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洞察世界,發現真知1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樓旁有一棵為紀念牛頓而栽的蘋果樹,以此來提醒世人要想認識某一事理就必須深入地思考和探究。要想認識自己、洞察世界,必須站在客觀的角度,把眼光放遠,如此才能求得真知。希望青少年朋友們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宇宙本源一樣發現萬事萬物的運籌規律,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這樣就能在以後的人生歲月中胸有成竹、遊刃有餘了。
人無完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李光耀在墨爾本世界華商大會上的演講
墨爾本的華人企業家必須同澳洲其他城市的華人企業家競爭,才取得了第5屆世界華商大會的主辦權。今天,在澳洲的每一個大城市裏,都有一個朝氣蓬勃的華人社群。這些華人社群不再集中在唐人街,他們已散布到郊區,並且在商場、專業領域、大學,同時也逐漸在州和聯邦政治中,享有充分的權利。
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華裔移民在加利福尼亞州矽穀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貝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名教授在1999年6月24日的《華爾街日報》上就提到亞裔移民企業家如何正在協助改變矽穀,以及有幾乎25%自1980年以來創建的高科技公司是由華裔和印度裔移民所管理,單單華裔移民就占了超過17%。這些數字恐怕不能很好地反映移民企業家的貢獻,他們當中有許多在由美國出生的企業家管理的公司工作。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這類公司已由亞洲人管理。矽穀的亞裔移民不僅在技術上有所專長,他們的管理才能也得到認可。矽穀所發生的情況也逐漸在北美的其他地區出現。在世界各地,華人企業家在環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世界華商大會之所以日益壯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年來,有大批華裔人才從中國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移民到澳洲、新西蘭、北美洲和歐洲等地。自1979年中國開放經濟以來,大陸中國人外流的人數也不斷增加。
不論他們身在何處,華人都保持著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如大家庭關係、良好的職業道德、儲蓄的習慣、要在教育上取得卓越表現、感到對家庭和朋友有義務等。不論他們定居何處,這些華人的特性始終持續和被保留。華族文化很堅固,不受政治製度所影響,這些是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的一個原因。
華人勤勉,對科學與數學具有天分,同時能夠保持在世界各地的巨大聯絡網,這使他們能為21世紀的知識型經濟做好充分的準備。太平洋兩岸的華裔科學家、軟件工程師和企業家在高科技領域裏取得了越來越顯赫的名聲,正好說明了這種趨勢。
雖然華人的價值體係中很多觀念都適用於當前的經濟情況,但有一些卻再也不管用了。當一家企業的成長超越某個水平時,其運作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如果這些企業家要與時並進,就必須願意廣招人才,讓他們擔任負重責的職務。不過,這種需要往往因創立有關企業的家族擔心會失去控製權而受到阻撓。
在下一個世紀裏,華資企業應該擺脫家族管理,轉而由專業人員管理,這是很重要的。那些業務複雜而又需要尋找國際人才的企業,尤其有這個必要。要在金融和高科技領域裏發展世界級的企業,專業管理人員必須能自由決定如何對不斷改變的環境做出反應。
在新加坡,最成功的企業中有許多是同政府有關聯的公司,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新科技、新加坡發展銀行、勝寶旺和吉寶。人員的聘請和擢升完全以個人的才能為根據。這些公司正逐漸地招攬國際人才,因為新加坡必須擴大其人才的來源。最近幾個月裏,我們對金融業實行了一係列改革,目的在於把家族擁有權和家族管理權加以分開,這是為了使新加坡的主要銀行,在我們開放銀行業時,能為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做好準備。
要從家族管理過渡到專業管理並非易事。這與根深蒂固的文化本能相抵觸。那些無法在這方麵向前跨越的華資企業,將無法在環球市場上競爭。華人企業家麵對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政治效忠的問題。中國以外的華人應把個人的政治和本身的文化分開,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每當我們每隔兩年在這大會上聚首時,我們是以華人企業家,而不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出席的。這可是易說難行,因為文化上的情感有時會影響到我們的政治反應。比如今年5月中國在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被炸的事件。許多西方人士在不需要證據的情況下就認為這是一次意外事故,因為美國政府或北約沒有任何理由要轟炸中國大使館。然而,許多華人,實際上許多東亞人卻對轟炸事件是由於使用舊地圖而造成的這樣的解釋,感到懷疑。在新加坡,華文報章所發表的論點和英文報章的大不相同。