經脈暢通了,治愈痛經也就容易了。

[BT3]養生無極限

痛經的產生與不良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要想徹底根除痛經,還必須得從日常生活習慣中著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少吃。

2.經期戒吃寒涼的食物,如西瓜,香蕉、苦瓜、山竹、綠豆等。

3.禁飲酒,特別是容易出現水腫的女性。

4.注意保持身體溫暖,尤其是腹部溫暖,以加速血液循環,同時令緊張的肌肉得到鬆弛。

5.多喝花草茶或檸檬果汁及熱牛奶。

6.常洗溫水浴,有條件者可選擇泡溫泉,在水中加入香薰洗液更能鬆弛肌肉及神經。

7.練習瑜伽,彎腰、放鬆等動作有助改善經痛的問題。

[BT2]種子之要,調經為先——女性不孕調治秘法

[BT3]大師手記

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早在《黃帝內經》就闡明了月經與腎氣的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腎在月經產生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腎又主生殖,故月經不調者,鮮有受孕的。

——班秀文 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班秀文卷》

[BT3]健康攻略

班老認為,解決不孕問題,調經是關鍵。這是因為腎髒在月經的產生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月經不調則表示腎出了問題,而且腎又主生殖,所以如果月經不調,受孕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對於不孕的女性來說又當如何調經呢?班老在書中指出:“經為血化,婦人以血為本,以血為用,而經、產、孕、乳數傷於血,故常出現‘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生理狀況,故調經治血之法,除根據血分的寒、熱、虛、實而采取溫、清、補、攻等法外,還要根據月經與髒腑的關係,重視肝、脾、腎在月經和孕育方麵的聯係。”

我們知道,腎藏精而主生殖,腎氣的強弱,直接和月經及孕育有著密切的關係;肝藏血而主疏泄,一旦肝氣鬱滯,那麼血行就會不暢,從而導致月經不調,為孕育造成障礙。另外,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和,脾胃虛弱會使中焦濕盛,也可導致肝氣不暢,影響月經及孕育。因此,在治療上班老主張綜合治療,常用左歸飲、右歸飲、五子衍宗丸等方藥補益腎氣,用柴胡、鬱金、香附、合歡花、素馨花等疏肝順氣,以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人參養榮湯等健脾和胃。

左歸飲和歸脾湯的處方已經在《大國醫》中有所介紹,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五子衍宗丸中成藥,現在把右歸飲、補中益氣湯和人參養榮湯的處方奉獻給大家:

1.右歸飲

【出處】《景嶽全書》

【組成】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藥6克(炒),山茱萸3克,枸杞6克,炙甘草3~6克,杜仲6克(薑製),肉桂3~6克,製附子3~9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時溫服。

【功效】溫補腎陽。

2.補中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

【組成】黃芪18克,人參 6克,當歸9克,橘皮6克,柴胡6克,升麻6克,白術9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藥哎咀,水煎,去渣,空腹時溫服,每日1劑。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BT4]小貼士

古人常用口嚼藥,碎成豆粒大小然後再用,到後來雖然改成刀切,但仍然稱為“哎咀”。因此,在古醫書中常有“上藥哎咀”的說法,其實就是“將上麵所說的藥碎成小塊”的意思。

3.人參養榮湯

【出處】《三因極——病證方論》

【組成】黃芪30克,當歸30克,桂心30克,炙甘草30克,橘皮30克,白術30克,人參30克,白芍藥90克,熟地黃9克,五味子4克,茯苓4克,遠誌15克。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克,用水一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至七分,去渣,空腹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酌減。

【功效】 益氣補血,養心安神。

關於不孕症的診斷,另一位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與班老所見略同,他認為“原發性不孕多與腎虛肝鬱有關,繼發性多與血淤有關”。因此,在治療上應“溫補脾腎,疏肝理氣,化痰活血,調補充任”。作為針灸大家的賀老,在處方上常取關元、中極、水道、歸來、大赫、三陰交等穴。賀老指出,任脈主胞胎,肝脾腎調理氣機,滋養陰血,因此治療不孕症多取任脈(關元、中極)和足三陰經穴(大赫為足少陰腎經穴,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穴),可配合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穴(水道、歸來)。

[TP]關元、中極、水道、歸來、大赫、三陰交

知道了這些,我們完全可以自己來進行調理,根據子午流注的原理來對穴位進行刺激:足陽明胃經為辰時(7:00~9:00),足太陰為巳時(9:00~11:00),足少陰腎經為酉時(17:00~19:00),刺激方法既可以采用按摩,也可以選用艾灸。尤其是在排卵期,時行穴位刺激還可以促進排卵。

[BT3]養生無極限

一些尚未計劃懷孕的女性,經常采用服避孕藥的方式來進行避孕,甚至還有一些年輕女性用避孕藥來治療青春痘,改善皮膚。事實上,服用過多的避孕藥副作用非常嚴重。首先,它會抑製自身內分泌功能,誘發生殖器官腫瘤和陰道不規則出血等。此外,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女孩生理功能發育尚未成熟,長期服用避孕藥,還會擾亂生理周期,致使子宮萎縮,即便是停藥了也會對生長發育不利,嚴重的還會造成日後不孕。另外,青春痘、痤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人體內激素水平失衡造成的,有些避孕藥確實可以治療痤瘡和青春痘,但這主要是短效避孕藥,長效避孕藥沒有任何除痘和美容作用。因此,服用避孕藥一定要慎重,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要服用。

[BT4]小偏方

生薑、紅糖各500克。將薑搗為薑泥,混入紅糖,蒸1小時,曬3日,共9蒸9曬。最好在夏季三伏,每伏各蒸曬3次即成。在月經期開始時服用,每次1匙,1日三次,連服1個月,服藥期間忌房事。本方適用於婦女宮冷不孕。

[BT2]閉經,就找疏肝理氣、活血通滯名穴

[BT3]大師手記

情誌鬱怒則傷肝,肝氣鬱結,致氣滯血淤。血滯經閉,治取中極、合穀、血海、三陰交、行間,以退煩熱,舒鬱結,祛淤生新。氣海、膻中補氣行血。

——程莘農 摘自《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針灸推拿分冊》

口服避孕藥所致閉經多無明顯苦楚,或所苦甚微……診治此候,每責之於腎,用補腎法治療多獲良效。蓋腎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腎精為天癸、經水之源。

——李濟仁 摘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李濟仁、張舜華卷》

[BT3]健康攻略

月經是女人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如果女子年齡超過18歲仍無月經來潮(暗經除外),或已形成月經周期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妊娠及哺乳期除外),即是閉經。臨床表現為形體瘦弱,麵色蒼白,頭昏目眩,精神疲倦,腹部硬滿脹痛,大便幹燥,憂鬱惱怒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