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小米是一家“鐵人三項”的公司
第9章 小米模式=蘋果+穀歌+亞馬遜
小米手機發布之後,雷軍開始被外界稱為“雷布斯”,小米也被認為是最有“蘋果”氣質的產品。然而,雷軍並不滿足於成為“喬布斯第二”,他覺得小米和蘋果是不同的。
麵對外界對小米模式的困惑,雷軍曾這樣解釋:“小米模式,相當於蘋果、穀歌加亞馬遜。”他認為,蘋果之所以做得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蘋果的軟件、硬件以及體驗都做得很出色,而穀歌和亞馬遜的成功是因為互聯網。
受此三大成功企業的啟發,雷軍覺得最好的模式應該是集合這三者的優點。因此,他希望小米能夠集“軟件+硬件+互聯網”的“鐵人三項”為一身,隻有這樣,小米手機才能將整體的用戶體驗做到最優化。
其實,早在小米創立之初,雷軍就向他的團隊提出自己的理念:小米要同時涉足硬件、操作係統、互聯網應用3個層麵,要將小米做成一家“鐵人三項”的公司。於是,這才有了7個創始人分別來自軟件、硬件、互聯網領域的著名企業微軟、穀歌和摩托羅拉這3家公司,甚至一半以上的研發隊伍都是來自這3家公司的豪華陣容。
酷愛玩手機的雷軍也曾經將蘋果和微軟、穀歌、摩托羅拉這3家的手機作了一個對比,他發現,蘋果就是將後3家公司的優勢融合了起來。盡管後3家公司在某一方麵是超過蘋果的,但是綜合起來它們被蘋果遠遠地甩在了後麵。
於是,雷軍得出一個結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想成功創辦一家企業,就要做到軟件、硬件和移動互聯網3種資源的高度匹配。而雷軍要做的是一款集中蘋果所有優點並且彌補蘋果弱點的高性能手機。這是雷軍最初的想法。
最開始,雷軍並沒有找到占領手機陣地的切入點。小米團隊做了一個小產品叫“小米司機”,用戶可以用它查詢違章記錄。但是,這個小產品推出以後,用戶體驗不盡如人意——如果沒有違章,用戶查不到任何紀錄;而若是查到違章,用戶又極其鬱悶。後來,小米團隊又做了不少小產品,但是都不能為小米手機進入市場找到缺口。
為此,雷軍不斷尋找著契機。後來,一款手機通訊錄社交軟件Kik的出現給雷軍帶來了靈感,但是,另一個想法讓他有些猶豫,他覺得自己這樣做有抄襲的嫌疑,這樣一來就違背了自主創新的原則。但很快他就將這種想法歸零了,微創新也是創新。於是,雷軍決定模仿Kik做一款即時通訊軟件。
2010年11月6日,雷軍決定做米聊,12月23日米聊發布。2011年1月,騰訊迅速跟進,推出微信。上線半年,米聊的注冊用戶達到400多萬,雖然隻是同時期微信注冊用戶的1/3,但米聊的問世很快成了小米的先鋒,成為小米重點打造的互聯網產品。
對比Kik和米聊的生存環境,雷軍發現國內的短信資費比國外低,還有飛信這樣的產品,這樣一來,米聊如果變成和短信一樣的東西就沒戲了。於是,他又將米聊的定位改成一種用來閑聊的工具。但這和QQ狹路相逢,很多用戶已經將熟人鏈接都轉移到QQ上,並且騰訊已經將這個又順延到手機上,這樣一來,米聊就沒有了競爭性。
不過雷軍又發現了QQ的一個缺陷:必須雙方都在線,QQ才能發揮作用。於是,雷軍就將這個當成突破點,把米聊變成這樣一種通信工具:和通訊錄緊密相連,換號之後不用群發信息告知,別人一樣能在上麵找到你,發短信打電話不受任何影響。
於是,米聊漸漸地實現了和QQ一樣的功能,並且會從開心網或人人網導入個人資料和好友關係,製作自己的名片——這些實名製的社區通常有用戶的姓名、照片、工作單位或者學校。如此一來,米聊就相當於一個實名製的數據庫,實現了好友推送“你可能認識的人”,也就是通訊錄中有你的手機號,但你可能已經丟了他號碼的朋友。用戶還可以根據米聊號、用戶名、學校、單位等信息進行查詢。
作為微博的活躍用戶,雷軍又從微博上麵得到了啟示:因為微博上的內容人人都能看到,所以發微博的人心理上是有壓力的。他想,如果米聊能解除這樣的壓力就好了。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米聊的廣播變成隻針對封閉鏈接的好友,可以隨心所欲地記錄生活瑣事。如果用戶看到好友轉發了別人的消息,還可以點過去看那人的名片,再決定要不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