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先APP,後ROM,再手機

到底什麼是以互聯網的模式做手機曾經是外界對小米的最大迷惑之處,如今看來,所謂雷軍式的小米手機開發方式,其實就是所謂“先APP後ROM再手機”開發三階段。

APP無疑是屬於軟件應用層的內容,ROM則是操作係統物理層的核心,但不管怎麼說,這兩者還是屬於軟件性質。真正的硬件才是手機的各種物理配置,諸如芯片、元器件、電池、外殼等。在智能手機異軍突起的一段時間,深圳華強北近千家手機製造商對於這樣的方式是完全看不懂的。

要知道,即便在諾基亞的塞班係統流行的數年時間裏,軟件一直是微不足道的點綴,包括移動互聯網的各類電子書、JAVA程序、瀏覽器、視頻應用,都屬於手機的娛樂功能。手機遊戲和電子書唯一的功能,隻是作為從通訊運營商那裏分到流量營收的一個中介工具而已。設備本身的製造成本要遠遠高於軟件服務的設計成本,如果談到手機,人們立刻會想到富士康的代工廠和中國最大的一係列山寨手機通訊製造商的鋪貨能力。要做手機,先要向手機上遊的元器件製造商問路,討價還價,否則一切免談。

穀歌原本是不製造任何硬件產品的,為了抵製蘋果係統的壟斷威脅,才開發了敵對性的安卓係統。沒有任何電商經驗的穀歌發布Nexus的時候,其實就采用了互聯網銷售,可惜在眾人不看好的氛圍下,這種冒險隻能讓穀歌铩羽而歸。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電商起家的雷軍卻走出了誰都不敢走的一步。雷軍不想走老路,首先,他不是硬件工程師,從金山起他在技術上就不是領導者。雷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他擁有真正的眼光,也就是所謂識別風口的投資眼光。APP是互聯網的軟件,他熟悉,輕車才能熟路,“先軟後硬”的路子才是適合他的。

小米科技7個聯合創始人最先加入的5個人不是互聯網背景就是軟件背景,隻有最後加盟的2個人,周光平和劉德是硬件專家。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一般的硬件工程師隻當雷軍在動用天使投資人的全部手段,在忽悠他們上當。不管雷軍怎麼說得天花亂墜,工程師們還在懷疑和質問:郭台銘怎麼看呢?

2010年4月小米正式成立,這一次雷軍要重新定義一些東西。在他眼裏,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創造了新的生態規則,而他自己則要重新定義手機的戰爭,要打一次移動互聯網的戰爭。雷軍規劃APP準備半年時間,ROM一年時間,一年半之後再做手機。這就是互聯網公司的產品邏輯。

“雷軍從一開始打的就是一場三維的戰爭,玩法完全不同於傳統手機廠商,”迅雷聯合創始人鄒勝龍說,“小米把中國手機行業的競爭從冷兵器時代直接帶到了現代戰爭。”

從前雷軍在做卓越網的時候,首先想到用互聯網的方式賣書,那時幾乎所有的人不相信他能做到這一切。如今人們發現,互聯網是最適合賣書的地方。電子商務時代3次重大的革命,雷軍作為最早的從業者之一,本身就是這當中的主要當事人。

傳統的手機商們之所以觀望小米,甚至冷嘲熱諷小米的開發模式,譏諷其蠻幹脫離實際,也是有原因的。國產手機在十幾年前正是依靠價格而非配置驅動占領市場的,“中華酷聯”(即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在智能機時代填補了摩托羅拉、日係手機甚至諾基亞離開後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