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似實事求是的方式讚美更有效。
西方學者馬斯洛在研究人的需要的五個層次時,把人的尊嚴和成就感放到較高的層次裏,而恰恰讚美便是滿足別人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假裝真誠地、實事求是地讚美別人,最能消除對方的心理防範,得到對方的心理認同。
讚美是種博取好感和維係好感最有效的方法。它還是促進別人繼續努力賣命最強烈的興奮劑,這是由人性的本能所決定的。想使求人成功就必須學會這一招。
一位學者在一所高等學府就職,這人深沉不露,嚴肅認真。其妻在實驗室工作,經常與機器和數據打交道,也難免謹慎和刻板。然而不久前朋友們卻發現其妻年輕了許多,不僅待人熱情洋溢,而且穿戴打扮也煥然一新。遇到開心的事情時,笑聲爽朗很是動人,眾人很納悶,她怎麼像換了個人似的?詢問這位學者,才知道她近來調換了一個工作環境,那裏年輕人多,氣氛融洽,頂頭上司又是一個充滿活力、很會說笑話的人,非常讚賞她工作的認真和負責,不失時機地給予她應有的鼓勵和讚美,她也感覺到自己好像突然生活在另外的世界裏,陽光燦爛,空氣清新,精神麵貌充滿了朝氣。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個善於發現別人長處、善於讚揚別人優點的人,絕不是單方麵的給予和付出,同時他也會得到很大的收獲。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方麵的體驗,讚揚別人,往往也會激勵自己。別人的精神會感染我們,別人的榜樣會帶動我們,人家可以,而我們又為什麼不可以呢?
但是讚美別人是需要技巧的,掌握了恰到好處讚美別人的技巧是一個人交際能力趨於成熟的標誌。那麼,該怎樣恰到好處的讚美別人呢?
(1)讚美對方為自豪的地方。
人性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喜歡別人讚美自己最得意最看重的方麵。
隻有讚美別人最看重的東西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人與人不同,看重的東西自然也是大相徑庭,這就要求我們在讚美別人之前,首先做到“知彼”,摸清對方的興趣、愛好、性格、職業、經曆等背景狀況,對症下藥,抓住其最重視、最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將其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讚美,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2)抓住細節讚美。
真情需要讚美,而細微之中更容易顯現真情,所以,有經驗的人常常抓住某人在某方麵的行為細節,巧施讚美和感謝。這樣很容易博得對方的好感。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其實對方之所以在細節上投入那麼多的心思與精力,一方麵說明對方對此有特別的重視或偏愛,另一方麵也說明對方渴望這一部分努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與賞識,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與肯定。因此,我們在交際中應善於發現細微處的用意,不失時機地以讚美和感謝來回報對方的良苦用心,這不但會帶給對方巨大的心理滿足,而且會加深彼此情感溝通和心靈默契。
真誠坦白地直接讚美別人固然不錯,但假若用詞不當就有可能變成了“拍馬屁”,引起對方的不快,或給眾人留下太露骨、太肉麻的感覺。如果我們對熱情洋溢的直接讚美還缺乏足夠的自信,那麼采用間接讚美的方式,著重表達自己對某一類人或物的讚美,也會收到不同凡響的好效果。這樣無論是怎樣使用溢美之辭都不顯得露骨和肉麻,而對方又能夠同樣領會到我方的讚賞之情。
許多時候,以低姿態有針對性地去請教他人,以自己的普通甚至低劣凸顯對方在該方麵的高明或優勢,可以起到讚美他人的作用。恰到好處地使用此種方式,既成功地讚美了別人,又能給人留下為人虛心好學、進步的好印象。
另外要注意:讚美要自然、順勢。不必刻意為之,讚美要看對象。用詞不要太肉麻。能適當地表達你的意思就可以。多讚美“小人物”。當他們有一點小表現,讚美他們兩句,包準收了他們的心,因為他們平常欠缺的就是讚美。
在批評前先稱讚,讓對方覺得你公正客觀。
未批先誇,實際上就是一種欲抑先揚的做法,即在批評別人時,先找出對方的長處稱讚一番,然後再提出批評,最後再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詞語。這種方法使人認為你的批評是公正客觀的,自己既有過失,也有成績。這樣就減少了因批評所帶來的抵觸情緒,能收到良好的批評效果。
