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曆史不會隔過任何一代人(1 / 3)

第10章 曆史不會隔過任何一代人

每一代人都會成為時代的主角,但都要從低做起、從年輕走來、從替補的狀態中奮進。我們80後的新一代現今就處在邊緣中逐漸走向中心的過程,我們要有耐心、有毅力來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等到我們四五十歲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了,我們就是最棒的了。

曆史不會隔過任何一代人——馮侖

我有一個大哥講過一句話,“曆史不會隔過任何一代人”。什麼意思?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使命,無論這代人年輕的時候怎麼受摧殘,怎麼被別人看不起,總有一天他們會成為社會的主流,掌握話語權。因此,不管麵對60後還是70後,不管他們多麼的年富力強,80後都應該堅信:我很牛。

不錯,每一代人都很牛,隻是沒到時間,等到80後四五十歲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你們的了,你們就牛了。你現在剛入社會,上邊的人沒有走呢,你想牛你也牛不了啊。所以你就被人說,那你就聽著,等到將來你能說別人的時候,你又可以罵前麵的又可以罵後麵的,那個時候你就牛了,不過同時也意味著你已步入中老年時代。每個時代老年人虛弱的表現就是壓製年輕人,當一個成熟社會開始把年輕人作為主流和主體的時候,這個社會是一個有希望的社會;如果這個社會都是老年人在哀歎、歎息、看不起或批評年輕人的時候,這個社會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

我寫了一本書叫《理想豐滿》,寫了三個人物,其中一個人物是90後的小孩,這個小孩了不起,我跟他討論了很多問題。作為未來的競爭者,我們必須看未來,看未來首先是從90後、00後身上看未來,我們得知道我們的客戶未來是什麼樣,這很重要,以後可能到他們都語音計算了,我們知道客戶是什麼樣,他們怎麼生活,我們需要給他們提供什麼東西,所以我們的工作必須關注未來的主流客戶。而今天的80後都不小了,都30了,有的也接近30了,90後都出來混了,都20了,這兩代人都不小了。所以我覺得80後、90後甚至世紀嬰兒是最重要的,是中國未來開放社會的一個支持,一個支撐。

成功感悟:

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說:“馮侖引用過一句非常漂亮的話:‘曆史不會隔過任何一代人’,我要補充一下,曆史不會隔過永不抱怨永不放棄的人。”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苦難,也有自己的幸福,但隻要堅持奮鬥,都會有機會承擔曆史責任,實現你們的光榮。

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俞敏洪

大自然的美麗在於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造成了不同的風景,而風景的不同又使我們的心境各異,從而使生活多彩多姿。春夏秋冬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植物代表了季節獨特的個性,而最能夠代表季節個性的就是不同的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花兒,因為花兒代表了美麗、高雅和生命的燦爛。但如果所有的花兒隻在一個季節開放,比如都在春天開放,而其他季節都不是花的季節,這個世界一定會顯得單調枯燥,並且讓人們沒有了對美的期待。

試想一下,夏天、秋天和冬天沒有自己的花兒開放,那將會失去多少美好的詩意啊。設想梅花和桃花去湊熱鬧,一起開在春天,王安石還能寫出“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麼有風骨的詩句嗎?我們徜徉在春天的鮮花叢中自然感到愉悅,但我們是不是同時也覺得這麼多花爭相鬥豔(迎春花、杏花、桃花、梨花、玉蘭花等等),顯得太熱鬧繁雜了一些?而且,春天的大部分花,芳香和顏色由於互相爭豔總是顯得有點平庸。和春天的花相比,我更懷念八月的時候滿塘的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花朵,碧色連天的荷葉和空氣中的清香;我也懷念秋天原野上一望無盡的野菊花,那種漫天遍野傲霜開放的姿態;我還懷念冬天的臘梅花。有一年冬天在南京,天降大雪,我去玄武湖散步,看到臘梅迎雪盛開,暗香浮動,讓我感到這是生命真正獨特而又動人的展示。我常常遺憾人類發明了常年什麼花都能栽培的方法和技術,因為花兒隻有開放在自然中和屬於自己的季節裏才會迷人,而我們等待鮮花開放的心情其實比看到花兒的開放還更加重要。等待著花兒在某一個季節開放,就像我們等待自己的生命走向成熟一樣,那是怎樣的一種激動和期待啊,因為我們知道,隻要是屬於那個季節的花兒,到了那個季節必然會美麗地綻放。

