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愛的代價有多重——婚戀中的經濟學(2 / 3)

當m<6時,婚後各人所得小於9。此時Y對婚姻是不滿意。

當m=6時,婚後各人所得等於9。此時X得到帕累托改進,Y不變,Y對婚姻不是很積極。

當m>6時,婚後各人所得大於9。此時X、Y都得到帕累托改進,皆大歡喜。

所以,兩人的婚後所得至少要達到6,才能維持穩定的婚姻。

如果是一對門當戶對的人,假設X=Y,那麼,隻要m>0,兩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進。顯然,這樣的婚姻最穩定。

據此看來,門當戶對並不是什麼封建殘餘,它是人們在幾千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理性的選擇,其背後有著深厚的經濟學底蘊。在今天看來,門當戶對有理,仍有其參考意義。

別把失戀埋心底——失戀的經濟學隱喻

戀愛,是人生中的美麗時刻,如同黎明和黃昏,沐浴在柔和金光中的一切景物都變美了。然而,失戀又常常相伴於愛情左右,在愛情的路上百轉千回,到頭來,或許還是孤單一人。失戀是什麼,讓我們從經濟學中尋找答案。

失戀好比失業

失業分兩種:自願失業與非自願失業。

大學畢業後,你去找工作,去之前你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去一家大公司,哪怕他們隻給你底限工資,但隻要能實現你的夢想,無論幹什麼,多麼辛苦,你都願意。你把簡曆發過去,因為你沒有工作經驗,你理想中的公司並沒有雇用你。可是事與願違,後來,通過親戚介紹,你去別的一些小公司上班,這些公司也對你基本滿意,但是你總感覺這裏沒有你的理想,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了放棄。

你想去的公司,去不了;想你去的公司,你沒興趣去。

你已經失業了,你的失業並不是完全找不到工作,而是你對工作單位過於挑三揀四。在經濟學上,把你這種自找的失業叫做“自願失業”。

在戀愛裏,多數時候,碰上稱心如意的愛情是需要一點運氣的。

要是碰不到呢?是匆忙找一個湊合著,還是姑且不要著急呢?

愛情經濟學的建議,等一等,自願失業一段時間,運氣說不定就好了。

沒有愛情的時候,你肯定會有一點失落、有幾分著急,但是,心平氣和的等待是必須的,愛情不是麵包和水,一天不吃不會餓死的。

覆水難收,沉沒成本

分手的時候,戀人之間往往會有一些爭執,一方可能會說:“我陪了你這麼多年,總得給我落下點什麼吧?”

其實,分手就分手,不要拖泥帶水,對方已經是你的沉沒成本,覆水難收。

所謂沉沒成本是指不可收回的成本,或者說無法通過收益來補償的成本。你會覺得沉沒成本的概念,對於情感付出較多的一方不公平,但正是沉沒成本的存在,提醒了所有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慎重對待自己的選擇,不要輕易允諾、不要輕易戀愛和結婚。

當大家都因為戀愛付出了時間、金錢、精力和真誠的時候,當雙方的投入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認真嚴肅起來,因為害怕將來會有成本沉沒的一天。

但當對沉沒成本太在意,走到另一個極端的時候,就有消極的一麵——所有的年輕人因為害怕將來的成本沉沒,而在當下停滯不前。如今大齡而未婚的男女數量激增,就從一個側麵驗證了這個推理。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原指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不應該考慮以前可以怎麼做,而隻考慮以後怎樣做才是最優選擇。

愛情經濟學也是這樣的思路,一個人選擇愛人,不能老是想著以前的付出多麼可惜,而應該考慮如今,怎樣才能不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盡快找到最合適的戀愛對象。

沉沒成本的存在有利於男女雙方認真對待愛情,認真考慮自己與對方的未來。但是在認真之後,發現對方真的不適合自己,就要在第一時間選擇放棄,再沉默,就是沉沒你自己。

被迫儲蓄是指當個人投資渠道有限的時候,多餘的錢隻好存入銀行,這筆非情願存入的錢就是“被迫儲蓄”。

有一個“被迫儲蓄”的典型人物,是影片《我的盛大的希臘婚禮》裏的托拉。托拉生活在芝加哥一個龐大的希臘裔家庭中,光堂兄妹就有27個。她的父親很古板,常因為自己是希臘血統而驕傲,他甚至想從每個英語單詞裏找到希臘口語的根源。他總把自己當成家庭中的絕對權威。母親瑪麗亞則開明多了,富有心計的她不時與女兒聯合起來暗中抵抗丈夫加斯的專製。常年穿著黑衣的祖母是個炸藥包,經常無故發脾氣不說,還視土耳其人為天敵,幻想自己已經被包圍,乃至睡覺時枕頭下也藏著小刀。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家庭裏,托拉被教導人生的三大目標是:嫁個希臘人,生一群希臘小孩,然後把每個人都喂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但托拉對這樣老式的主婦生活感到無趣,她暗自期待不一樣的生活,然而行動上她又安於現狀,聽天由命。結果,拖到30歲她,人生依舊一片暗淡。沒有白馬王子鍾情她這隻“醜小鴨”,她的工作便是在加斯開的餐館裏當服務生。