某領導發現秘書寫的總結有不妥之處。他是這樣批評秘書的:“小張,這份總結總的來說寫得不錯,思路清楚,重點突出,有幾處寫得很有見地,看來你下了工夫。隻是有幾個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過其實,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煩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筆不錯,過去幾次寫總結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個好總結來。”
這樣說,秘書會感到領導對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滿期望和信任,因而就會很賣力地把總結改好了。
當某人聽到別人對他的某些長處表示讚賞之後,再聽到對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好受得多。比如,你剛在某人左臉上親吻了一下,當他還在回味那甜蜜的感覺時,你再在他右臉上給一巴掌,這時他疼痛的感覺肯定沒有隻打不親時強烈。
柯立芝任美國總統期間,一天對女秘書說:“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輕迷人的小姐。”
女秘書受寵若驚,因為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對她的最大誇獎了。但柯立芝話鋒一轉,又說:“另外,我還想告訴你,以後抄寫時標點符號要注意一下。”
像柯立芝這樣在批評之前先表揚對方,以表揚來營造批評的氛圍,它能讓對方在愉悅的讚揚中同樣愉悅地接受批評。因為人在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某些長處的表揚之後,再聽到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好接受得多。
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認為先講讚揚的話,再批評,帶有操縱人的意味,用意過於明顯,所以不喜歡用。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當你找到某人就表揚他,他根本聽不進你的表揚,他隻是想知道,另一棒子在什麼時候打下來——表揚之後有什麼壞消息降臨。所以在更多的時候,許多人把表揚放在批評之後,當用表揚結束批評時,人們考慮的是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你的態度。
靈活運用,滿足對方虛榮心。
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年齡有長幼之別,因而因人而異、突出個性的讚美比一般化的拍馬屁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總希望別人不忘記他“想當年”的業績與雄風,同其交談時,可多稱讚他引以為豪的過去;對年輕人不妨讚揚他的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並舉出幾點實例證明他的確能夠前程似錦;對於經商的人,可稱讚他頭腦靈活,生財有道;對於知識分子,可稱讚他知識淵博、寧靜淡泊……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而如果誇一個中年婦女活潑可愛、單純善良就會不倫不類,弄不好會招致臭罵。讚美你的領導發家有方、日進鬥金,恐怕升遷就渺茫了。
要誇別人,應有一種“戰無不勝”的信心。人都是有弱點的,再謙虛,再不近人情,再標榜不喜歡聽甜言蜜語的人,其實都是喜歡別人拍馬屁的,但要恰如其分。比如營業員與顧客在商品質量、價格等方麵爭執不下時,營業員改換話題,稱讚這位顧客真有眼光,這衣服款式是最新的,麵料也好,特別暢銷。再誇她能說會道,真會砍價,我們這兒從沒這麼低的價錢了。顧客一定喜歡聽,不好意思再爭下去,說不定很快就買下來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這方麵往往是他花費了精力才獲得的,如果你對他的這方麵表示承認,並且表示得謙虛一些,對他顯露出求教的意思,給他充分展現自己特長的機會,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吳局長除了精於本職業務以外,對書法也頗有研究。一次部下小丁去拜訪他,恰巧碰到他在寫字。“哎呀,沒想到吳老的字寫得這麼好。”精明的小丁一副發現新大陸的樣子。
“哪裏哪裏,胡亂塗鴉罷了。”吳老很謙虛。“我以前也學了兩年書法,但總不得要領。不知道吳老有什麼絕招,可不可以教教我?”小丁虛心求教。“你也喜歡書法?那太好了!”
吳老像遇到知己一樣,興奮地對自己的部下說起來。
接下來賓主自然是談得非常投機。臨走時,吳老還送了小丁一副自己的字。小丁將它往自己辦公室一掛,當然增光不少,吳局長也更喜歡他了。
虛榮是人的天性,它希望被滿足的欲望是強烈的,我們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可以先明白對方的虛榮所在,然後用一些恰當的話去滿足這種虛榮,看人下菜碟兒,對方一定會非常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