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抱著一顆感恩的心。請你記得:你現在的一切,都是上天恩賜你的,都是你的福氣。你所做的一切不好的事,已經被時光遺忘,而你現在所要麵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你!世界也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不管什麼時候,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如果抱著感恩的心,你的未來會更美好!
【鏈接】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聽了讚揚之後再聽批評,心理上就比較容易接受。李光耀就深諳“先褒後貶”之道。在華人大會上,麵對眾多華人,李光耀在曆數華人的優點後,用一句“但有一些卻再也不管用了”將話題一轉,指出了華人的缺點和未來應該注意的問題。這種以讚揚來營造批評的氛圍何其巧妙,它能讓聽眾在愉悅的讚揚中同樣愉悅地接受批評,的確不失為巧妙的批評之道。
信任,築起人生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的演講
尊敬的鄧小平先生、李先念主席、趙紫陽總理、各位貴賓:
這是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鄧小平先生能夠光臨,我感到特別高興。剛才我們分別代表各自政府簽署的《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香港的曆史中、在英中關係的曆程中以及在國際外交史上都是一個裏程碑。這個協議為1997年和1997年以後這段時期保持對香港的信心以及為繼續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愉快地回憶起我於1982年9月對中國的訪問以及我同中國領導人的會談。那次我會見鄧小平先生時,我們同意就香港前途開始會談。我們共同的目的是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正是本著自豪和對前途充滿樂觀的精神,我再次來到北京簽署作為會談成果的這項協議。
這項協議完全符合英中兩國的政治要求和香港人民的利益。它提供了一個框架,根據這個框架,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1997年7月1日以後的五十年中,將保持其經濟製度和生活方式不變。
協議給予香港高度的自治權:香港人民將管理香港,特別行政區將製定自己的法律。協議允許香港繼續製定自己的經濟、財政和貿易政策,並適當地參加國際組織和協定。它保持了香港所熟悉的法律製度及其享有的權利和自由。總之,協議為香港的未來提供了所需要的保證,使香港能繼續作為貿易和金融中心在世界上發揮獨特的作用。
英國議會和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都認可了協議中的這些特點,並批準了各自政府進行簽署的意向。香港人民對決定他們前途的協議進行了充分的公開辯論。雖然他們表示有些保留,並要求澄清某些具體問題,但很明顯,他們認為,協議總的來說是可以接受的。這一協議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政府、國際組織以及金融和經濟界的廣泛讚揚。
聯合國秘書長說,這個協議為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成功地解決困難的國際問題的榜樣。國際上的善意和支持今後對香港至關重要。我毫不懷疑,香港會得到這種善意和支持。
談判本身使我們兩國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它增進了我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尊重和信任。我相信,在今後的合作中,我們將為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兩國之間的關係奠定基礎。這對英國有利,對中國有利,對世界也有利。最重要的是,這對香港人民有利。
今天,我們榮幸地同中國朋友一起參加這個獨特的儀式。形勢是獨特的,協議也是獨特的。我們的確應該有一種曆史感,一種對未來的信心。最後感謝諸位光臨簽字儀式。
【人物剪影】
瑪格麗特·撒切爾,1925年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1943年中學畢業後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先後獲得了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大學時代就參加了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離開大學後,她先後在兩家化學公司擔任化學研究員,並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1953年林肯律師協會批準她為律師。
195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75年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大選中保守黨大獲全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之後連任三屆。1990年11月辭去首相職務,1992年6月被封為終身貴族。
撒切爾夫人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思路清晰,觀點鮮明,立場堅定,做事果斷。在主政時期,她於1980年督導津巴布韋有秩序地建立為獨立的國家。1982年奪回被阿根廷占領10年之久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她的鐵腕政策影響了整個英國乃至歐洲,被譽為歐洲政壇上的“鐵娘子”。
2005年10月13日,撒切爾夫人80大壽,不管是多年的朋友還是曾經的政敵,很多人專門發來生日祝福。晚年的撒切爾深入簡出,但是從來沒有忘記自己還是一個母親,從來沒有忘記對自己孩子的體貼和關愛,讓我們感受到了她溫情的一麵。