這些不同的情感牽引力,是生活中的一個現實,我們必須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當指責中國盜取美國核子武器機密的考克斯報告書發表時,許多華裔美國人感到憤怒,他們立即察覺到這是出於種族偏見。本身屬於少數西班牙裔的美國能源部長裏查森得費一番唇舌來向在能源部核子實驗室工作的亞裔美國人保證他們不會受到種族歧視。他必須做出這項保證,因為很多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主要核子武器研究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是華裔。然而,擔任敏感職位的科學家如今必須先通過測謊器的測試,而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移居海外的華人應該對他們所屬的新家園在政治上完全效忠,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東南亞,這個曆史進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就經曆了許多曲折變化。今天,泰國大半的國會議員是華裔泰國人。在泰國和菲律賓,華裔和當地人在公共和私人部門,在社會各層麵都不分彼此地打成一片。很多華裔和當地人也相互通婚。
在澳大利亞、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參與地方和國家政治。隨著這些華人社群在他們的新家園裏進一步紮根,當華人企業家在環球經濟中進行跨國界的合作時,便不會感到那麼不自在。
我祝墨爾本的大會成功。
【人物剪影】
李光耀,1923年出生於新加坡,是當地的第四代華裔。李光耀自幼就接受英語教育,1936年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但在日軍占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於1949年畢業,隨後取得律師資格。
1952年,李光耀因為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在工會中建立了群眾基礎,從而為其將來的從政之路奠定了基石。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出任總理。在任內,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成立了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成功使新加坡在30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
此外,生活中的李光耀也是一個優秀的代表,他從小就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總是把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他從小受英文教育,又努力學習華語和方言閩南話,尤其喜歡學習及背誦中國人的四字成語,在語言上顯示了他出眾的才華。他既精通英語,也懂馬來語,還掌握了日語、泰米爾語。李光耀的英文水平是許多人望塵莫及的,他不僅能快速閱讀英文書籍,而且能用英文寫作,用英文發表演說,30歲以後又開始學習華語。他能使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這對於實行種族協調是至關重要的。
他最喜歡跑步、遊泳,在閑暇的時候愛喝中國茶。忙於政務的他對文藝也頗有興趣,他會唱歌、跳舞,會玩多種樂器。在一次文藝晚會上,為了活躍會場氣氛,他即席唱了一首客家山歌。令人特別驚訝的是,他竟能用英文把這首歌翻譯出來。
【讀·品·悟】
1999年10月7日至9日,第五屆世界華商大會在澳洲墨爾本舉行。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大會的開幕典禮上發表了主題演講,淺析了華人在當代經濟社會中的優勢和劣勢。他很客觀的講述,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啟發,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善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瑕的。人有缺點和不足不是生活的悲哀,隻要你把“缺陷、不足”這塊堵在心口上的石頭放下來,別過分地去關注它,它也就不會成為你的障礙。假如能善於利用你那已無法改變的缺陷、不足,那麼,你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正是有了缺憾,才使我們整個生命有了前進的動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更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刻意地挑剔生活和他人。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吹毛求疵呢?
第一,要時刻注意反省自我。在你“情不自禁”地看到他人的缺點的時候,先不要指出來,而是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缺點,這樣做有助於給自己提供一些謹慎思考的空間,不至於唐突他人;也有助於自我的反省和進步。
第二,開闊心胸,用寬容的心看待世界。你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完美並不存在,在生活中他人身上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是很正常的,你需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看待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