我們的生命和四季的花兒一樣,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階段的美麗:童年的純真,少年的遐想,青年的衝動,中年的成熟,老年的智慧,都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美麗。假如我們一出生就像老年人一樣洞察世事老於世故,這一輩子就沒了期待;如果反過來我們一輩子都像毛頭小夥一樣懵懂世事青澀簡單,這一輩子也就沒有了進步和精彩。

人生之所以可貴,在於我們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不同的成長和領悟。我最怕的就是一輩子沒有變化或者所有的精彩一次釋放完畢。沒有變化意味著停滯不前,也意味著蒙昧無知;所有的精彩一次釋放完畢意味著生命就像夜空中的禮花,盡管精彩得炫目但一瞬間就歸於黑暗。我們看到很多年輕時就成名的電影明星或歌星,像夜空的流星一樣,閃耀登場,瞬間消失,總覺得有點遺憾。現在的很多青年人急於求成,看到別人年輕時成功了就很著急,尋找各種方法取得所謂的成功,甚至不惜在網絡上自曝隱私;還有很多大學生剛進大學就想創業賺錢,把通過讀書積累自己一輩子底蘊這樣重要的事情甩到腦後。這些人都陷入了誤區,認為一時的成功就等於一世的成功。

其實人生就像花兒一樣,有的人在春天就開放出了美麗的人生之花,有的人要等到夏天、秋天和冬天才開放出絢爛的人生之花。我們的人生並不會因為花季晚到就不精彩,也許反而會更加精彩,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期待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是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進取,期待未來。我們可以學學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也許越晚開越香,越晚開花期越長呢。肯德基的創始人山德士50歲才開始經營一家小小的快餐店,最後作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餐飲連鎖店;薑太公80歲的時候還在渭河上釣魚,最後終於得到周文王的重用,一起創建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齊白石到90歲藝術創作才達到了頂峰。花有自己的季節,人有自己的時刻。英文中有一句諺語叫做“Every dog has its day”,每條狗都有自己的得意日子,何況我們人呢。讓我們過一種從容的人生,在努力進取中期待生命鮮花怒放的時刻。

花兒一般隻開放一次,完成燦爛的生命後,化作春泥再護花,守護後一代生命再次綻放出燦爛的花朵。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開放出燦爛之花。蘇軾既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書法家,又是一個很成功的政治家;康熙皇帝既是偉大的統治者,又是偉大的軍事家,而且精通漢滿蒙三種文字,有很好的高等數學和天文學知識;愛因斯坦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的思考才能講出來。在念小學和中學時,愛因斯坦由於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很厭惡,曾經公開說:“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但愛因斯坦最後成了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而且還是相當不錯的一位小提琴家。

所以,隻要我們不斷努力,生命的花季就可以很長,而且可以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兒。很多人不成功是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隻成功了一次就像流星一樣消失,他們都沒有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通過努力都能夠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絢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忍,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昂揚。

成功感悟:

花兒有自己的花期,人有自己的生命發展周期,社會也有自己的新舊更替周期。我們要像花兒一樣,在適當的季節開出最適合的花朵,以最適合的角色登陸社會大舞台。隻有經過耐心等待和辛勤培育的過程,我們才能在適當的時機中成為社會的主角。

新生的勢力成為主流,守舊者就麵臨被拋棄的命運——潘石屹

托改革開放的福,跟隨大多中國人積極爭取幸福生活的潮流,我這20多年來,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做了一個成功的企業。但我時時反思自己:我成功了嗎?我的經驗是否能夠給其他朋友分享並對他們有用?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成功經驗不能成為教條,不能成為創新能力的束縛。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他的經驗不能被放大到任何領域。禪宗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自己的衣服自己穿才合體。我這20多年來,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就是“悲欣交集”。但千言萬語,似乎無從說起。我感覺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與大多數人和諧相處。我的絕大多數成功都來自朋友的幫助,別人為什麼要幫助我?我想主要是我自己也始終令自己對別人有益。