【讀·品·悟】
1984年12月19日,經過多次外交努力,中英雙方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這篇講稿便是撒切爾夫人在簽字儀式上的講話。從這篇講稿中可以看出,中英兩國在了解了中國、英國和中國香港的具體情況後,在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了和平解決了香港問題。
撒切爾夫人的這篇演講給我們很多政治性的啟發,也給了我們很多人生的思考,那就是要做一個讓人信任的人。生活中我們要遠離爾虞我詐,遠離圓滑世故,多一份真誠和信任,腳踏在信任的土地上,就可以澆灌出人生最美麗的花朵,築起我們人生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在生活中,怎樣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呢?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真誠老實的人。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有很多人憑借老實的為人,真誠處世,善良厚道,就能贏得好人緣,贏得他人的信任。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老實人做不得,老實人會吃虧,但是智者告訴我們,老實人也許會一時吃虧,但是他們會長久贏得信任。老實真誠的人正是憑借他們的這種品質來換取信任。
第二,盡職敬業的人也很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養成做事一絲不苟、心無旁騖的習慣,時刻將敬業奉為一種美德,時刻在工作中盡心盡力,就能在工作中得到快樂的同時,贏得他人的信任。
第三,重視生活中的細節,也能贏得信任。成功者告訴我們,贏得別人信任之道是:不要急於做大事,而要重於做小事。做事情不能隻有大的想法而無小的手法,這就需要在細微之處留心。擦地板擦到極致,我就是專家,沒有人可以取代。說的就是要重視小事情,做好小事的人才可能成就做大事的魄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從而獲得成功。
【鏈接】
我之所以從事政治,是因為我有那麼一些信念,並試圖將它們付之於實踐。
——撒切爾夫人
認清必然性,按規矩辦事——林毅夫在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的演講
……
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所有國家領導人都具有同樣的目標——在自己的領導下將國家領向現代化。而發展先進產業就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的領導人在當時也不例外。但是,趕超戰略效率低,需要有很大的可動員的資源來支持,其可維持的時間長短和程度深淺取決於人均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人口規模的大小,人均自然資源越豐富、人口規模越大,能夠動員的時間就越長,資源的動員也越容易。然而,東亞經濟的人均資源短缺,人口規模相對小,這是其推行趕超戰略的不利條件。例如,台灣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試圖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但第二年就出現了由補貼造成的政府財政赤字以及隨之而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因而難以維係。此後,盡管政府提倡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但由於政府不提供保護補貼,企業隻能進入符合比較優勢、有自生能力的部門,並因此一步步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韓國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20世紀60年代樸正熙執政時,為了維持經濟穩定,曾一度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之後在1973年推出重機械製造業、重化工產業優先發展政策,但繼而引發了1973、1974的惡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20%),政府雖然表麵上未放棄該政策,但為企業提供的保護補貼越來越少。這一政策在樸正熙於1979年遭暗殺後基本被放棄,韓國大財團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隻能回到勞動力較為密集的產業發展。新加坡、香港更是如此,因為各自的經濟體內隻有幾百萬人口,不可能發展重工業。由此可見,東亞新興經濟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源所限。
資源約束的影響在中國長期的文化思想中也有所體現。在中國曆史上很長的時期內,人均資源都非常有限。前現代社會的中國相對西方而言發展程度固然更高,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接近饑餓的邊緣,因而,中國文化長期強調實用主義、實事求是。從儒家講的“中庸”到毛澤東的“實事求是”、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再到現在的“與時俱進”,都體現了不追求簡單完美的意識形態、不受教條主義影響、根據現實調整政策的文化傳統。而中國、越南從70年代末開始轉型,之所以采取雙軌製、漸進式的轉型方式,還受到政治因素的限製。中國和越南的轉型多為第一代領導人所推動,而在東方權威主義的社會中,領導人的權威來自於其所能夠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來自於其所推行的政策的正確性。由於第一代領導人同時也是計劃經濟的推動者,其不能、也很難完全否定計劃經濟,隻能對計劃經濟進行“摸著石頭過河”式的修修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