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情商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2(1 / 3)

第9章 情商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2

成功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李開複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隻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

這說明,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在現代社會中,單靠一己之力幾乎不可能成就任何宏偉、壯麗的事業,也幾乎不可能實現任何足以讓自己滿意的奮鬥目標。因此,青年一代必須懂得,團結他人、大家的智慧,才是現代人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那麼,中國青年能否把握時代的機遇,成為處理人際關係的專家呢?

客觀地說,當代大學生與上幾代人相比有著不容置疑的優點。例如,他們擁有更多的見識、勇氣和魄力,更善於表現和自我張揚,也崇尚自主、自由的精神,等等。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其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他們普遍缺乏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

也就是說,雖然當代大學生享有上一代人無法企及的生活與教育環境,但他們在人際交流方麵卻實實在在地麵臨著三大挑戰:

挑戰一:唯我獨尊vs謙恭忍讓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和“萬事我為先”的思維方式,對於與他人分享、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等概念缺乏最基本的認識。這樣的年輕人從小就擁有過於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缺少容忍、謙讓、合作的態度。在一個集體內工作時,他們最容易與其他人產生矛盾。

大學階段本應該是逐漸走向獨立的年紀,許多人卻仍然生活在事事依賴父母、依賴老師的狀態下。這種學生即使走上工作崗位,也隻知道有問題找別人解決,解決不了也是別人的錯。這甚至導致了某些企業的管理者不願意接納應屆畢業生,因為在他們看來,不少大學生有等、靠、要的思想,剛到公司時工作能力不強、工作效率不高,還非常注重薪水待遇。

挑戰二:零和競爭vs共同進步

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從小就在他們的腦海裏灌輸競爭的意識。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將考試名次放到教育孩子的核心地位,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在名次的競爭中努力靠前。在學校裏,名次更是衡量一名學生優劣的重要指標,名列前茅的學生往往是學校和老師的寵兒,名次不好的學生則經常會受到冷落……

脫離全麵、均衡的標準而片麵強調競爭意識會給孩子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一方麵,學生會漸漸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競爭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主題,為了取得競爭中的優勝地位,其他一切都是可以忽略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這也是惡意競爭者最為典型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麵,即便是那些在學習成績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的孩子,也不會從這種片麵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獎,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並因此忽視了在人際交流方麵的鍛煉。

挑戰三:自身素質vs企業需要

現代企業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這對大學生的自身素質特別是在人際交流方麵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很多大學生在人際交流方麵缺乏必要的能力和技巧,與企業需求有著極大的偏差,這種偏差通常都是大學生在學習期間的不良習慣造成的。

例如,在學生時代如果總是錯誤地認為,自己能以考第一名的事實說明自己出類拔萃,而其他同學不過是陪襯。那麼,一旦進入了現代企業,你的思維習慣就會與企業的要求大相徑庭。因為任何現代企業、現代團隊需要的都是合作、共贏的結局,一個人風光無限而其他人消極怠工的團體是無法取得任何成功的。

因此,為了能夠在今後的事業中獲得充分發揮自己潛能和特長的機會,現階段的中國學生有必要認真審視自己在人際交流方麵的弱點,體會同理心的真諦,堅持以誠待人、平等交往的原則,努力塑造自己的個人魅力,建設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培養終身的友誼,同時也要善於從朋友身上學習。唯此,才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能適應現代企業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成功感悟:

人際關係包括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傾聽與溝通的能力,處理衝突的能力、建立關係、合作與協調的能力,說服與影響的能力等等。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隻要將人際關係處理好,你既能在人際關係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又能擁有將人際關係化為成功助力的能力。

不爭是最大的爭——馮侖

中國人這種拉長時間看問題的方式很有辯證的眼光,比如在爭與讓的問題上,就認為不爭是最大的爭。

為什麼不爭是最大的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跟人做生意能掙10塊錢,砍砍價最後能掙到15塊錢,結果人家覺得你這個人矯情,以後不來找你。如果你不砍價,很爽快,過兩天他可能還會來找你,因為他覺得你痛快。如此一來,形成長期合作,遠比第一錘子買賣掙15塊錢要劃算得多。

這一讓一爭之間結果迥然不同,因為讓體現的是一種對人的尊重。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充分估量對方的成本,讓一讓,就是承認別人的勞動、奮鬥、思考、學習的價值,你隻是高看自己的成本就會輕視別人,在中國是不給別人麵子。魯迅說:“麵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不給人麵子,就傷到了他的精神綱領,很難用是非來衡量了。而充分地尊重別人,在中國文化裏是給別人很多麵子,給了麵子,按照魯迅的說法就抓住了辮子,所有事情迎刃而解,這是中國文化一整套處理事情的方法,降低自己抬高別人。

不爭是最大的爭,這句話的另一層深意則是:所謂的不爭是不針鋒相對地爭,不爭左而爭右,不爭上而爭下,不爭今而爭明,跟別人錯開,人取我予,人予我取,人家要的我給他。看起來很笨,但如果拉長了時間來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還以做生意為例,當所有人都爭著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再肥的肉也沒什麼油水可撈了,這時候的爭是愚蠢的,因為競爭太強。相反,你在誰也看不上眼的領域每天倒騰一點,雖然很艱難、很慢,但你競爭對手少,而且慢慢他們也都退出了,這樣十幾年二十年下來,你成功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這正是不爭的智慧所在。

此外,這種不爭,除了避其鋒芒外,還體現了一種胸懷、一種自信。人爭都是不自信,怕別人拿走。對未來充滿信心和追求才讓,你想拿就拿,反正我有的是。

形象地來說,這很像中國的太極拳和氣功。太極的功夫是讓,讓到底,最後反過來攻擊;氣功則是聚集氣場,然後慢慢發功。中國文化的精髓就在於此:日常做人聚集你的氣場,該讓的時候讓。這裏特別說一句合夥人的問題,我們開始有6個合夥人做了幾年,然後分開,現在大家都不錯,關係也都在。我們就是讓,彼此謙讓,比如分家的時候都讓一步就可以了,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這麼多中介機構來算,大家裏做大哥的你要更多地擔待,這就是中國文化裏的智慧。做到這一步,你才能像練太極、氣功那樣柔和、堅強而又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