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已成為共識。但是,中國的改革經驗是否可以為其他轉型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所借鑒?需要注意的是,蘇聯、東歐在20世紀80年代也曾經推行漸進式改革,但沒有成功。漸進式改革成功與否也同實施方法、方式有關。蘇聯、東歐的改革與中國、越南的改革存在以下幾方麵的根本差異:第一,蘇聯、東歐在改革的時候,沒有給予企業定價權,仍由國家完全控製價格,而在中國,計劃內的價格由國家製定,計劃外的價格由企業根據市場製定,其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微觀主體會對邊際價格做出反應,蘇聯、東歐企業麵臨的產品邊際價格低,因而對邊際價格做出反應的積極性低,而中國和越南的企業對邊際價格做出反應的積極性高。第二,在蘇聯和東歐,原來受抑製的輕工業部門準入障礙很多,資源配置效率難以得到改善。而中國則鼓勵鄉鎮企業、民營經濟、三資經濟等進入輕工業部門,從而提高了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資源配置效率。第三,蘇聯、東歐給予企業的自主權是製定工資的權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廠長、經理自然傾向於製定很高的工資率,從而引發工資膨脹。而在中國和越南,雖然推行了利潤留成製,但企業的工資總額受到限製,因而沒有工資帶來的通貨膨脹。第四,在蘇聯和東歐,工資上漲引發了市場需求的增加,因而增加了短缺,俄國、波蘭、匈牙利都曾通過大量借外債、大量進口而滿足消費者需求,國家負債大大提高,難以持續。與之相對,在中國和越南,工資增長不多,而資源配置得到改善,生產效率提高,市場豐富程度大大提高,出口持續增加,外貿盈餘增加,國家宏觀穩定性越來越好。
由此可見,同樣是漸進式改革,改革成效還依賴於具體的操作方式。中國、越南、東亞的改革對於其他轉型國家具有以下借鑒意義:第一,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實施多勞多得製,提高微觀主體積極性。第二,因為有一大批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需要獲得保護和補貼,在條件沒有改變前不能減少補貼,但要放開原先受抑製的部門,因而要在資源配置上實施雙軌製,並進而需要在價格上實施雙軌製。第三,微觀主體效率提高後,如果原先雙軌中政府配置的比重越來越低,則雙軌向市場單軌的轉變時機已成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法律製度等方麵需要不斷完善。這樣,就可以分幾步“跳過”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鴻溝”。
總結講座的所有內容,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在現代經濟(工業革命後的經濟)而言,技術升級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社會而言都是其經濟長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如果沒有技術的不斷變遷,經濟必然停滯。
第二,思想、認識、社會思潮,是決定一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否利用後發優勢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一個國家對落後背後的真正原因(要素稟賦結構)有足夠的認識,並據此製定政策,就能夠充分利用後發優勢。
第三,對發展中國家,政府是最重要的製度安排。每個國家的公民的身份先天給定、無法選擇,而政府擁有強製力,其政策的正確與否決定這個國家的製度安排是否有效率。
第四,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是該國產業、技術選擇的最重要限製。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點,要素稟賦給定,決定了該時點社會的總預算。要素稟賦結構決定一個國家資本、勞動的相對價格,從而決定了這個國家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最有效率的產業和技術選擇。
第五,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是最重要的經濟原則。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競爭優勢,落後國家也才能充分利用比較優勢。
第六,企業的自生能力在現有經濟學中尚未得到認真研討,但這是了解一個發展中國家製度扭曲的最重要概念。大部分製度扭曲都是為了保護由錯誤戰略造成的、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而形成的。
最後,在轉型過程中,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如果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轉型路徑,則即使在非常弱的製度框架之下,也有可能取得經濟的快速增長。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並不是命運。如劉易斯所講,所有的國家都有機會。如果它們有勇氣抓住自己的機會,有好的領導和政府,在適當的時間引入適當的政策,那麼這個國家基本可以如50年代的東亞、80年代的中國和越南那樣突然實現經濟的起飛。當然,政府領導人需要有勇氣和正確地認識做出發展決策。東亞經濟和中國、越南的成功既有運氣的成分,也有必然的成分,但如恩格斯所言,自由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亦即要在做決策時認識到所要決策的事物背後的因和果。
【人物剪影】
林毅夫,1952年出生於台灣宜蘭,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27歲那年,他為了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從台灣毅然泅過海峽,回到了大陸。不久,林毅夫便進入北京大學經濟係學習政治經濟專業。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應邀到北京大學宣講他的經濟學理論,林毅夫很榮幸地成為舒爾茨的翻譯。正是這個意外的機會,為林毅夫打開了通往世界經濟學最高殿堂的大門。1982年,林毅夫從北京大學畢業,他遠渡重洋,來到了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芝加哥大學,師從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國,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國際經濟學界享有盛譽。
2008年,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正式任命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林毅夫也成為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
林毅夫這樣熠熠生輝的人,也有他難以訴說的傷痛,那就是在他父母去世的時候,他未能守在身邊,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他寫的《祭父文》十分的淒婉感傷,讓讀者潸然淚下。在文中,他對於父母過世而自己卻無法“執手扶送”,表達了無盡的哀思和遺憾。他回憶說,自己弱冠之年,賦性頑介,憤憤諸事,而他的父親則每次都以動心忍性的掌故相勉。1979年離家遠去,關山重重,有家歸不得,而今是“子欲養而親不在”……他動情地說:“阿母病危,未能侍奉左右;阿爸抱病臥床,仍無返鄉之途。黃泉路口,不得執手扶送,長留阿爸、阿母無盡之憾。終天唯有思親淚,寸草恨無報春暉。”
【讀·品·悟】
這是林毅夫2007年11月在馬歇爾講座上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對比分析並總結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一些國家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應吸取的教訓,告訴我們:隻有根據對自然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自己的決策,才是正確的選擇。同時也啟發我們,在生活中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矩辦事,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要求我們熟悉法律知識,養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習慣,學會用法律的準繩去評判各種簡單或複雜的社會現象,根據法律的要求來決定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與此同時,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按規矩辦事,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規則。遵守交通規則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具備的素養。遵守交通規可以保證交通的暢通,還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此外,做一個遵守規矩的人還要注意維護公共衛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學習公共衛生的常識,如:不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抽煙要在指定的場所進行。在日常生活中還要管好自己,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所隨意塗抹亂畫,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綜上,我們要養成守規矩的習慣,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有條不紊,才能保證我們大家的利益,讓我們生活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
【鏈接】
馬歇爾講座是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學派的創立者、新古典經濟學體係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的名字命名的。馬歇爾於18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的數學學院,1885年開始擔任劍橋大學第一任的經濟學講座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
馬歇爾講座始於1946年,該講座每年從全世界著名的經濟學者中挑選出一位擔任主講人,其中的13位在後來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