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這一次,雷軍看準的不再是渠道,而是渠道衍生出來的用戶體驗。互聯網的用戶之所以選擇互聯網,正是因為他們獨特的需求和消費模式。發燒友很少去營業廳買手機,他們青睞網絡社區論壇,通過互動發現好的產品。這才是小米先做APP、ROM等互聯網產品的原因。

當小米手機出現的時候,這款產品就不再是傳統的手機作坊,下訂單購買的模式,一開始,他就是沒有中介的,是買者和賣者的直接交流。雷軍問黎萬強:能否一分錢不花,把我們的品牌打出來?黎萬強說:“互聯網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以近乎零成本的優勢獲取無限用戶。”在論壇上提出內測公開帖不久,黎萬強就精心地從內測團中挑出最初100個成員。

小米創立之初,雷軍認為中國至少有100萬發燒友,如果這些發燒友通過口碑傳播,足可以影響和改變身邊人們的消費方式。圈子和關係的最大好處是,現在小米的用戶的需求看起來更加一致或者能夠劃出圈子。要知道,任何時候,差別化的產品最需要的最基礎的一點還是劃分顧客人群。

雷軍和小米過去不到兩年的創業,本身就是“不合常規”的。但雷軍說:“一夜之間,幾乎所有智能手機公司都在快速成長,小米可能隻是長得最快的一家而已。”問題是,光有發燒友的熱情還不夠,最終見證小米實力的還是手機本身。供應鏈問題一直是個短板,黎萬強好不容易發帖子:明天小米放單1000台!一個小時之後,周光平的硬件服務商說泰國發大水了,訂單至少要暫停5天。罵聲、批評聲響徹網絡。那一晚,黎萬強一個人抽煙抽到淩晨4點。而關於小米手機的質量的質疑也一直存在。對於ROM的設計,雷軍高度關注,任何不了解無法貫徹互聯網產品精神的設計,不管是誰做的,都要立刻改掉。

小米的硬件配置一直被定位為“高配”,在和周鴻禕的多次論戰中,雷軍進一步解釋了小米過硬的硬件配置的特點。在其他廠商還在糾結是否使用更好的芯片時,雷軍認為摩爾定律在手機芯片上的效應遲早會出現,小米手機大膽地采用了高配一代的芯片配置,在其他廠商剛剛明白的時候,就迅速從單核躍向雙核甚至多核。一直到今天,能夠真正地使用多核係統又保持高分辨率屏幕的手機,小米還是獨一無二的。此外,采用亮麗的色彩外殼、精致的耳機、電池等設計,每一次都大大地滿足了“米粉”的胃口。在發燒友們看來,小米的工程機的性價比也已經超越人們的想象。這是硬件的最大成功。

當有記者問雷軍是否感覺小米公司越來越像蘋果時,雷軍說:“我覺得我們跟蘋果還是蠻不一樣的。相同點是因為我們都做手機,這個沒辦法,但模式完全不同。比如說小米手機的銷售渠道幾乎完全靠電商;蘋果第一是靠運營商,第二是開線下店,第三才是網上。另外蘋果定位很高端,我們定位在平民價,我們從產品到模式差別很大。”

其實,雷軍不在乎小米是手機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是硬件公司還是什麼樣的公司,他隻關心小米是不是具備很強的活力,是不是很受消費者喜歡。這種互聯網開發模式雖然是“鐵人三項”的核心,但也許在雷軍心目中,它的真實價值還在於它是小米實實在在的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