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是貨幣相對貶值的意思。簡單地說,是指在短期內錢不值錢了,一定數額的錢不能再買同樣多的東西了。比如在以前,8元錢能買1斤豬肉,可是現在卻需要13元才能買1斤豬肉。當你環顧四周發現,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時,那麼,通貨膨脹就真的發生了。通貨膨脹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因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變得不值錢了——盡管在通貨膨脹時,人們往往賺得更多。
通貨膨脹可以分為好幾類,而且不同的通貨膨脹對人們生活以及社會經濟的影響也不相同。
1爬行的通貨膨脹
這種通貨膨脹率始終比較穩定,一般保持在2%~3%。有的經濟學家認為,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才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低於25%都不能算是通貨膨脹。
這種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的動亂,相反,還會對社會有利,因為物價提高可以使廠商多得利潤,可以刺激社會投資的積極性。因此,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潤滑”作用。
2飛奔的通貨膨脹
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亦稱為奔騰的通貨膨脹、急劇的通貨膨脹。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迅速惡化的、加速的通貨膨脹。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達到兩位數以上),所以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動蕩,所以這是一種較危險的通貨膨脹。
3超速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種通貨膨脹率非常高的通貨膨脹,一般會達到三位數以上,且失去控製。其結果是導致社會物價持續飛速上漲,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們對貨幣徹底失去信心。這時整個社會金融體係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係遭到破壞,最後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台。這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通常發生於戰爭或社會大動亂之後。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生過3次這種通貨膨脹。第一次發生在1923年的德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德國的物價在一個月內上漲了2500%,一馬克的價值下降到僅及戰前價值的一萬億分之一。第二次發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匈牙利的一個潘戈價值隻相當於戰前的八十多萬分之一。第三次發生在中國,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偽法幣的發行量增加了1445億倍,同期物價指數上漲了36807億倍。
4受抑製的通貨膨脹
由於政府對社會經濟中存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製政策,所以通貨膨脹並沒有真正發生。當政府一旦鬆手,通貨膨脹就會發生,因此又被稱為隱蔽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很多種,也比較複雜,比如物價指數提高、經濟過熱、大宗商品交易價格上升、政治因素等。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必要深究其產生的原因,關鍵是如何應對,以減少壓力和損失。
從宏觀上來講,抑製通貨膨脹我們普通老百姓無能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進行調控,出台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調存貸款利率,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包括限價調控令、嚴禁哄抬商品價格等。從微觀上來說,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應對通貨膨脹。
第一,當然是努力工作,多賺錢,減少開支,以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
第二,可以通過各種理財工具來抵消通貨膨脹對財產的侵蝕。但需要針對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考慮選擇投資理財的工具。
溫和通貨膨脹一般是經濟最健康的時期。這時一般利率還不高,經濟景氣良好。應當充分利用你的資金,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最可取的方法是將資金都投入到市場上。此時,無論股市、房產市場還是做實業投資都很不錯。一般不要購買債券特別是長期的債券。要注意的是,對手中持有的資產,哪怕已經有了不錯的收益,也不要輕易出售,因為更大的收益在後麵。
當通貨膨脹達到5%~10%的較高水平,通常這時經濟處於非常繁榮的階段,常常是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高漲的時期。這時政府往往會出台一些政策來調控經濟運行,所以投資股市、房市應小心為妙。
在更高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經濟明顯已經過熱,政府必然會出台一些更加嚴厲的調控政策,經濟軟著陸的機會不大,基本上經濟緊接著會有一段衰退期。因此這時一定要離開股市。這時財務成本較高,不要貸款買房,也不要投資房產。因為這時的利率較高,所以不妨買進一些長期債券,還要買些保險。
當出現了惡性的通貨膨脹的時候,任何金融資產都沒有價值,甚至實物資產如房產、企業等都不能要,因為經濟必將陷入長期的蕭條,甚至出現動亂。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多選擇黃金、收藏等保值物品,以減少損失。
漂亮是資本,賺錢更容易?——美貌經濟
漂亮是資本,賺錢更容易?美國一項研究結果分析了這種說法產生的原因。這份發表於《經濟心理學》期刊上的報告認為,長相好看的人與長相一般的人相比,在工作中更易獲得良好人際關係和較高酬勞。但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如果光長得好看但能力不足,反而更容易被相貌平常的人超越。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安德烈奧尼和裏根·佩特裏主持了這項研究,他們按照相貌吸引力不同將研究對象分成三組,觀察每個人的行為舉止並分析他們獲得財富的能力。
安德烈奧尼和佩特裏在論文中宣稱,他們發現一種“美貌升值”現象,即容貌美麗的人會比一般長相的人獲得更多薪酬,而長相一般的人又會比相貌不具吸引力的人獲得更多酬勞,這種現象在不同職業中廣泛存在。
雖然我國有些道德判斷標準認為品德和學問應該排在相貌之前,強調“不要以貌取人”,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但真實生活中,不論我們承認與否,美貌已經作為一種生產性資源存在。如今,國內各種名目的選美活動競相拉開帷幕,並掀起了所謂“選美經濟”浪潮。選美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並為其一夜成名,躋身演藝圈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而對於美貌的關注,還表現在整容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並逐漸被接受。另一方麵,有媒體追蹤報道一個女孩因為相貌醜陋,一直找不到工作,盡管她已成功考取多種資格認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確實常會碰到以貌取人、以美論價的事情。
南京一家國際貿易公司曾宣布:將在南京招聘美女營業員,而且將根據美麗程度的不同,給予不等的薪酬待遇。該公司以貌取人、分等付薪的用人辦法,具體說來共分10個層次:最高的“一級美女”一經雇用,月薪是5000元保底,另外還將根據其對手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等產品的當月推銷情況付給提成;而“檔次”稍低的二級美女營業員,則保底收入要低400元;以此類推,每低一檔少收入400元。該公司總經理表示,他們以貌定薪的出發點是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手機、相機、攝像機等數碼產品,其消費對象主要是年輕人,年輕漂亮的營業員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親近,而且年輕營業員自身對數碼產品性能容易掌握。
在國外,演員奧蘭多·布魯姆在《魔戒》之中隻是一個配角,但由於他是一個帥小夥兒,所以在獲得奧斯卡各項大獎的《魔戒》各路人馬中,他賺錢最快、最多。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美麗溢價”的現象呢?
