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最想了解的11個催眠疑問(2 / 3)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催眠師到一所大學裏進行演講,在演講的過程中,他請一群學生上台進行催眠示範。結果,示範完畢之後,催眠師對這些大學生逐一進行解除催眠時,一名男生一直沒有反應,催眠師用了各種手法都不能讓他醒來。眼看演講結束時間就要到了,催眠師就對大家宣布:“今天的演講就先告一段落,大家可以散場了,我們先不要移動這位同學,以免妨礙他在催眠狀態中的內心活動,我會立刻請一位技術更加厲害的催眠師前來處理,請大家不要擔心。”等到所有的在場大學生都離去,偌大的演講廳隻剩下他們兩個人時,催眠師輕輕地對受催眠者說:“好了,現在大家都走了,你也可以醒來了吧!”這位男大學生當下就睜開眼睛,站起身來,笑一笑走了。

其實,在催眠的過程中受催眠者和催眠師會保持著非常密切的感應關係。在外人看來,受催眠者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但是其實他在和催眠師進行著潛意識的溝通,保持著密切聯係,等到催眠師下達喚醒指令之後受催眠者就會醒來。當然,如果在非常放鬆、非常舒適的催眠狀態下,進入自然的睡眠狀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樣,在平時正常的自然睡眠狀態中,也可以通過催眠術使其轉入催眠狀態,這就稱之為睡眠性催眠術。

為什麼說催眠和睡眠就像水牛和蝸牛。

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很多人對催眠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以及很多疑問。在關於催眠術的諸多疑問中,第一個當是:催眠是不是“讓人睡覺”呢?

很多人人以為催眠就是催人入眠,這完全是一種字麵上的誤解。實際上催眠和睡眠基本上沒什麼關係,就像水牛和蝸牛沒什麼關係一樣。一些受催眠者在經過催眠治療過後,會對催眠師說:“您催眠的時候,我並沒有睡著啊,您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能聽到,周圍別人說的話我也能聽得到……”那麼,催眠到底是不是讓人睡覺呢?

其實,催眠和睡眠完全是兩回事,睡眠是人對整個環境和自身知覺的一種高度抑製,而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對於周圍的反應則是這樣的:被抑製的部分抑製得更深,而被喚起注意的部分,則是比平時還要注意力集中。所以,有人說這時候,其意識是高度集中的。事實上,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甚至比平時更清醒,更不用說比睡覺時候了!

那麼催眠和睡眠到底有哪些區別呢?具體說來,這些區別有:

1.催眠和睡覺的性質是不同的,催眠是一種治療技術,目的是通過對受催眠者進行催眠暗示達到治療的目的,而睡眠並無此目的。

2.催眠同時屬於心理和生理兩個範疇,而睡眠則純粹屬於生理的範疇,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一種生理活動。催眠可以消除精神上的痛苦,可以促進、幫助人類機體的健康發展,並通過調動、發揮人的自我調節機能來實現身心的良好發展;而睡眠主要是使精力和體力得到休息和恢複。

3.受催眠者處於催眠狀態中時,雖然大腦皮層的大部分區域已經被抑製,但是皮層上仍有一點是高度興奮的,反應非常靈敏,對於催眠師的問題也會相應地做出回答,而處於普通睡眠狀態的人,意識活動則是完全停止的,對外界毫不自知。

4.雖然人在催眠狀態下也是在休息,但是休息的深度和質量要高於一般的睡眠,有時隻是被催眠了十多分鍾,但是受催眠者卻感覺好像睡了很久一樣,身心得到了徹底的放鬆,達到了自然的狀態。

5.處於催眠狀態中的受催眠者,有時在催眠師的暗示下,其肌肉可以僵直得像一塊鋼板。而處於普通睡眠狀態中的人,一般肌肉都是處於鬆弛狀態。

6.處於催眠狀態中的受催眠者,經過催眠師的暗示會做出某些動作和行為,比如痛哭、大笑、嘔吐、出汗等等,而在睡眠狀態下的人則遠遠沒有如此豐富的內心活動。

7.處於催眠狀態中的受催眠者,在沒有收到催眠師的覺醒暗示之前,即使是睜開眼睛,也仍然是在催眠狀態之中的。而處於睡眠狀態中的人,一般情況下眼睛一旦睜開,便立即恢複到清醒的狀態,不需要任何暗示。

