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水煎服,14劑為一療程。保持情誌舒暢,不要吃生冷油膩之食。
二診:2005年6月7日。腫塊減小,右乳房仍有疼痛,飲食不佳,雙下肢仍酸困倦怠。舌質淡,體稍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膩。上方加枳殼10克,繼服17劑。
三診:2005年6月25日。乳房腫塊基本消失,按之基本不痛,飲食增加,雙下肢酸困明顯減輕。舌質淡,體稍胖大,苔稍白膩。上方加枳殼10克,炒薏苡仁加量至30克。30劑,水煎服。
服藥之後,患者右側乳房腫塊消失,觸之疼痛亦消失。3個月後隨訪,沒有再發現乳房腫塊。
[BT4]小貼士
“軟堅消癖湯”以逍遙散為基礎,加味以疏肝理氣、健脾豁痰,方中多為入肝經之藥,如消腫散結的牙皂,消積活絡散結的穿山甲,散結豁痰軟堅的昆布、海藻等,諸藥共奏疏肝理氣、軟堅活淤、通絡豁痰之功,則乳房腫塊自消。
[BT3]養生無極限
按摩對於乳腺增生的治療是非常有幫助的,但要注意按摩的方位、力度、順序、次數等。下麵為大家介紹幾種乳腺增生按摩法以供參考:
1.推撫法: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胸部。先在患側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塗上少許石蠟油,然後雙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輕輕向乳頭方向推撫50~100次。
2.揉壓法:以手掌上的小魚際或大魚際著力於患部,在紅腫脹痛處施以輕揉手法,有硬塊的地方反複揉壓數次,直至腫塊柔軟為止。
3.揉、捏、拿法:以右手五指著力,抓起患側乳房部,施以揉捏手法,一抓一鬆,反複施術10~15次。左手輕輕將乳頭揪提數次,以擴張乳頭部的輸乳管。
4.振蕩法:以右手小魚際部著力,從乳房腫結處,沿乳根向乳頭方向作高速振蕩推趕,反複3~5遍。局部出現有微熱感時,效果更佳。
[BT2]灸膻中,按少澤,產後自然不缺乳
[BT3]大師手記
乳汁缺乏,多因身體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鬱氣滯,乳汁運行受阻所致……膻中、少澤是治療本病的主穴,《雜病歌》雲:“無乳膻中、少澤燒。”《針灸大成》也記載了膻中主治“婦人乳汁少”。
——賀普仁 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賀普仁卷》
[BT3]健康攻略
婦女產後乳汁分泌過少或者全無,稱為缺乳。賀普仁教授認為,缺乳多因身體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鬱氣滯,乳汁運行受阻所致。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種情況都可能造成缺乳,比如母體體質虛弱、乳腺發育不良;或產婦厭食、挑食以及營養物質攝入不足,使乳汁分泌減少;或產婦過度恐懼、憂慮,通過神經係統影響垂體功能等。通常情況下,氣血虛弱的患者,除了少乳或無乳之外,還伴有乳房鬆軟、胃納不馨、神疲乏力、頭暈心悸等症狀;肝鬱氣滯的患者,則伴乳房脹痛、脅脹胸悶、煩躁易怒等症。
賀普仁教授治缺乳,常選用膻中與少澤兩個大穴。膻中屬任脈,同時也是心包經的募穴,募穴指髒腑之氣彙聚的地方,所以膻中又被稱為氣會。由此可見,膻中穴與氣密切相關,但凡和氣有關的問題,如氣虛、氣機淤滯等,都可以找它來調治。我們已經知道,缺乳的原因隻有兩種,一種是氣血虛弱,一種是肝鬱氣滯,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膻中穴。膻中穴的位置很好找,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即是。用艾灸刺激這個穴位,每天1次,乳汁很快就會下來了。
[TP]膻中、少澤、合穀
少澤也是通乳的要穴。少澤穴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屬於小腸經的井穴。井穴我們知道是水流開始的源泉,經脈從這裏開始。從字麵來看,少是小、幼小;澤是沼澤,低窪,水流聚集的地方,而少澤即是小水塘的意思。因此,刺激這個穴位,就可以使經脈裏的水流動起來,水一旦流動,乳汁也就順勢而出了。刺激方法很簡單:找幾根牙簽,或者小小圓鈍頭的東西,在小指甲的外側輕輕按揉,按到感覺酸脹之處就可以。每天這樣按揉幾分鍾,嬰兒就可以輕鬆喝到乳汁了。
另外,對於有抑鬱傾向的缺乳患者,還須加用合穀、太衝兩穴,以調暢氣機,理氣活血。方法既可用點按法,也可用艾灸法。
[BT3]養生無極限
除穴位療法之外,食療對產後缺乳也有十分明顯的治療作用,對氣血不足者,應鼓勵產婦多進食芝麻、茭白、豬蹄、鯽魚等既有營養,又有通乳、催乳作用的食物;肝鬱氣滯者,應勸說寬慰產婦,多吃佛手、麥芽、桂花、雞血、蘿卜等具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作用的食物。同時,產後缺乳者所選用的食品,最好能製成湯、羹、粥之類,一是易於消化吸收,二是多汁可以生津,以增乳汁生化之源。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芥末等;禁酒、濃茶、咖啡等飲料。
[BT4]小偏方
烏雞白鳳尾菇湯
【材料】烏雞500克,白鳳尾菇50克,料酒、大蔥、食鹽、生薑片各適量。
【製法】烏雞宰殺後,去毛,去內髒及爪,洗淨。沙鍋添入清水,加生薑片煮沸,放入已剔好的烏雞,加料酒、大蔥,用文火燉煮至酥,放入白鳳尾菇,加食鹽調味後煮沸3分鍾即可起鍋。