首先,美貌具有較好的正外部性。俊男靚女會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人們也更喜歡跟他們打交道。
雖然必須憑外貌吸引顧客的行業不多,但麵容姣好的男女,即使居於幕後,亦具經濟效益。是否雇用某個應聘者,不僅僅要看他是否具有職業所需專業知識,還要關注他是否能夠很好地融入企業之中,能否很好地與顧客打交道,能否與同事和睦相處。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說,雇用一個員工所付出的成本不僅僅決定於支付給這個員工的工資(顯性成本),還和同事的幸福程度有關(隱性成本)。新進員工越難相處,工作環境越差,同事的幸福程度就越低,而相應的,公司就需要提高工資以抵消員工的不滿意,以留住人才,從而間接地提高了雇傭新員工的成本。而同事的幸福程度越高,公司所支付的成本就越低(公司可以支付更少的工資給感覺更幸福的工人)。雇主作為經濟理性人,自然會選擇相對成本最低的雇員。此外,我們喜歡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因為我們更容易聽從我們喜歡的人,所以時裝店通常都挑漂亮的人做他們的現場銷售人員。相貌好的推銷員,相貌能幫助他推銷。在老板看來,老板也願意獎勵這些工作出色又有人緣的漂亮的人。可見,美貌是一種生產性資源。
再者,美貌是一種稀缺資源。經濟學認為,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資源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像美女這種先天性占決定作用的資源更是稀缺。
物以稀為貴,市場按照資源配置的規律,給美貌這種稀缺資源開出高價就不足為怪了。
然而,美貌並不是萬能的。如果以自己的美麗自持,認為漂亮就可以得到一切,不需要費力就可以達到別人努力的結果,那就大錯特錯了!
美貌是一種稀缺資源,但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替代的。此外,隨著時間流逝,漂亮呈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一旦青春不再,所有建立在美貌基礎上的成果終將化作泡影。而長相一般的人,他們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會憑借自己的努力去奮鬥,他們往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所以他們一般更有才華。而才華隨著時間流逝並不會邊際效用遞減,相反會隨著時間遞增呈現推移的趨勢。所以他們的生活才會更穩定。
有個美國美女想知道如何才能傍到大款,於是她在美國一家大型網上論壇金融版上發了帖子:“本人24歲,非常漂亮,是那種讓人一眼就覺得驚豔的漂亮,談吐高雅,舉止端莊,想找個年薪百萬的富翁做情侶。可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有個華爾街的生意人寫了回帖,他說:“我年薪超過百萬,符合你的標準,所以我有資格回答你的問題。而在這裏,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從生意人的角度來看,選擇你是個很糟糕的決定(至少像我這樣的有錢人,不會選擇你)。至於道理,很簡單。
“通過你的描述,我們可以理解男女之間的關係是一筆簡單的‘財’‘貌’交易:甲方提供迷人的外表,乙方出錢,交易平等,絕無欺瞞。但是,這裏有個致命的問題。你僅僅是擁有美貌而已。時間久了,美貌會消逝,但我的錢卻不會減少。
“更殘酷點說,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是增值資產,你是貶值資產,不但貶值,而且是加速貶值!你現在20多歲,在未來的十年裏,你仍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雖然每年可能會略有退步。但美貌消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如果它是你僅有的資產,十年以後你的價值甚憂。所以,你僅僅想靠美貌來完成這個交易,估計是不太現實的,或者交易不會持續太久。與其苦苦尋找有錢人,你為什麼不想辦法把自己變成有錢人呢?”
