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中,雷軍是董事長兼CEO,林斌是總裁,黎萬強負責小米的營銷,周光平負責小米的硬件,劉德負責小米手機的工業設計和供應鏈,洪鋒負責MIUI,黃江吉負責米聊,王川負責多看和小米盒子。公司之中也隻有他們8個人有職位,剩下的都是工程師。小米公司大本營的辦公布局很清晰地把小米的業務區分了開來,一層產品、一層營銷、一層硬件、一層電商,每層都有一名創始人坐鎮,大家各司其職,互不幹涉。
MIUI的負責人洪鋒很喜歡如今的小米格局,他說:“這個公司業務的雄心和容量大,所以說它足夠容得下這麼多有能力的人,大家都希望我們的創業夥伴能夠在各自分管的領域給力,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好。”
所謂團隊Leader,就是每一個具體項目的具體負責人,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每一個具體項目,原則上每一個工程師都可以申請成為Leader,然後組建團隊完成任務。小米的每一個小的團隊一般不超過10人,團隊Leader的工作除了帶領團隊研發、日常內部管理之外,主要就是與其他部門的協調與溝通。
這樣的管理製度將大大減少管理信息反複溝通的中間時間。像小米這樣上千人的公司,基本沒有什麼季度總結會、半年總結會。2012年8月15日小米開放購買,從策劃、設計、開發、供應鏈備貨前後時間還不到24小時,上線後微博轉發量近10萬次,銷售量近20萬台。
為了能讓扁平化的效果達到最好,小米的薪酬製度也力求與這種扁平化模式相適應。小米普通員工也就是工程師,由於沒有什麼職務可供晉升,最實在的就是漲薪水。扁平化管理的關鍵就是要發揮每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員工不能和公司的目標一致,不能全力以赴,那麼小米速度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小米公司沒有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靠的都是員工自己的敬業精神。
因為大家不用盯著“職位”,所以平時也都把精力放在了研發之上。這是實實在在的靠技術和實力說話,既不用討好上級,也不用考慮派係,沒有那麼多鉤心鬥角的“職場潛規則”。
雷軍對扁平化自有心得,他曾經打過一個小餐館理論的比喻。一個小餐館成不成功一看便知,這個標誌就是有沒有人排隊。第一,小餐館一般大廚就是老板自己,飯菜好不好他自己最清楚,而且大廚每天在店裏盯著,跟來的很多熟客都是朋友,因此最能了解客人的需求。第二,他有很強的定力,每天隻研究一件事情,就是怎麼把菜做好,雖然賺錢重要,但是做好菜比賺更多的錢更重要。這就是客人要排隊的原因。
要是按照慣常的商業模式,一家餐館開好了,就應該搞兩家,兩家之後再開四家,四家之後再開連鎖,再大點的還想上市,結果管理層級越來越多,卻沒有人在意一線餐館的菜品質量是否下降了,還有沒有人排隊了。小米之所以要扁平化就是要杜絕這個問題,小米所有的人包括CEO都要在產品一線,這樣才能做出讓人一直“排隊”的產品。
雷軍在金山時就有“勞模”稱號,他創建小米公司,更是把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小米的工作時間6×12小時工作。這樣的企業放眼中關村也隻有小米一家。小米不設打卡製度,但是所有人堅持了3年6×12小時,完全靠的是自覺。
雷軍的小米團隊從7個人發展到14個人,從14個人發展到400個人,但是管理的標準從來沒有放寬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加上團隊上下一心,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為了做好產品而努力,才成就了小米的飛速發展,才有了小米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