【功效】補益肝腎,養益精髓,下乳。適用於產後缺乳、無乳。
[BT2]治帶先治濕,治濕勿忘淤——帶下病診治大法
[BT3]大師手記
帶下病因複雜,雖有六淫之侵,七情之憂,房勞多產,飲食勞逸,跌仆之傷,但與濕病關係最大……治帶以治濕為主,祛濕為先,隻有祛除濕邪,帶脈才能約束。
帶下病與淤血關係密切,帶下之人,常伴淤血,尤其是久病帶下不愈之人,淤血阻絡更為嚴重。而濕與淤結,往往增加了病情的複雜性與治療的困難。因此……帶病治濕為主,勿忘祛淤。
——班秀文 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班秀文卷》
[BT3]健康攻略
白帶是婦女陰道裏流出來的一種白色液體,有時透明,有時黏稠,無異味。它是由前庭大腺、子宮頸腺體、子宮內膜的分泌物和陰道黏膜的滲出液、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混合而成。白帶中含有乳酸杆菌、溶菌酶和抗體,故有抑製細菌生長的作用。性行為過程中,白帶會增多,對陰道有潤滑作用,便於進行性生活。一般月經中期白帶增多,稀薄透明;排卵後白帶又變黏稠,混濁而量少。經前及孕期白帶均有所增多。
帶下病是指白帶的期、量、色、質、氣味發生異常,並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為特征的疾病,現代醫學又稱之為“白帶異常”。婦科專家班秀文教授對帶下病有多年研究,他認為雖然帶下病的病因極為複雜,但以濕病為主,且濕的輕重多少,直接關係到病情的嚴重程度,濕重則帶多,濕輕則帶少。因此,他主張治帶“以治濕為主,祛濕為先”。
班老進一步指出,治濕之法也有很多種,但關鍵在於掌握好溫化與清化二法。班老認為,濕為陰邪,重濁而黏膩,隻有通過溫化,才能使脾得健運,腎得溫煦,激活後天之生機,使水濕之清者輸布全身,滋養各個髒器,濁者從膀胱排出體外,升清降濁,帶脈得複。同時,濕邪又最易抑遏陽氣,鬱久化熱,隻有通過清化之法,才能使濕熱分離,陽氣得升,濁濕得降,濕熱去而帶自止。
溫化與清化之法確立後,選方用藥則是影響療效的關鍵。臨床上,使用溫化之法,班老常用《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帶湯”,他認為該方“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消不傷正,是寓補於散之內、寄消於升之中的脾、肝、腎三髒同治之方”。至於清化之藥,班老則自創了“清宮解毒湯”,臨床效果異常顯著。下麵,我們就把這兩個方子介紹給大家。
1.完帶湯
【組成】白術30克,山藥30克,人參6克,白芍15克,車前子9克,蒼術9克,甘草3克,陳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鬱,濕濁帶下。症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麵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等。本方常用於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鬱,濕濁下注者。
2. 清宮解毒湯
【組成】忍冬藤20克,車前草10克,土茯苓20克,生薏苡仁20克,雞血藤20克,益母草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化濕熱,養陰散結。
【主治】陰傷絡阻,濕熱帶下。症見白帶色黃,有時陰癢,其味腥臭;腰痛身倦,經前少腹腹痛;煩躁不安,夜寐多夢,舌紅苔薄白等。
雖然帶下皆為濕證,治療以治濕為主,但女人以血為本,婦科病總屬於血證,班老經過摸索,發現帶下病與淤血關係密切,帶下患者常伴有淤血,尤其是久病帶下不愈之人,淤血阻絡更為嚴重。因此,他主張帶下病在治濕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祛淤。值得注意的是,濕淤同治的過程中,應選用一些藥性平穩,具有養血通絡之品,因為女性本身體質就相對虛弱,再加上久病不愈,很難承受住猛藥的攻伐,臨床上班老常用古方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我們在《大國醫》中已經介紹給大家,此處便不再贅述。
[BT4]小偏方
冰糖冬瓜子湯
取冰糖30克,冬瓜子30克,將冬瓜子洗淨搗末,加冰糖,衝入開水,放在陶罐內,用文火隔水燉好服食,每日2次,連服5~7日。此方適用於濕熱型白帶增多,症見白帶黃綠如膿,或挾血液,或渾濁如米泔,有穢臭氣,陰中瘙癢,或少腹痛,小便短赤,口苦咽幹。
[BT3]養生無極限
帶下病主要由於濕邪影響任、帶二脈,以致帶脈失約、任脈不應所形成。因此,治療帶下病用按摩法疏通二脈,也能收到極大的效果。下麵,我們便向大家介紹兩套消炎止痛、溫暖子宮的穴位按摩操。
1.他人輔助按摩
(1)病人仰臥,協助者站於其旁,用手掌推摩小腹部數次。重點按壓氣海,用雙拇指相對按壓帶脈(包括帶脈、五樞、維道三穴)。
(2)用手掌按揉大腿內側數次。痛點部位多施手法,使皮下組織有熱感為度。重點按血海、陰陵泉、三陰交三個穴位。
(3)病人俯臥,協助者站於其旁。用手掌揉腰骶部數次,然後按陽關穴。
(4)用手掌搓腰骶部2~3分鍾,使皮下有熱感,並可傳至小腹部。
2.患者自我按摩
(1)用手掌在小腹部做環形推摩法40~50次。推摩時應先將掌心搓熱最好直接在皮膚上進行,然後按壓氣海、大巨、陰陵泉、三陰交各1分鍾。
(2)用手掌搓腰骶部及大腿內側,各20~30次。
注: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