當我取得一定的成果時,在我內心卻從不敢把自己當成一個成功者。因為一個有成功者身份感覺的人,舉手投足會給別人壓力,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從發展的眼光看,一個固守過去成就的人,有很多盲點。比如現在很多成功的人,都是20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他們看不到也無法理解80、90年代生的人的思想、觀點以及生活方式。而一旦新生的勢力成為主流,他們就會麵臨被拋棄的命運。

還有一種保守思想的來源,也來自於已取得成就的人。他們害怕新的變化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害怕新的思想侵蝕了自己的權威。但這種保守性必然要受到傷害,因為新的變化總是要來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死在沙灘上的就是保守思想者。如果你不保守,勇於放棄固有觀念,你就不會死在沙灘上了。

我們這一代企業家,利用自己所處時代的市場環境創造了必要的財富,但這些財富轉移到下一時代,他是否還能利用過去的經營經驗進行運作呢?我看不一定。說不定SOHO企業將來有一天連房子都不賣了呢。也許很多年後,SOHO企業的資金還在,但經營著完全不同的項目。那時候潘石屹的房地產經驗應該不一定管用了,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

說這些,就是為了給自己端正一個心態,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去麵對自己的成就成為過去時。一個階段的成功模式總是要被下一個階段超越的,甚至上一個時代的被稱為成就的東西,到了下一個時代會被當做荒唐可笑的例子。

很多事情想明白了就是超越,想明白了你才有更好的心態迎接變化。

成功感悟:

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說:“跟著80後找未來。”他認為,我們頭腦裏的詞彙觀念一定要跟上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所以必須向年輕人學習,就是尊重未來和尊重變化,以及對未來的一個把握。隻有未來才給我們希望,要想成為一個與時俱進、不被淘汰的人,就必須和年輕人包括那些思想很年輕的同齡人一起去奮鬥。

一代會勝過一代——馬雲

我最早是在2008年有一次會議上,後來連續不斷地聽見社會上對80後90後擔憂、抱怨、埋怨,覺得他們沒有希望、是垮掉的一代。但是,引起我思考的是,阿裏巴巴的人、淘寶的人、支付寶的人、騰訊的人、百度的人都是80後的,這些公司也是80後建設起來的公司。

剛才所有觀眾提的問題,我深為大家驕傲。我問我自己20歲的時候,能不能有這種水平這種膽略這種想法,提這樣的問題?我沒有。我堅定不移地認為,我們80後要比70後、60後、50後更加成熟、更加成長、更有希望。

社會上很多人說,孩子們現在不聽我們的話,我們也要反思我們聽了孩子們的話沒有?80後、90後是我們的產品,我們沒有理由去批判我們的產品,我們唯一有的權利和責任是完善我們的產品。

我爺爺這一代是通過報紙來了解世界的,我父親這一代希望耳聽為實,他們通過收音機來了解世界,我們這一代我們希望眼見為實,我們通過電視機來了解世界,而你們這一代和你們後麵那幾代是通過互聯網。你們告訴我們:我們不希望聽別人告訴我們的,我們想參與,這就是社會的進步。

我曾經去應聘肯德基杭州公司的助理,去應聘擦盤子我也被拒絕過。我也抱怨過,但是抱怨有什麼用?我後來變成我,是因為我是那個時代沒有抱怨過的人。在我20歲的時候,我相信這個時代不是我們的,我相信40歲以後這個時代才是我們的。為了40歲這個時代,我從20歲開始積極尋找社會進步的東西,尋找未來、完善自己而不是埋怨別人。我感謝大家今天晚上來交流,因為你們來意味著你們關心未來。剛才90後的一個同學說,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是什麼?很正常,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我也不知道,30歲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我創業做阿裏巴巴的時候隻是一個夢想,但是到今天為止,我越來越清楚我要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