從以上幾點完全可以看出,催眠和睡眠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水牛和蝸牛一樣,隻是在字麵上相似而已。

被催眠時的感覺是暈暈乎乎的嗎。

多數人理解的催眠就是把受催眠者引導進一個失去自我意識,一切思維、動作、行為都受製於人的特殊心理狀態。多數人認為被催眠時的感覺就像是腦袋發蒙了一樣,暈暈乎乎的。那麼,那些受催眠者被催眠以後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曾經有人當場演示過“催眠人橋”:將自願體驗催眠的觀眾導入催眠狀態之後,把他們的身體置於兩個椅子之間,腹部是懸空的,然後,讓一個體重一百多斤的人站在受催眠者的腹部上麵。演示完畢之後,場內的觀眾詢問了受催眠者被催眠之後的感覺。有的受催眠者表示,在整個過程中自己是非常清醒的,可以很清楚地聽到指令,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有的受催眠者則覺得整個過程模模糊糊,感覺腹部上所承受的重量像是一本書或一根鉛筆、一個氣球的重量;還有受催眠者說腹部上所承受的是一個熱乎乎的熨鬥,實際這是站在上麵的人的腳的溫度。

總的說來,所有的受催眠者都同樣感到自己腹部上麵一百多斤的重量變輕了。在“催眠人橋”的演示當中,受催眠者的注意力被完全集中在全身肌肉的收縮上,整個人變得像一塊鋼板一樣,從而使得腰部肌肉的巨大力量被喚醒,變得無比的堅硬。在整個過程中,由於受催眠者並沒有失去意識,所以,他能夠知道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

其實,被催眠後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大腦中控製我們行為和感受的部分“意識”在起著作用,我們的意識負責思考、判斷、發出命令,同時也要接收信息、體驗感受。而我們的“潛意識”則在時刻保護著我們的安全,讓我們能夠知冷知熱,知痛知癢。例如,當我們的手被火燙到後就會立即縮回去,然後,有人可能會驚叫一聲,而整個縮手的動作或許還不到一秒鍾的功夫,但是卻牽動了指端、臂部一百多塊肌肉的連鎖反應,這就是潛意識的作用。而意識則是這一係列動作之後的一種痛的感覺,因為,很少有人會在被燙之後,首先思考“很燙”然後才縮手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本身的潛意識能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通常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意識。但是人們卻不知道,其實潛意識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是意識的三萬倍以上。雖然人們隻有在特殊的條件下才能感受到潛意識的巨大力量,但是通過催眠,讓意識的範圍縮小集中在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點上,卻可以將潛意識的力量催生、爆發出來。這也正是催眠術裏喚醒潛意識的一個過程。

為什麼有的人催眠後喪失了記憶。

有人對催眠很恐懼,因為他們認為,被催眠的人醒來後根本不記得催眠時發生了什麼,這實在是太危險了。真的是這樣嗎?

催眠就是催眠師與受催眠者的潛意識溝通的過程。隨著受催眠者潛意識作用的上升,意識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弱,這便是催眠的深化。心理學家一般把催眠分為三個階段:淺催眠、中度催眠與深度催眠。隻有催眠深化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才會在催眠時喪失相關的記憶。

在淺度催眠下,人的感覺變化並不是很明顯,主要體現在精神愉悅、身體慵懶而不想動,但是其意識仍然是比較清醒的,能夠清楚地知道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因此,很多進入淺度催眠的受催眠者都不承認自己進入了催眠狀態。但是,如果催眠師下達觀念運動指令或者引導出肌肉強直的現象,那麼受催眠者就會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進入了催眠狀態。等到淺催眠被解除之後,受催眠者的意識清醒,完全知道自己的行為,並且會感到非常地輕鬆和舒適。

進入中度催眠後,感覺是相對比較多的,例如:人體溫度的變化很明顯、痛覺消失以及無法完全知曉周圍發生的事情。在中度催眠結束之後,當事人隻能回憶起某些片段,而且醒來之後,他會感覺仿佛是暢快淋漓的大睡了一場,非常的放鬆、舒適。中度催眠被解除之後,受催眠者能保留部分的記憶,但是內容更接近於催眠指令而非真實情況。