被迫儲蓄

顧名思義, “被迫儲蓄”就是非自願儲蓄,消費者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商品時,手裏的錢花不掉,就隻好選擇儲蓄。還有,在通貨膨脹的時候,消費者的貨幣收入沒有上漲,但是商品的價格已經上漲了,或者,雖然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也有上漲,但是趕不上商品價格上漲的速度,消費者也隻能選擇“被迫儲蓄”。

在愛情經濟學裏, “被迫儲蓄”雖然代表了一種無奈,但“被迫儲蓄”也是一種儲蓄,它意味著尋找戀愛對象的人雖然目前不能如意,但是正好可以借這段時間來進行積累。積累的過程中,運氣往往會從天而降,這遠遠勝於為了結婚而結婚、為了戀愛而戀愛的草率。

看看托拉之後命運吧:

一天,英俊的高中英語教師伊安走進餐館,托拉突然意識到這個男人就是自己冥冥之中期待的“夢中情人”:但她是那麼不起眼,絲毫沒有引起伊安的注目。托拉決定行動起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往日不修邊幅的她開始精心打扮,並準備報名去一所大學學習電腦。加斯對她的努力抱以冷眼,但瑪麗亞的支持迫使加斯拿出了學費。托拉在姑姑的旅行社裏找到了工作,她的生活煥然一新。

一切仿佛有如神助一般,伊安竟然又來到了旅行社,這次托拉抓住了機會。伊安對她一見鍾情,他們開始約會,墜入愛河,一帆風順。但另一方麵,托拉心裏充滿了擔憂,加斯一直強調她不許和非希臘裔人結婚。雖然伊安並不以為意,但她依然試著將這段感情保持在地下狀態,直到他們發展到談婚論嫁階段。

為了使自己被這個傳統的希臘大家庭接納,伊安經受了巨大的考驗。他在希臘東正教教堂接受了洗禮,身為素食者的他甚至破禁吃肉食,還要不停地參加名目繁多的聚會。而托拉所做的努力也不少, 伊安的父母之保守比起加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情人終成眷屬, “被迫儲蓄”了自己感情太長時間的托拉和伊安,終於步入了教堂,舉行了一個盛況空前的“巨型希臘婚禮”。

離婚,難言的痛——婚姻效用

幾個人在聊天,談到西方國家離婚率比中國高的問題,一位學者解釋道:“西方的愛神是個小孩子,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所以離婚率高;而中國的婚姻主要靠月下老人,自然牢靠多了。”

不過,現在月下老人也辦事不牢了。如今,我國已一躍成為“離婚大國”,每年都有一百多萬對夫妻勞燕分飛。而且離婚者的婚齡也在縮短。

麵對這種趨勢,有的人強烈渴望回到幾十年前那種穩定、傳統的婚姻中去。但經濟學家們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如果離婚率跌得太低,也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哈佛大學商學院政治經濟副教授賈斯廷·沃爾弗斯稱:“我們知道有個指標叫做最佳離婚率,而且百分之百確定其比值不等於零。”他說得不錯,婚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有時候,當夫妻之間發現自己曾經的選擇真的錯了時,他們應該怎麼辦?我們知道尋找自己的另一半與找工作類似。假設一下,在勞動力市場上,人們若不準辭職,也不能被開除,整個市場的運營效率一定不會太高。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從事某項工作,或者做某項工作感覺不到絲毫的快樂,然而被困在裏麵出不來。與此相比,婚姻市場也一樣。離婚要付出代價是非常現實的事,但可以肯定地說,當一切無可挽回時,付出代價,也是值得的。

離婚呈上升趨勢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一次報告中提到過的:一是越來越多的人反對封建婚姻的束縛,為追求幸福的婚姻和充實的精神生活,要求離婚,這種要求是合理的,從這點來看,離婚率升高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二是少數的暴發戶喜新厭舊,或喜新不厭舊,利用金錢玩弄異性,這是一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受傷害的一方,更應該通過離婚和法律手段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以上是現實生活中導致離婚的一些具體原因,其實離婚也是有其理論依據的:從現代婚姻理論觀點看,男女走向婚姻,是因為婚姻能給其帶來某種滿足。婚姻給男女雙方的需求帶來的滿足程度,稱為婚姻效用。根據這一理論,離婚從邏輯上可以劃分為“效用放棄”和“效用代替”兩種形式。

