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雷軍帶領團隊開發的詞典類工具軟件“金山詞霸”上市,成為金山繼WPS之後的第二個戰略產品;2000年,雷軍帶領金山進軍反病毒軟件市場,推出的殺毒軟件“金山毒霸”迅速在信息安全領域崛起,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使金山拿下殺毒市場的半壁江山。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當時的開發團隊壓力很大,困難重重,雷軍後來回憶道:“當年的我們每天像打仗似的,人都接近瘋狂了。”
很多優秀的企業都會以上市為目標,進而不斷壯大自己,金山也不例外。但是,因為公司的長遠發展以及資金問題,金山的上市計劃不得不一次次擱淺。雷軍帶領著金山一步步將業務從應用軟件向實用軟件、互聯網安全軟件及網絡遊戲等領域擴展。這樣,從殺毒軟件到翻譯軟件,從播放器軟件到手機應用軟件,從網絡遊戲到投資網站,從中國到日本,從越南到東南亞……雷軍帶領金山左衝右突,艱難地存活下來,並且不斷成長。
2007年10月9日,為IPO苦戰8年的金山,終於在香港敲響上市的鍾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航道。那一天,雷軍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他雖然笑了,但難掩落寞。雖然他帶著金山做軟件、做網遊、做電子商務都做到細分領域的前幾名,但他不是金山的董事長,沒有把金山這家軟件企業帶入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第一軍團”。環視四周,阿裏巴巴在香港上市,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市值均遠遠超過金山。
“我從22歲到38歲,在金山瘋了整整16個年頭,這中間的壓力很難表達,像馬拉鬆一樣,原來是一個目標,隻要把金山做好,並且完成IPO。其實IPO隻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但對我來說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原來以為隻是累了,但是休假4周後還是身心疲憊。原來登頂以後還是很疲憊,這是真心話。”雷軍的一番話,足以道出16年的堅守帶給他的那份艱辛。
實際上雷軍的累,跟金山的曆史、金山的架構、金山的環境有著絲絲入扣的關係,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雷軍早有離職的打算,但是因為金山遲遲不能上市,他之前當總經理時的承諾無法兌現,對那些跟著自己一直奮鬥十餘年的夥伴們無法交代。雷軍是一個重責任、守信用的人,既然說過要帶領金山上市,就一定要實現。金山一天不上市,雷軍一天不會離開,因為這是對自己的一個證明,證明他到底是落敗而逃還是功成身退。
2007年12月的一個深夜,雷軍用一種複雜的心情寫了一封郵件:“目前,公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穩定、持續成長的新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我認為目前自己到了可以從日常工作中脫身的時候。在此,我非常感謝求總,感謝董事會,也特別感謝和我一起並肩作戰多年的戰友們。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一項重要的決定:我決定辭去CEO等日常管理職務……”
離開金山後,雷軍選擇低調地閉關反思。剛開始的時候,他體會到了尷尬。“你從別人看你的眼光就能感覺到了,那種心態真的不一樣,我不想去批評別人,但那就是一種真實的生活,尤其是前半年,很別扭,後來想想也沒什麼。”雷軍說。
為了金山上市的目標苦苦奮鬥,卻又在上市成功後離開,這使得雷軍與媒體的距離變得忽遠忽近,他似乎要用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來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此後3年,雷軍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江湖傳說中的隱者。也或許,雷軍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自己的曆史歸零,以便等待更好的時機,為了心中還未實現的夢想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