美麗是需要一定的內涵作支撐的,外表的吸引力單薄而脆弱。漂亮的人要想保持自己對別人的吸引力,就應加強自己的修養。隻有將內在的豐富和外在的長相結合起來的美才是永久的美,才能釋放出永久的光華。
跳槽前先算筆賬——機會成本
臨近年終,許娜又開始琢磨跳槽的事了。說起來,許娜的個人資本也算不錯:名牌大學財經專業畢業,英語六級,口語不錯,靚麗的外形。但她的資本使得她總不滿足於現狀。於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報上的招聘啟事,如果哪家公司開出的待遇比現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猶豫地奔向那家公司。有好事者偷偷幫她算了一下,結果嚇了一跳:畢業三年,許娜已經換了七八家公司,最誇張的時候她一個月連跳兩家,其中一次才上三天班就跟老板說再見了。
許娜對那些好幾年都待在一個單位,沒有跳槽打算的人總是嗤之以鼻:“每個月拿這麼一點工資,不跳槽,這輩子能混出什麼來!”
其實,如果我們給許娜算一筆跳槽賬,沒準她就會重新考慮跳槽的問題了。
從近期看,跳槽後,你需要重新找工作。找工作會花費你多少錢呢?有人曾根據自己找工作的經曆算了一筆賬。
離職半個多月,參加三場人才招聘,花費如下:
第一,購人才市場入場券三次,共花45元。
第二,往返於住處與人才市場三次,車費50元;到五家企業參加麵試,車資200元。
第三,生活費(這裏僅指吃飯),平均每天20元,一共17天,共花340元。
第四,房租費,因找工作不確定,隻能按天租,每天25元,17天房租共425元。
第五,其他費用,如生活用品、通訊費用、飲用水按8元/天計,17天共136元。
此期間,共花1196元。
未離職之前,公司提供食住,每月淨收入為3200元,而找工作17天內花銷約1200元。
如果沒有離職,就不會花掉1200元錢,反而會在原基礎上進賬約1800元。
那麼,找工作的17天裏所付出的實際成本至少為3000元(1200+1800)。
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跳槽找工作的成本挺高的。一個人的工資越高,其找工作的成本就越高。
從長遠看,不“挪窩”者:每月單位承擔“三金”,每年平均薪資調幅約5%,熬上幾年有升職加薪的機會。頻繁跳槽者:每年換幾次工作,每次約加薪12%,但那都是在被錄用為正式員工之後的事,在試用期三個月內通常隻能領很少的基本生活費,另外,在此期間公司不會給你承擔“三金”。當然這還是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你還得在無薪水的日子等待錄用通知,或者為單方麵提前結束勞動合同付上一筆違約金,也可能會由於不斷更換工作環境而需要更大的花費,比如重新置備“行頭”、搬到離新公司更近的地方住、重新“賄賂”新同事以搞好關係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單位發放年終獎金都是以員工的任職年限為標準,作為新人的你,年終獎自然會很微薄。
所以,就全麵、長期的規劃來看,為了尋求更好的待遇,不斷地更換工作,意味著眼下可能過得更寬裕,但也會由於不斷更換新環境而需要更多的花費。實際上,薪資收入的高低不能代表財富的多少,目前賺較少的錢不見得就不能積累財富,財富的積累是持之以恒的結果。
此外,如果跳槽不成功的話,還有一筆成本值得我們細細來計算。
小林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公司,職務是銷售總監,董事會還應承了一定的期權,臨行前,他在同事麵前信誓旦旦,準備大展宏圖。結果不久後,他又告訴同事,他要離開那家新公司了,理由是那個企業的文化氛圍實在太差,而且他不適應權力鬥爭。同事問他下一步打算怎麼辦?他說在家裏等著原來的公司找他回去,因為在那裏的業績很好,而且走時公司是極力挽留的。
“好馬不吃回頭草”,因為在經濟學看來,回頭也是成本。首先,你怎麼解釋你跳槽這件事呢?想辦法把這件事說清楚,是一筆成本;其次,“離婚”之後再“複婚”,身價是不是要降一些,這又是一筆成本;第三,回去之後要重新恢複信任,還得有時間,這還是一筆成本。既然又付出了這麼多的成本,今後若要再自由地選擇,就更困難了,因為再選擇的成本會越來越大,所以,跳槽確實要慎之又慎。
經濟學告訴我們:當收益確定的時候,人們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間作大小的比較;而成本一定的時候,人們則往往將成本與收益作比較,以此來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們所說的經濟學注重成本概念,並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與收益聯係在一起考慮問題。當然,談到成本收益分析,由於信息不對稱性和市場不確定性,往往事實上的成本總是比預期得多,而收益卻總是比預期得少,這是在所難免的,否則,生活中就沒有失敗和失意了。
從我們一生來講,我們生命中所包含的時間其實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筆成本。一個想有所成就的人,總是把時間成本看得很重,因為無所作為就是成本,所以隻有積極地去尋找獲得人生收益的機會,才能彌補上時間成本的損失。正如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所說,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機會永遠隻垂青於追逐它的人。追逐自由,追逐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是一個社會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然而,當我們贏得了自由之後,我們必定要為自由付出一定的代價——機會成本,這裏不妨反用一位哲人的話:上帝在為你打開一扇窗戶的同時也關閉了一道門。