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的一個晚上,當我要上床之時思考黑洞的問題,那是我的女兒露西誕生不久的事。我忽然意識到,彭羅斯和我發展的用於證明奇性的技巧可以適用於黑洞。特別是,黑洞的邊界,即事件視界的麵積不會隨時間減小。而且當兩顆黑洞碰撞並合成一顆單獨的黑洞時,最終黑洞的視界麵積比原先兩顆黑洞的視界麵積的和更大。這就為黑洞碰撞時可能發射的能量立下了一個重要的限製。那個晚上我激動得難以入眠。
從1970年到1974年我主要研究黑洞。但是在1974年我也許做了畢生最令人吃驚的發現:黑洞不是完全黑的!當人們顧及物質的小尺度行為時,粒子和輻射可以從黑洞漏出來。黑洞正如同一個熱體似的發射輻射。
1974年之後,我從事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合並成一個協調理論的研究。其中一個結果便是我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巴巴拉分校的詹姆·哈特爾在1983年提出的一個設想:無論時間還是空間在範圍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它們沒有任何邊界。它們像是地球的表麵,隻不過多了兩維。地球表麵具有有限的麵積,但是沒有任何邊界。在我的所有旅行中,我從未落到世界的邊緣外去。如果這個設想是正確的,就不存在奇性,科學定律就處處有效,包括宇宙的開端在內,宇宙起始的方式就完全由科學定律所確定,我也就實現了發現宇宙如何起始的抱負。但是我仍然不知道它為什麼起始。
【人物剪影】
史蒂芬·霍金,194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959年考入牛津大學,1962年牛津畢業後去劍橋攻讀研究生,並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霍金被診斷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為此他被“捆綁”在輪椅上長達40年。1979年霍金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牛頓曾任此職)。1988年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完成了著名的《時間簡史》,為此他獲得了沃爾夫物理獎。之後,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麵積定理。
霍金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性,他雖然在輪椅上坐了40多年,但仍舊克服了種種困難成為科學界的巨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了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他的思想暢遊在廣袤的時空,不僅解開了宇宙之謎,而且還為人類樹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他不僅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
【讀·品·悟】
這是霍金應邀到牛津大學所做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回顧了自己在牛津的學業和從事宇宙研究科學的曆程,並動情地說:“當你麵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因此,我們要珍愛我們寶貴的生命!
珍愛生命就要珍愛生命中的每一天,像陸幼青先生那樣讓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當陸先生知道自己隻能活100天的時候,他用堅定沉穩的筆觸每天寫一篇麵對死亡的日記。在他的《死亡日記》中,他對人生進行了平靜而真實的思考。在他有限的生命裏,他思考愛情、親情、生活,抒寫直麵死亡的感受。從他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陸先生對生的渴望,我們可以知道生命的寶貴。陸幼青先生36年的人生是平凡而短暫的,他的經商、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所思所想,甚至他的病痛,都是極普通、極平凡的。他在書中寫道,由於不滿足於教師清貧的生活,他下海經商,他從事過多種職業,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勞動,使自己和家人過上了有品位的幸福生活。另外,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他喜歡旅遊,喜歡抽中華煙,喜歡生活的點點滴滴。陸幼青先生熱愛自己的寶貴生命,為了戰勝癌症,他接受過多次手術和放化療,忍受了痛苦的折磨,並且平靜地接受了命運的挑戰。
霍金和陸幼青的人生經曆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陸幼青和霍金是不幸的,病魔奪去了他們享受生命的權利,但是我們時刻能感受到他們生命的堅強。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個健康的人都是幸運的。
走到生命終點的人和失去健康的人對生是無比渴望的,他們為自己沒有來得及做一些事而感到惋惜,他們為自己沒有真正關心愛自己的人而傷感。因為生,我們有權利去愛我們想愛的人;因為生,我們有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生命之花綻放的時候,也是它最美的時候。讓我們在生命最美的時候,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好好生活,好好做人,讓自己每天都過得充實,每天都活出別樣的精彩。這就是我們給生命最好的禮遇。
【鏈接】
有人說悲劇總是最吸引人的,演講中何嚐不是如此呢?在演講中通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當演講者講述自己成功的經曆時,肯定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仔細聆聽,但當他講述自己的困難或失敗,講述自己怎樣從失敗中爬起、怎樣克服自身的困難時,所有的人都會耐心地去聽。霍金在演講中就用他的苦難折射了我們所應該做的:“當你麵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這句話讓我們默想,使我們陷入沉思。從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在演講中,尤其是在講述人生經曆的時候,不成功的、在苦難中失望、在消沉中覺醒的經曆更能博得聽眾的喝彩,因為聽眾都想從演講者身上借鑒教訓,以便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