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當頭棒喝,頤指氣使——父式催眠震懾對方心理(1 / 3)

第7章 當頭棒喝,頤指氣使——父式催眠震懾對方心理

催眠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引導人進入催眠狀態,而在於輕鬆地把催眠指令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溝通、銷售和管理中。催眠不僅是心理治療師與催眠師的專業工具,隻要我們懂得了催眠理論與催眠技巧,我們可以把它用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父式催眠是指用聽起來不可違背的命令讓對方進入催眠狀態的催眠方式。父式催眠師的風格是強勢而嚴厲,具有高度的權威性。這種方法有些受爭議,因為會涉及對另一個人的控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卻是最有效的催眠方法之一。

麵對強勢對手,掌握主動權。

如果你的談話風格是屬於很強勢的父式催眠類型的,而對方也是如此,該怎麼辦呢?這時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占得發言權的先機,強勢爭奪發言權,讓對方的強勢一開始就落下風,在心理上一開始就被擊垮。

有一次,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興正濃時,他得意地說:“哈哈!沒有誰比做國君的人更快樂了!他的話沒有誰敢違背!”著名音樂師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話,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晉平公連忙收起衣襟躲讓,琴在牆壁上撞壞了。晉平公說:“樂師,您撞誰呀?”師曠故意答道:“剛才有個小人在胡說八道,因此我氣得要撞他。”晉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嘛。”師曠說:“喲!這可不是做國王的人應該說的話啊!”左右臣子認為師曠犯上,都要求懲辦他。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為鑒戒。”

一個普通樂師敢撞國君,若非巧妙地掌握對話的主動權,豈不是要人頭落地?我國古代還有不少這樣的辯例。

魏征由於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人,遭到非議。李世民派溫彥博去責備魏征。魏征因此去見唐太宗說:“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李世民聽了很吃驚,趕緊問:“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樣嗎?”魏征答道:“不一樣,像古之稷、咎陶,就是良臣;像龍逢、比幹,就是忠臣。良臣‘以國事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好的聲譽,子子孫孫傳下去,國運無窮。忠臣則不然,唯唯借口之流,隻為個人打算,君主會為他而落得個昏庸的惡名,甚至國亡家滅。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區別。”

魏征在這裏使用了定義正名的方法,間接委婉地批評了皇帝隻喜歡唯唯諾諾之派,並暗示了這樣做的惡劣後果。由於魏征牢牢地掌握著主動權,一步步地將李世民引入他所設置的圈套,論辯深刻有力,令李世民大為感動,達到了求諫的效果。可見,爭取主動權能決定辯論的成敗。

隻有在進攻、進攻、再進攻中才能始終把握主動權。但不能盲目進攻,要掌握進攻技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正麵進攻。

與對方短兵相接,麵對麵地直接駁斥對方的論點,尤其是中心論點,指出對方論點的錯誤和明顯違背事實和常理的地方,使其主張不能成立,是辯論製勝的法寶。這就是所謂正麵進攻。這是大規模的正規軍決戰常用的手法,最常用,也最難以掌握。

2.包圍進攻。

包圍進攻是指當對方分論點很多時,可以分割包圍對方核心論點周圍的分論點及論據逐一進行駁詰,最後推翻對方的核心立論。既然對方分論點不能成立,其核心立論自然不成立。

3.迂回進攻。

迂回進攻是指不與對方近距離接觸,而先遠距離地進攻,如從挑剔對方的論辯態度不妥或論辯風度有失開始詰難,進而抓住對方的論辯企圖,深入進行駁詰。用這種方法,往往使對方措手不及,難以應答。

我們要學會用各種方式來爭取主動權,在生活中,非正式的辯論也是無處不在的,要想成功也必須爭得主動,而爭取主動的首要條件就是你有一種從容不迫的心態。無論是正式的辯論場合還是平時日常爭辯,要想製敵,必須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成敗的關鍵。

一開始就先聲奪人,讓對方屈服。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以強欺弱,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於弱勢地位,當對方不肯輕易順從你的意見,甚至顯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時,可以開始一上來就以“恐嚇”壓製住對方,從而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反客為主,占據你的主動地位,這也是父式催眠的一招。

《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單獨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的勢力相抗衡,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願出使到江東做說客,他並不是像一般人那樣低聲下氣地求孫權,卻采用“反客為主”的方法,表現出一副強硬的態度,硬是激發了孫權的自尊心。

當時,東吳孫權自恃擁有江東全土和十萬精兵,又有長江天塹作為天然屏障,大有坐觀江北各路諸侯惡鬥的態勢。他斷定諸葛亮此來是做說客,采取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等待著諸葛亮的哀求。

不想諸葛亮見到孫權,開門見山地說道:“現在正值天下大亂之際,將軍你舉兵江東,我主劉備募兵漢南,同時和曹操爭奪天下。但是,曹操幾乎將天下完全平定了,現在正進軍荊州,名震天下,各路英雄盡被其所網羅,因而造成我主劉備今日之敗退,將軍你是否也要權衡自己的力量,以處置目前的情勢?如果貴國的軍勢足以與曹軍相抗衡,則應盡快與曹軍斷交才好。”

諸葛亮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或不成,都隻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麵對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裏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

“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餘裏,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係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麵,這是難得的機會。”於是,孫權遂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後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諸葛亮真不愧為求人高手。

活著就是一種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那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占據上風才能贏。

緊緊抓住要點,開門見山。

很多時候,在我們站在對方麵前,準備說服對方時,對方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這時,我們所想的托詞和寒暄的話可能都沒有必要,雙方心裏都清楚這次談話的目的。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采用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的方式開始談話,反而可以占得先機。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主張合縱抗秦,他們的門客公孫弘對孟嚐君說:“您不妨派人到西方觀察一下秦王。如果秦王是個具有帝王之資的君主,您恐怕連做屬臣都不可能,哪裏顧得上跟秦國作對呢?如果秦王是個不肖的君主,那時您再合縱跟秦作對也不算晚。”孟嚐君說:“好,那就請您去一趟。”公孫弘便帶著十輛車前往秦國去看動靜。

秦昭王聽說此事,想用言辭羞辱公孫弘。公孫弘拜見昭王,昭王問:“薛這個地方有多大?”公孫弘回答說:“方圓百裏。”昭王笑道:“我的國家土地縱橫數千裏,還不敢與人為敵。如今孟嚐君就這麼點地盤,居然想同我對抗,這能行嗎?”公孫弘說:“孟嚐君喜歡賢人,而您卻不喜歡賢人。”昭王問:“孟嚐君喜歡賢人,怎麼講?”公孫弘說:“能堅持正義,在天子麵前不屈服,不討好諸侯,得誌時不愧於為人主,不得誌時不甘為人臣,像這樣的士,孟嚐君那裏有三位。善於治國,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師,其主張如果被聽從施行,就能使君主成就王霸之業,像這樣的士,孟嚐君那裏有五位。充任使者,遭到對方擁有萬輛兵車君主的侮辱,像我這樣敢於用自己的鮮血濺灑對方的衣服的,孟嚐君那裏有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