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看準要害,一針見血——瞬間催眠一擊致命(1 / 3)

第10章 看準要害,一針見血——瞬間催眠一擊致命

瞬間催眠也叫快速催眠,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對方進入催眠狀態。瞬間催眠通常要對方十分配合,因此要對對方有充分的了解並贏得對方信任,否則很可能導致催眠失敗,因此,瞬間催眠式的說服技巧對於朋友、熟人、家人更為適合。

善於利用逆反心理,讓對方主動上鉤。

當別人告訴你“不準看”時,你卻偏偏要看,這就是一種逆反心理。這種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強烈,它所產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於利用這種心理傾向,就可以將頑固的反對者軟化,使其固執的態度發生180度的大轉變。

老師說,上課不許做小動作,要認真聽講。但是學生卻不能安分是要找些東西來玩。

老板說,上班時間禁止聊天,違者罰款。員工卻心想,憑什麼啊作做完,你管我做什麼呢!你不讓我聊,我偏聊!

妻子說,別抽煙了,看你把家裏弄得烏煙瘴氣的。丈夫不服氣,抽煙怎麼了,不抽煙還是男人嗎?不願意聞,就捂住你的鼻子。

爸爸說,寫完作業以後再看電視,聽見沒有?兒子卻嚷嚷著,不嘛,不嘛!看完電視再寫作業。

這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你越是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你越是不讓我做什麼,也我偏要做。即使兩個陌生人碰麵,甲讓乙給自己讓路,乙要是高興的話,會很痛快地讓開,如果不高興的話,則會說

“憑什麼給你讓路啊?這條路是你們家修的?我想站哪站哪,你管得著嗎?”這樣的話分明是在抬杠,但是很多人卻偏偏喜歡這麼做。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對著幹呢?

其實,這是人們逆反心理的一種體現。逆反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現象在青少年人群中是最常見的,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也會有這種心理。於是,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有“不受教”、“不聽話”,與別人“頂牛”、“對著幹”的事情出現。人們常常通過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來抗拒和擺脫某種約束,或者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占有欲。

逆反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因為好奇而想要了解某些事物。當這些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是隻做出禁止而又不解釋禁止原因的時候,反而更加激發了人們的逆反心理,使人們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該事物。因此,你越是禁止,對方越是想知道,形成一種相對的局麵。

逆反心理對個人來說,有一定的好處:它能夠張揚個性,突破成規,有利於改變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當事人有勇氣和信心,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和態度。如果能夠得到合理的激發,則有助於一個人潛力的發揮。但是如果逆反心理運用不當,則會使人形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和偏激的行為習慣,處處與人對著幹,使自己變得固執、偏激,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無論何時何地總是下意識地與常理背道而馳,做出錯誤的選擇和決定。

因為逆反心理可以造成這樣的一種心理結果,即你越是製止人們的某種行為,他們越是想要這樣去做;如果你堅持采取某種行動,結果卻會使對方采取相反的行動。利用這種心理效果,我們可以設下一個小陷阱,刺激對方的逆反心理,使其主動地鑽進來,以達到改變人們某種行為的目的。

蘇聯心理學家昔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因為被禁止,而激發了逆反心理,不僅沒有遵守作者的告誡,而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態度,首先便迫不及待地翻看第八章的內容。其實這也是作者的本意,他正是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達到了讓人們關注第八章的內容的目的。如果他隻是在前言中說,第八章的內容很精彩,希望大家仔細閱讀,這樣反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可見,巧妙地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是可以有效地改變其行為的,我們要善於利用這一點,學會對人們進行善意的規勸和說服,同時也要警惕別人利用逆反心理來激你,使你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最初的欲望和想法,不希望受到別人的指使或者限製。如果想要改變他們的行為,巧妙地利用逆反心理是可以實現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別人對自己的逆反心理的惡意利用。

可見,無論男性女性、長者幼小,內心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逆反心理,隻要善於抓住那一根“反骨”,輕輕一扭,就連皇帝也難免上當。

逆反心理是人們內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利用好這種心理,將會給你帶來無情的妙處。

旁敲側擊,讓對方聽懂弦外之音。

說服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時候,我們有時需要說一些不太讓人接受但又不得不說的話,這時我們可以嚐試使用敲山震虎的說話技巧,使對方聞弦歌而知雅意,欣然接受而又不覺難堪。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產的副廠長老馬左手指受了傷被送往醫院治療,廠長老丁來病房看望時,談到車間小吳和小齊兩個年輕人技術水平較強,但組織紀律觀念較差,想讓他們下崗一事。老馬當時沒有表態,隻是突然捧著手“哎喲哎喲”大叫。丁廠長忙問:“疼了吧?”老馬說:“可不是,實在太疼了,幹脆把手鋸掉算了。”老丁一聽忙說:“老馬,你是不是疼糊塗了,怎麼手指受了傷就想把手給鋸掉呢。”老馬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有時候,我們看問題,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麵而忽視了另一方麵啊。老丁,我這手受了傷需要治療,那小吳和小齊……”老丁一下子聽出老馬的“弦外之音”,忙說:“老馬,謝謝你開導我,小吳和小齊的事我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有時候,麵對別人,尤其是身份比自己高的人,當他們做出不當行為時,自己不好直白地指出,為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過失並加以修正,這種方式是很有效的。

在廣州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外賓在吃完最後一道茶點後,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捧著一個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的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你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喜愛。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酒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過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你,並按照酒店的‘優惠價格’記在你的賬簿上,你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腦袋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如果服務員想讓這位外賓“出洋相”,真是太容易了,但她沒有那樣做,而是委婉地暗示對方的錯處。懂得說話藝術的人往往會這樣不動聲色地讓對方擺脫窘境。

有時候,明明看出了某人的錯誤,並不直說,而是拐彎抹角地旁敲側擊,這種方法更能讓對方接受。他會明白,你是在給他留麵子,而不是故意讓他難堪。

將錯就錯,歪理正說。

在施展自己的催眠影響力的時候,我們也不免有說錯話的時候,如果在關鍵的時候說錯了話,該怎麼辦呢?有時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將錯就錯,歪理正說的方法。

某次婚宴上,來賓濟濟,爭向新人祝福。一位先生激動地說道:“走過了戀愛的季節,就步人了婚姻的漫漫旅途。感情的世界時常需要潤滑。你們現在就好比是一對舊機器……”其實他本想說“新機器”,卻脫口說錯,令舉座嘩然。一對新又更是不滿溢於言表,因為他們都各自離異,曆盡波折才成眷屬,自然以為剛才之語隱含譏諷。那位先生發覺出錯,馬上鎮定下來,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補充一句:“已過磨合期。”此言一出,舉座稱妙。這位先生繼而又深情地說道:“新郎新娘,祝願你們永遠沐浴在愛的春風裏。”大廳內掌聲雷動,一對新人早已笑若桃花。

這位來賓的將錯就錯令人叫絕。錯話出口,索性順著錯處續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換了語境,使原本尷尬的失語化作了深情的祝福,同時又道出了新人間的情感曆程的曲折與相知。

有時,如果有些話說錯了,我們可以故意曲解原話的意思,給錯話以新的含義,這樣通過歪理正說的方式達到瞬間催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