進入深度催眠狀態後,除了催眠師的聲音之外,受催眠者的其他感覺幾乎全部消失了,受催眠者身心放鬆,對於催眠指令反應良好,但是,受催眠者的意識是不清醒的,甚至不知道當時四周的狀況,沉浸在非常主觀的個人世界裏。當結束催眠時,受催眠者很可能無法記得催眠中發生過的那些事情。有的受催眠者則記憶、人格都會發生改變。

在進行一般的心理治療時,深度催眠狀態並不重要,尤其是心理治療通常著重在當事人對過往經驗的重新詮釋。而人生經驗的詮釋,是需要清醒的意識來參與的,所以,中度催眠是最合適的。在國外,人們除了可以在心理醫療機構接受、感受催眠,還可以看到催眠師在舞台上表演的“催眠秀”。而國內的催眠發展得比較晚,催眠秀的節目也比較少,所以無論治療還是表演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在選擇時一定要慎重。

為什麼被催眠的人會神情恍惚。

有一些人在閱讀書籍的時候非常的忘我,他們甚至可能聽不到有人在不遠處喊他們,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完全沉浸在書籍與由書籍產生的想象裏,除書籍之外的信息全部被大腦過濾掉了,這就是一種被催眠師稱為注意力窄化的現象。

注意力窄化實際上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日常生活中,我們因為注意力集中於某一件事情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影響,這樣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平常走路時,我們會注意到身旁的人和動物、經過的車輛、路過的建築和樹木、街旁的音樂和氣味等,也許我們沒有對那些事物做出什麼反應,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其實已經注意到了它們的存在。我們的注意力並沒有高度集中在任何事情上,而是很分散的放在身旁的所有事情上。如果這個時候視野裏那條不起眼的狗突然衝了過來,你會很自然的做出反應,因為你的注意力並沒有窄化到注意不到它的存在的程度,你會本能地做出反映。而在我們注意力高度集中時,我們思維的“視野”變窄了,比如我們在街上茫然的走著,腦子裏一直想著股票的漲跌時,很可能就不會注意到眼前衝過來的那條狗,無論它看上去多麼凶殘和危險。這就是一種注意力窄化的表現。

以上所說的注意力窄化屬於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窄化,而在催眠時人們出現的則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注意力窄化。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窄化幾乎都是人們自主進行的,並沒有接受誰的暗示和引導,這種注意力窄化的現象被稱為主動性注意力窄化,比如在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或關注某件事情時,很主動的把注意力窄化到了那裏。然而,在催眠中出現的高度窄化的注意力並不是被催眠的人主動進行的,而是在催眠師的暗示性語言下慢慢形成的。

在被催眠時,人們的身體慢慢放鬆,意識水平下降,注意力被催眠師引導,高度窄化到催眠師那裏,整個過程中受催眠者並沒有主動做什麼事情,受催眠者出現的這種注意力窄化是非常被動的,被稱為被動性注意力窄化。

無論是主動性注意力窄化還是被動性注意力窄化,伴隨著注意力窄化的現象,我們幾乎都會進入到恍惚的狀態。恍惚狀態與注意力窄化並沒有直接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進入到恍惚狀態,比如我們為買某樣東西而在排著很長的隊伍中百無聊賴的等候時,慢慢覺得周圍的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遠,我們似乎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是霧蒙蒙、輕飄飄的,身旁的一切都像是幻象一樣。我們的注意力不在那些身旁的事物上,到底在哪裏我們也不知道。一直到突然有一個人拍了拍你肩膀,你才身體一震,如夢初醒,回到了現實世界。這種恍惚狀態不是注意力窄化引起的,而是注意力的分散。在這種恍惚狀態下,我們並不是聽不見身旁的聲音,感覺不到身旁的事物變化,隻是我們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這些事務上,如果這個時候有催眠師在耳旁給我們暗示,我們便會充耳不聞,因為我們的注意力並不在催眠師那裏,也沒有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