所謂效用放棄,即由於婚姻中的雙方或一方無法忍受婚姻障礙,而“主動地”選擇放棄婚姻以及由婚姻帶來的效用。效用代替,是指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現有的婚姻關係與可能的選擇進行對比。如果外在的選擇優於現在的婚姻,那麼婚姻很有可能破裂。也就是說,婚姻中的一方主體因為有了新的關係——可以提供新的效用,進而選擇離婚。比如,某一方有了第三者,從而提出離婚。

從婚姻經濟學角度看,婚姻關係是一種供求平衡的關係。戀愛時,男女雙方會依據自身的“硬件”和“軟件”確定自己的擇偶標準,即婚姻需求,如果雙方的供給都滿足了對方的需求,在雙方的心理上呈現供求平衡狀態,那麼婚姻關係成立。結婚以後,雙方紛紛除去偽裝,缺點毛病暴露無遺。如果對方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不大,則按照“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經濟學原理,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恢複平衡,維持婚姻關係。如果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遠,心理上無法忍受時,婚姻就會麵臨崩潰。

利用經濟學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女人越富有,離婚的幾率越高的現象。

婚姻的崩潰不僅是因為女人的收入增加了,還因為她們開始變得比丈夫更成功,女人在經濟上的成就已成為離婚案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家中權力的轉移致使女人不再滿足隻被埋沒於繁雜細碎的家務中,轉而期待在家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令丈夫在家中的地位發生了動搖。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隨著女人賺錢能力的提高,她們的自信也在一步步建立,即使離開丈夫她們也有足夠的能力養活自己。

凱瑟琳是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通過對112740位女性經濟狀況的調查後發現,這些婦女之中,有95980位女性已婚,16760位離婚。而導致離婚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女人經濟財政的獨立。英國離婚人數已經持續四年不斷增加,僅2004年一年,離婚人數就增加了02%,共計167116人選擇結束自己的婚姻。凱瑟琳還發現了一個規律:與家庭總收入對比,家庭中女方的收入每增加1萬英鎊,婚姻破裂的幾率就相應提高1%。

凱瑟琳說:“財政獨立使得女性更易做出離婚的決定。此外,似乎女性的經濟成就真的會導致家庭內的摩擦。”

倫敦一家律師行的家庭律師古裏特說:“同20~30年前比較,離婚法例的詮釋對婦女更有利,因此她們更有信心可以擺脫一段婚姻。”

婚前的預演——同居的經濟學分析

越來越多的青年情侶同居,而且不急於結婚,或者近期並沒有結婚的打算。這是青年們的明智選擇嗎?選擇的背後有什麼玄機嗎?

按常理來說,婚姻的機會成本非常高,愛情這種純粹精神的東西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受到物質財富的衝擊。而且現在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環境越來越嚴峻,購買房產要按揭貸款,畢業之後的去向也是未知數,而且大多數青年人是獨生子女……能不能留在同一個城市裏也是很現實的問題。結婚帶給人們的難題越來越多,外部世界的誘惑也越來越多,人們在生活中麵臨的變數越來越大,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選擇了一種折中的辦法——同居。兩個人可以享受婚姻生活帶來的一切樂趣和好處,沒有一紙結婚證書的約束,人們麵臨選擇的時候更靈活,不必承擔婚姻的後果,機會成本小,也沒有更多的沉沒成本。

首先,青年人對未來生活缺乏理性規劃。市場經濟下,人們的流動性很大,工作不穩定,企業絕大部分實施的是全員聘任製;居住地不再是終生不變的;對未來經濟收入的預期也不明朗。這些因素使青年人對結婚充滿了恐懼感。此種背景下,過早結婚反而會成為彼此的拖累。

其次,女性獨立也是一個原因。對經濟獨立的女性而言,她們不再需要通過婚姻這個長期的契約來限製彼此的自由,也不需要為對方承擔責任,即雙方沒有長期的正規契約關係,可以說隻是一種合作的“意向”,雙方都更靈活。所以,在這種條件下,人們更喜歡選擇同居這種生活方式。

再次,男女結識成本低。人們的結識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這也是現代男女喜歡采用同居這種生活方式的一個原因。認識的成本低,所以認識得快,熟悉得快,分手更快。認識和熟悉的成本不過是一餐便飯、一次聚會或者是一次網上聊天……因為在一起容易,彼此也就不夠珍惜。這種條件下雙方最合適的選擇就是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