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實行透明的利益分享機製(1 / 2)

第40章 實行透明的利益分享機製

雷軍說出要再創業的豪言時,最初沒有幾個人願意信他。要知道,二次創業這種事情,在互聯網競爭激烈、年輕人一浪更比一浪強之時,發生在作為中國互聯網“祖父級”人物的雷軍身上,就顯得特別的矛盾。

小米公司創立之初,7個創始人都是有股份的。因為大家都是中年創業,可不是窮小子,各有一定身家;再加上出力是必需的,出資也不可少,主要是表示每一個人都對小米這個項目充滿信心,全力以赴。反過來說,在這個年紀,固然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雖說不能夠呼風喚雨,可一定有了相當的人脈和技術積累,但缺點也是看得見的。俗話說拳怕少壯,棍怕老郎,畢竟,高科技公司創新都有著創造力的時間瓶頸問題,30歲之後還能在技術上崛起的,在中關村,除去王江民外,還沒有第二個。

雷軍比一般人對此還要敏感得多,盡管在人前有時展現“大器晚成”的堅韌不拔的一麵,但從背後看,雷軍比一般人還更相信命運。雷軍自然知道自己的短處,二次創業的人之所以很少能夠成功,時間是巨大的自然命題。即便有些人能夠卷土重來,比如巨人集團的史玉柱、紅塔集團的褚時健,但他們還是都麵臨著一個緊箍咒:繼承者的問題。

在雷軍的事業蒸蒸日上時,這可能不是一個問題,可事業一旦進入穩定成熟期,這個魔咒遲早會擺在麵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到現在為止,不外乎兩個:第一種是像王安電腦的總裁王安那樣,不顧年歲已高,掌控一切,搞家族繼承,但最後容易人亡業敗;第二種,就是早做打算,從內部選拔企業的繼承者,自然,要維持這種繼承的關係,也必然表現為股權上的利益分享。當然,雷軍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太多顧慮,一來他早就度過了財富夢想的年齡,二來中國高科技公司中這種利益分享製成功的經驗早就擺在了他們的麵前。

華為公司就實現了某種形式的全員持股,這家從不上市的公司,擁有巨額的現金和超越所有競爭者的創新和變現能力,卻是一家團結在任正非周圍的特殊的公眾公司。不上市,也可以實現上市公司的目的,隻要內部利益分享機製足夠公開、透明,彼此的分歧和摩擦將降到最低,這種模式下的組織甚至也比所謂現代治理模式還要有效。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

小米麵世不久,有記者曾經問雷軍,他心目中具備了大使命、大目標的企業家特征,雷軍不假思索地指出了兩個人,一個是聲言不搞家族製的家族企業的聯想創始人柳傳誌,另一個就是任正非。

小米公司的團隊之所以能夠“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能夠完成別人完成不了的任務,能夠創造出令人矚目的小米速度,關鍵還是在於小米內部實行了透明的利益分享機製。

雷軍創建小米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那些和他一起創業的人除了實現理想之外還需要考慮安身立命、實現個人價值,而透明的利益分享機製正是對他們付出的勞動的收益保障。

雷軍知道建立一個企業的不易,更知道一個團隊隻有目標一致、利益清晰,才能做到上下一心,無往而不利。

創業之初,公司需要用錢的地方非常之多。雷軍雖然身家數十億美元,但都是賬麵上的價值,如果他投資的公司不上市的話,隻怕這麼多錢是套不了現的。所以小米創業時他本人也拿不出太多的現金。而且既然是集體創業,那就要利益分享,而利益分享的最有效保障就是全員持股。這個時候小米的員工數量並不多,倒是推行全員持股的最好時機。

這次全員持股是和小米科技的A輪融資同時進行的。2010年12月15日小米科技共計融資4100萬美元,投資方為晨興創投、IDG、啟明創投和小米團隊,其中小米團隊56人投資1100萬美元,公司市值達到2.5億美元。可不要小看這次全員持股,小米最初的56個員工,平均每個人約投資20萬美元,共計獲得小米科技4.4%的股份。

小米內部有個“賣嫁妝”的段子,說的就是這次全員持股的事情。作為小米公司創始的14人之一,當時唯一的女員工小管,承擔了小米公司創業初期從人力資源到行政,從後勤到前台的全部工作。雖然她不是技術人員,卻像其他人一樣付出了自己的勞動,雖然她不懂得科技的發展趨勢,卻同樣對小米的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